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來蘇集》~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卷一

別於中風之惡寒也,中風因見風而兼惡寒,傷寒則無風而更惡寒矣,寒邪外束,

故體痛,寒邪內侵,故嘔逆,寒則令脈緊,陰陽指浮沈而言,不專指尺寸也。然

天寒不甚,而傷之輕者,亦有身不疼,脈浮緩者矣。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太陽病而渴,是兼少陰矣,然太少兩感者,必惡寒而且煩滿,今不煩滿,則不

涉少陰,反不惡寒,則非傷寒而為溫病矣,溫病內外皆熱,所以別於中風傷寒之

惡寒發熱也,此條不是發明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義,乃概言太陽溫病之症

如此,若以春溫釋之,失仲景之旨矣,夫太陽一經,四時俱能受病,不必於冬,

人之溫病,不必因於傷寒,且四俱能病溫,不必於春,推而廣之,則六經俱有溫

病,非獨太陽一經也。

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此正與內經伏寒病溫不同處,太陽中暑,亦有因於傷寒者,雖渴而仍惡寒,太

陽溫病,反不惡寒而渴者,是病根不因於寒,而因於風,發熱者,病為在表,法

當汗解,然不惡寒,則非麻黃桂枝所宜矣,風與溫相搏,發汗不如法,風去而熱

反熾,灼熱者,兩陽相薰灼,轉屬陽明之兆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沈而細者,此名濕痺。

[上條不惡寒,是太陽變症,此條脈沈細,是太陽變脈,渴是少陰症,沈細是少

陰脈,太陽少陰為表裏,故脈症相似也,然濕自內發,與外感不同,濕傷於下,

與傷上者不同,故同為太陽受病,而脈症與總綱異耳,濕流骨節,故疼痛,太陽

之氣不宣,故煩,濕氣痺閉而不行,故脈應其象而沈細,太陽之脈,從風則緩,

從寒則緊,從濕則細,傷上則浮,傷下則沈,當因症而合脈,勿據脈而斷症,如

病發熱頭疼,脈當浮反沈,是表症得裏脈,故謂之反,如發汗多,因致痙而沈細,

與夏月中暑而弦細芤遲,皆因症而然,不得概謂之反。

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上。

[巳午為陽中之陽,故太陽主之,至未上者,陽過其度也,人身陰陽,上合於天,

天氣至太陽之時,人身太陽之病,得藉其主氣而解,此天人感應之理也。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欲自解,便寓不可妄治意,諸經皆有煩而太陽更甚,故有發煩反煩更煩復煩內

煩等症,蓋煩為陽邪內擾,汗為陽氣外發,浮為陽盛之脈,脈浮則陽自內發,故

可必其先煩,見其煩必當待其有汗,勿遽妄投湯劑也,汗出則陽勝,而寒邪自解

矣,若煩而不得汗,或汗而不解,則審脈定症,麻黃桂枝青龍,隨所施而恰當矣。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

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卷一

中風與傷寒的惡寒不同。中風是因吹風而同時怕冷,傷寒則是無風卻更怕冷。寒邪外束,所以身體疼痛;寒邪內侵,所以嘔吐反胃。寒氣會使脈搏緊繃,陰陽指的是脈象的浮沈,不僅限於寸關尺。不過,若天氣不特別寒冷,或受寒較輕,也可能出現身體不痛、脈浮緩的情況。

太陽病,若發熱且口渴,但不惡寒,就是溫病。(太陽病出現口渴,可能涉及少陰病,但若同時有少陰症狀,應會惡寒且煩悶。此處無煩悶,故不屬少陰;不惡寒則非傷寒,而是溫病。溫病內外皆熱,與中風、傷寒的惡寒發熱不同。此條並非解釋《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意,而是概括太陽溫病的症狀。若以春溫解釋,便誤解仲景原意。太陽經四季皆可能發病,不限於冬季;溫病也不一定因傷寒而起,且四季皆可發生,不限於春季。推而廣之,六經皆可能有溫病,不只太陽經。)

發汗後,身體灼熱的稱為風溫。(此與《內經》伏寒致溫不同。太陽中暑可能因傷寒引起,雖口渴仍會惡寒;太陽溫病卻不惡寒而口渴,顯示病因是風非寒。發熱屬表症,應發汗解表,但因不惡寒,不宜用麻黃、桂枝。若發汗不當,風去熱反加劇,灼熱是陽明病的徵兆。)

太陽病,關節疼痛煩躁,脈沈細的稱為濕痹。(前條不惡寒是太陽變症,此條脈沈細是太陽變脈。口渴是少陰症狀,沈細是少陰脈象。太陽與少陰為表裏,故脈症相似。但濕邪自內生,與外感不同;濕傷下部,與傷上部不同,因此同屬太陽病卻脈症有異。濕流關節故疼痛,太陽氣機不暢故煩躁,濕氣痹阻故脈沈細。太陽脈象因風而緩、因寒而緊、因濕而細;傷上部脈浮,傷下部脈沈。應結合症狀判斷脈象,不可單憑脈象斷症。例如發熱頭痛應脈浮反沈,是表症見裏脈;若因發汗過多致痙而脈沈細,或夏季中暑脈弦細芤遲,皆屬特殊情況,不可一概而論。)

太陽病將解的時間是上午9點至下午3點。(巳午時屬陽中之陽,故太陽主此時段。陽氣充足時,人體太陽病可藉天時而解,此為天人相應之理。)

疾病自解前會先出現煩躁,繼而汗出而癒。判斷依據是脈浮,表示陽氣外發將汗解。(自解前提是勿妄治。各經皆有煩躁症,太陽經尤甚,故有發煩、反煩、更煩、復煩、內煩等表現。煩是陽邪內擾,汗是陽氣外發,脈浮為陽盛之象,故可推斷先煩後汗。見煩躁時應等待自然汗出,不可貿然用藥。汗出則陽勝寒邪自解。若煩躁無汗或汗後不解,則需依脈症選用麻黃湯、桂枝湯、青龍湯等。)

太陽病未解時,若寸關尺脈皆停滯,會先發抖畏寒後汗出而解。若僅寸脈微弱,發汗可解;僅尺脈微弱,則需攻下。若需攻下,宜用調胃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