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來蘇集》~ 卷一 (7)
卷一 (7)
1. 卷一
[言未解便有當解意,停者,相等之謂,陽脈微二句,承上之詞,不得作三假看,
太陽病,陽浮而陰弱,是陽強也,今陽脈微即是陰陽俱停,病雖未解,已是調和
之脈,其解可知矣,脈但浮者,為陽盛,必先煩而有汗,陽脈微者,為陽虛,必
先振慄,而汗出振搮,是陰津內發之兆,汗出是陽氣外發之徵也,此陰陽自和而
愈,可勿藥矣,但陰脈微而陽脈仍浮,陽氣重可知,與風寒初中之脈雖同,而熱
久汗多,津液內竭,不得更行桂枝湯,亦不得執太陽禁下之定法矣,表病亦有因
裏實而不解者,須下之,而表自解,若欲下之,有躊躇顧慮之意,宜者審定之詞,
以其胃不調而氣不承,故宜之。
此條是桂枝湯變局,陽已微,須其自汗,陽尚存,當知調胃,以太陽汗多,恐轉
屬陽明。
太陽病,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
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太陽病,只得個表不和,初無下症,其裏不和,多由汗下倒施而得也,表裏俱
虛,指妄汗下亡津液言,其陽邪仍實,故表裏不解,冒者如有物蒙蔽之狀,是欲
汗之兆也,因妄下後陽氣怫鬱在表,汗不得遽出耳,待汗出冒自解,然但得個表
和,其津液兩虛,陽已實於裏,故裏仍未和,裏症既得,然後下之,此雖復下,
治不為逆矣。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
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若脈浮而數,
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戰即振慄之謂,治病必求其本,本者,其人平日稟氣之虛實,緊者急也,與數
同而有別,蓋有虛實之分焉,又必按之芤,不芤而虛實之真假畢實。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
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內無津液,安能作汗,戰由汗發,無汗故不戰也,復用此字須著眼,妄治之後,
內無津液,陰陽豈能自和,必當調其陰陽,不然脈微則為亡陽,將轉成陰症矣。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
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不汗出
也。
[脈而浮數,今三日而轉微,身初發熱,今三日而身涼,即傷寒三日,少陽脈小
為欲愈之義也,此傷寒本輕,不須合六七日之期,亦不必再求其有汗,夜半時陽
得陰,則餘邪盡解矣,此微與前條不同,因未曾妄治,津液未亡,故三日自解,
陰平陽祕,不須汗出也,正教人不當妄汗耳。
右論太陽脈症大異。
白話文:
卷一
如果話未說完但已有該解釋的意思,「停」指的是平衡狀態。「陽脈微」這兩句是承接上文的話,不能當作三種假設來看。
太陽病,陽脈浮而陰脈弱,這是陽氣強盛的表現。現在陽脈微,表示陰陽已經平衡,病雖然還未完全解除,但脈象已經調和,病情的緩解是可以預見的。如果脈象只是浮,表示陽氣過盛,病人會先感到煩躁而後出汗;如果陽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病人會先發冷顫抖,然後才出汗。顫抖是陰津從內部發出的徵兆,出汗則是陽氣向外發散的表現。這是陰陽自行調和而痊癒的現象,可以不用服藥。但如果陰脈微弱而陽脈仍然浮,說明陽氣過重,雖然與風寒初起時的脈象相似,但由於熱症持續已久且出汗過多,體內津液已經耗盡,此時不宜再使用桂枝湯,也不應拘泥於太陽病禁止瀉下的常規治法。表症有時也會因為裏實(內部實熱)而未解,需要瀉下才能讓表症自然解除。如果考慮瀉下,需謹慎權衡,適合的情況才使用,因為胃氣不調、氣機不暢時才適用。
這段是桂枝湯的變通情況:如果陽氣已微弱,需等待其自行出汗;如果陽氣尚存,則應注意調理胃氣,因為太陽病出汗過多,可能會轉變為陽明病。
太陽病,使用瀉下法未愈,又再發汗,導致表裏俱虛,病人因此頭暈目眩。這種眩暈的病人,出汗後會自愈,原因是出汗後表症已解。如果裏症仍未調和,之後再使用瀉下法。
太陽病原本只是表症不和,起初並無瀉下的適應症。裏症的不和,多是因為錯誤地使用汗法或瀉下法所致。「表裏俱虛」指的是因錯誤發汗或瀉下而耗損津液,但陽邪仍然實盛,所以表裏症狀未解。「冒」(頭暈)的症狀像是有東西蒙蔽頭部,是即將出汗的徵兆,這是因為錯誤瀉下後陽氣鬱結在表,汗不能立刻排出。等到汗出後,眩暈自然解除。然而,雖然表症已和,但津液兩虛,陽氣已實於裏,所以裏症仍未調和。等到裏症明確後再使用瀉下法,此時即使再次瀉下,治療也不算錯誤。
有人問:有些病症會先發冷顫抖而後出汗,隨後痊癒,這是為什麼?回答說:脈象浮而緊,按壓時反而感覺中空,這是因為病人體質本來虛弱,所以會先發冷顫抖而後出汗。病人體質虛弱,因此會顫抖;因為脈浮,所以會出汗而痊癒。如果脈浮而數,按壓時不中空,表示病人體質不虛,若要自愈,只需出汗即可,不會發冷顫抖。
「戰」指的是發冷顫抖。治病必須探究根本,根本在於病人平日的體質虛實。「緊」是急促的意思,與「數」類似但有區別,關鍵在於虛實之分。此外,按壓時是否中空,能清楚分辨虛實的真假。
有人問:有些病症既不發冷顫抖,也不出汗,卻能痊癒,這是為什麼?回答說:這是因為脈象本身微弱,表示病人曾經發汗、嘔吐、瀉下或失血,體內津液不足。這種情況下,陰陽會自行調和而痊癒,所以不需發冷顫抖或出汗。
體內津液不足,怎能出汗?發冷顫抖是因出汗而引發,無汗自然不會顫抖。這裡的「此」字需特別注意:錯誤治療後,體內津液不足,陰陽怎能自行調和?必須調理陰陽,否則脈微會導致陽氣消亡,轉變為陰症。
有人問:傷寒三天,脈象浮數而微弱,病人身體涼爽平和,這是為什麼?回答說:這是即將痊癒的表現,痊癒時間多在半夜。脈浮而痊癒的,會微微出汗;脈數而痊癒的,病人必能進食;脈微而痊癒的,必不會出汗。
脈象原本浮數,三天後轉為微弱;身體起初發熱,三天後轉為涼爽,這與「傷寒三日,少陽脈小為欲愈」的道理相同。這種傷寒原本較輕,不需等到六七天,也不必強求出汗。半夜時陽氣得到陰氣調和,殘餘病邪會完全解除。這裡的「微」與前文不同,因為未曾錯誤治療,津液未耗損,所以三天內自愈。陰陽平衡,不需出汗,這正是提醒人不應隨意發汗。
以上論述太陽病的脈象與症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