《傷寒來蘇集》~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卷一

經出小指端外側,絡不相連接,十二經脈,足傳手,手傳足,陽傳陰,陰傳陽,

與傷寒之六經先陽後陰,先太後少之次第迥別,不知太陽傳六經,陽明傳少陽之

說何據乎,細審仲景轉屬轉係,併病合病諸條,傳經之妄,不辨自明矣。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不了了者,餘邪未除也,七日表解後復過一候,而五藏元氣始充,故十二日精

神慧爽而愈,此雖舉風家,傷寒概之矣,如太陽七日病衰,頭痛少愈,曰衰曰少,

皆表解而不了了之謂也,六經部位有高下,故發病有遲早之不同,如陽明二日發,

八日衰,厥陰至六日發,十二日衰,則六經皆自七日解,而十二日愈,夫若誤治,

又不在此例。

仲景分別六經,各經俱有中風傷寒脈症治法,叔和時太陽篇存者多,而失者少,

他經存者少,而失者多,陽明篇尚有中風脈症二條少陽經只症一條,而不及脈,

三陰俱有中風欲愈脈,俱無中風脈症,以傷寒論為全書,不亦疏乎。

右論傷寒診病大略。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仲景作論大法,六經各立病機一條,提揭一經綱領,必擇本經至當之脈症而表

章之,六經雖各有表症,惟太陽主表,故表症表脈,獨太陽得其全,如脈浮為在

表,太陽象三陽,其脈氣浮而有力,與陽明之兼長大,少陽兼弦細,三陰之微浮

者不侔矣,頭項主一身之表,太陽經絡營於頭,會於項,故頭連項而強痛,與陽

明頭額痛,少陽頭角痛者少間矣,惡寒為病在表,六經雖各惡寒,而太陽應寒水

之化,故惡寒特甚,與陽月二日自止,少陽往來寒熱,三陰之內惡寒者懸殊矣,

後凡言太陽病者,必據此條脈症,如脈反沈,頭不痛,項不強,不惡寒,是太陽

之變局矣。

仲景立六經總綱法,與內經熱論不同,太陽只重在表症表脈,不重在經絡主病,

看諸總綱,各立門戶,其意可知。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風為陽邪,風中太陽,兩陽相搏,而陰氣衰少,陽浮故熱自發,陰弱故汗自出,

中風惡風,類相感也,風性散漫,脈應其象,故浮而緩,若太陽初受病,便見如

此脈症即可定其名為中風而非傷寒矣,如寒風太厲,中之重者,或汗不出而脈反

緊,其內症必煩躁,與下傷寒之嘔逆有別。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太陽受病,當一二日發,故有即發熱者,或有至二日發者,蓋寒邪凝斂,熱不

遽發,非若風邪易於發熱耳,然即發熱之遲速,則其人所稟陽氣之多寡,所傷寒

邪之淺深,因可知矣,然雖有已發未發之不齊,而惡寒體痛嘔逆之症,陰陽俱緊

之脈先見,即可斷為太陽之傷寒,而非中風矣,惡寒本太陽本症,而此復言者,

白話文:

卷一

經脈從小指外側端發出,經絡之間並不相連。十二經脈的傳遞順序是足經傳手經,手經傳足經,陽經傳陰經,陰經傳陽經。這與傷寒病中六經傳變的順序(先陽經後陰經,先太陽經後少陽經)完全不同。不清楚太陽經傳六經、陽明經傳少陽經的說法依據何在。仔細研究張仲景關於「轉屬」「轉係」「併病」「合病」等條文,就能明白「傳經」之說是錯誤的。

風邪侵襲體表後症狀解除但未完全康復的人,十二天後會痊癒。
(「未完全康復」是指餘邪未完全清除。七天表症解除後,再經過五天,五臟元氣才會充盈,所以十二天後精神清爽而痊癒。這裡雖然以風邪為例,但傷寒的情況也類似。例如太陽經病症七天後減輕,頭痛稍緩,「減輕」「稍緩」都是表症解除但未完全康復的意思。六經的位置有高低之分,因此發病時間有早晚差異。例如陽明經第二天發病,第八天減輕;厥陰經第六天發病,第十二天減輕。由此可見,六經病症大多在七天後緩解,十二天後痊癒。但如果誤治,就不在此例。)

張仲景區分六經,每條經絡都有對應的中風、傷寒脈象、症狀及治法。王叔和整理時,太陽經的條文保存較多,缺失較少;其他經絡的條文保存較少,缺失較多。陽明經尚存兩條中風脈症,少陽經僅存一條症狀描述而未提脈象,三陰經雖有中風欲愈的脈象,但缺乏中風的具體症狀描述。若將《傷寒論》視為完整著作,這樣的缺失豈不是太疏漏了?

以上是關於傷寒診治的大致論述。

太陽經病症的表現為:脈浮、頭痛、頸項僵硬、疼痛且怕冷。
(張仲景的論述方法是為六經各自設立病機條文,揭示每條經絡的綱領,並選擇該經最典型的脈象和症狀加以說明。六經雖各有表症,但只有太陽經主導體表,因此表症和表脈在太陽經表現得最全面。例如脈浮代表病在體表,太陽經象徵三陽,其脈象浮而有力,與陽明經的兼長大脈、少陽經的兼弦細脈、三陰經的微浮脈不同。頭頸部主管全身體表,太陽經的脈絡分布於頭部,匯聚於頸項,因此頭痛連帶頸項僵硬疼痛,與陽明經的額頭痛、少陽經的偏頭痛稍有區別。怕冷是表症的表現,六經雖都會怕冷,但太陽經對應寒水之氣,因此怕冷特別嚴重,與陽明經兩天後自止、少陽經寒熱往來、三陰經內寒的情況截然不同。後文凡是提到「太陽病」,都必須依據此條的脈象和症狀。如果脈象反而沈、頭不痛、頸項不僵硬、不怕冷,那就是太陽病的變異情況。)

張仲景確立六經總綱的方法與《內經·熱論》不同。太陽經的關鍵在於表症和表脈,而不在於經絡主病。觀察各經總綱的獨立性,其用意顯而易見。

太陽病症狀表現為發熱、出汗、怕風、脈象緩慢的,稱為「中風」。
(風是陽邪,風邪侵襲太陽經,兩陽相爭而陰氣衰弱,陽氣浮越因此自發熱,陰氣弱因此自出汗。中風怕風,是同類相感。風性散漫,脈象與之相應,因此浮而緩。如果太陽經剛受病就出現這些脈症,即可確定為「中風」而非「傷寒」。但如果寒風過於猛烈,病情較重時,可能無汗而脈象緊繃,內在症狀必然煩躁,與傷寒的嘔吐氣逆有所不同。)

太陽病症狀表現為已發熱或未發熱,但必定怕冷、身體疼痛、嘔吐氣逆,脈象陰陽皆緊的,稱為「傷寒」。
(太陽經受病通常在一兩天內發作,因此有些人會立刻發熱,有些人則到第二天才發熱。這是因為寒邪凝滯,熱症不會立刻顯現,不像風邪容易引發發熱。然而,發熱的快慢可反映患者陽氣的強弱和寒邪侵襲的深淺。儘管發熱時間有差異,但只要出現怕冷、身體疼痛、嘔吐氣逆的症狀,以及陰陽皆緊的脈象,即可判斷為太陽經的「傷寒」而非「中風」。怕冷本是太陽經的典型症狀,此處再次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