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是清代中醫學家丹波元堅對張仲景《金匱要略》一書所作的重要注釋著作。全書共十卷,架構清晰,分為卷首的序言、卷中的正文及卷末的附錄,體現了作者對《金匱要略》原著的系統性整理與深入研究。此書不僅詳盡闡述了《金匱要略》的條文內容,更融入了丹波元堅個人的學術見解與批判思考,對理解和應用《金匱要略》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基本介紹可知,《金匱玉函要略述義》的核心在於「述義」二字,意即對《金匱要略》進行闡述和解釋其深層含義。作者逐條對原著的各個篇章進行注釋,這是一種嚴謹且基礎的學術工作,確保了原著條文的理解準確性。更為重要的是,丹波元堅並非僅僅轉述前人或他人的觀點,他明確提出自己的見解,並對原著中的疑難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這種帶有個人學術立場的注釋,使得《金匱玉函要略述義》不僅是一部工具書,更是作者學術思想的載體。書中對《金匱要略》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系統論述,顯示出作者試圖從宏觀層面把握《金匱要略》的精髓,而非僅限於個別條文的解釋。

從提供的「內容補充」示例中,可以窺見丹波元堅的注釋風格和學術功力。在對一條與《傷寒論》相關的太陽病條文進行注釋時,他並非簡單複述,而是針對「表實」這一關鍵詞提出了自己的定義——「外邪侵襲人體,導致人體陽氣外越」。在此基礎上,他邏輯清晰地解釋了為何此時不宜發汗,因為發汗會進一步耗散陽氣,加重病情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症狀,如煩躁、心下痞硬、譫語等。他明確指出,正確的治療方法應是「解表」。這個例子展現了丹波元堅對病機的深刻理解和對治療原則的精確把握,他能從看似矛盾的條文中理出頭緒,並提出更符合臨床實際的治療思路。

另一個關於《金匱要略》「五臟六腑辨證篇」心病條文的注釋,則體現了他對臟腑辨證的應用。他將「口苦、舌乾、煩躁、心煩、不得眠」這些症狀歸結於「心臟功能失調,導致心神不寧」。這種將臨床症狀與臟腑病機緊密聯繫的思路,正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他提出的治療方法「安神」,直接針對心神不寧這一病機,顯示了其治療的針對性。這兩個例子雖然簡短,卻生動地展示了丹波元堅如何結合病機、症狀和治法,對《金匱要略》條文進行深入淺出的闡釋。

「題辭」部分提供了更豐富的背景信息和作者的治學態度。丹波元堅坦承他的工作基礎來自其老師的《金匱輯義》,並讚揚老師定本的「精核」。然而,他並不滿足於此,他不僅加入了自己閱讀原著時產生的「管見」,更廣泛參考了其後問世的眾多《金匱》注釋,如趙以德、周揚俊、朱光被等人的著作,並「擷其粹」,將這些精華標記在老師注釋的上層。這反映了他謙遜學習的態度,同時也顯示了他整合諸家學說的學術視野。他也提及了未能見到的重要注釋,如戴震的著作,並表達了遺憾,這體現了他對更高學術標準的追求和對文獻的重視。更值得關注的是,丹波元堅還進行了嚴謹的文獻校勘工作。他比對了不同版本的《金匱要略》,包括趙開美本、日本重刊本以及朝鮮《醫方類聚》所引用的版本,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差異。這種校勘工作對於確定《金匱要略》原貌、理解條文原意至關重要,顯示了丹波元堅治學的嚴謹和對版本學的重視,這在中醫注釋中是難能可貴的。

從「卷上」節選的內容來看,丹波元堅的注釋不僅針對具體條文,也對《金匱要略》的篇章結構、命名習慣進行考察,甚至追溯醫學概念的來源,如對「略、要」二字的訓詁,對「五常」、「風氣」等概念在中醫經典和禮學文獻中的出處進行考證。他討論了「上工治未病」的意義,將其與五行傳變、疾病預防聯繫起來,展現了其對中醫整體觀的理解。在具體條文的解釋中,他常常引述其他醫家(如徐、魏、朱、尤、錢、程鑑等)的觀點,進行比較、辨析,甚至指出其不足或牽強之處。例如對「反惡寒」的解釋,他通過引證《千金翼》來校正文字,認為「反」是「而」之訛,並強調區分表實表虛的關鍵在於有無汗,而非惡寒與否。這種對文字的考訂和對病機的深入分析,使得其注釋更具說服力。在討論特定病證如痙病時,他詳細分析了其脈證特點(如沉緊、伏弦),病因病機(如風病、瘡家血乏),以及不同的臨床表現(如剛痙、柔痙),並在治療部分系統性地介紹了他老師《痙病論》中的辨證施治思路和方藥選擇,包括補益氣血、安神等方法,體現了臨證的靈活性和辨證的全面性。

總體而言,《金匱玉函要略述義》是一部集注釋、考證、辨析、闡發個人見解於一體的《金匱要略》重要研究成果。丹波元堅在繼承其師學術的基礎上,廣泛吸收諸家精華,結合嚴謹的文獻校勘和深入的病機分析,對《金匱要略》進行了系統而富有創見的闡述。他不僅解釋了條文的字面意義,更揭示了其背後的理論邏輯和臨床應用要點。書中對疑難條文的辨析,對不同版本文字的校勘,以及對各種病證病機、脈證、治法的詳細論述,都極大地豐富了對《金匱要略》的認識。這部著作不僅是學習《金匱要略》的重要參考,也體現了清代醫家在經典研究上的嚴謹態度和創新精神,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通過對此書的研讀,學者和臨床醫生能夠更精確地理解《金匱要略》的理論體系和辨證論治方法,進而提升臨床實效。


題辭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上 (21)

卷上 (22)

卷上 (23)

卷上 (24)

卷上 (25)

卷上 (26)

卷上 (27)

卷上 (28)

卷上 (29)

卷上 (30)

卷上 (31)

卷上 (32)

卷中 (1)

卷中 (2)

卷中 (3)

卷中 (4)

卷中 (5)

卷中 (6)

卷中 (7)

卷中 (8)

卷中 (9)

卷中 (10)

卷中 (11)

卷中 (12)

卷中 (13)

卷中 (14)

卷中 (15)

卷中 (16)

卷中 (17)

卷中 (18)

卷中 (19)

卷中 (20)

卷中 (21)

卷中 (22)

卷中 (23)

卷中 (24)

卷中 (25)

卷中 (26)

卷中 (27)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