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7)
卷中 (7)
1.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按趙程意與徐同。沈鑑意與魏同。朱氏所解,或可備一說,仍表出之。又尤氏曰:「其甚者,榮衛遏絕,神氣乃亡,為卒死矣;否則延久不愈,至一百日或一歲,則猶有可治,為其邪瘥緩,而正得持也。」亦通。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
〔魏〕又有久咳數歲,飲之留伏也久矣,證之成患也深矣;診之脈弱者,久病正虛,是其常也,久病而邪亦衰,是其幸也,可以於補正氣,寓逐水飲之法治之,徐徐可收功也,故曰可治。若夫診其脈,而實而大而數,則正虛而邪方盛,欲補其正,有妨於邪,欲攻其邪,有害於正,可決其死也。然此亦為治之不如法者言耳。苟能遵奉仲景,以扶陽益氣為本,以溫中散寒,清熱散邪為斟酌,以導水於二便,宣水於發汗為權宜,何遽致於必死乎?
咳逆倚息不得臥。
按此即首條支飲證也。蓋其人上焦素有停飲,今時氣所觸,相搏犯肺,以為此證,故與小青龍湯,雙解表裡。然非敢備諸般表候也。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
按下已者,服畢也。多唾者,青龍之功著,而飲豁之徵,猶今之患支飲者,及其欲愈,必吐稠痰,唾,亦稠痰也(宜參肺痿,及前篇肺中寒條)。口燥者,亦飲去之徵,與渴同機。續後三條,俱舉藥驗,此證亦即是已,而咳止息平,義寓其中矣。此下脈證,非為青龍湯而發,以其飲所在,不特上焦,亦瀦於中下,而更或有所挾,今服湯之後,支飲雖散,他證嗣見者也。寸脈沉,尺脈微者,魏氏曰:「寸脈沉者,支飲有窠囊,欲去之而不能盡去也;尺脈微者,正陽虛於下,而陰寒之氣,斯厥逆而上奔也。」此解似佳。唯尺脈微,豈為血虛而現乎?手足厥逆者,陽素不盛,今為飲遏住所致,與瓜蒂散之厥,其情相近。氣從小腹,上衝胸咽者,下焦之水上迸也。手足痹者,其人血虛故也。其面翕熱如醉,復下流陰股者,胃中有熱,被飲迫動,或升或降也。小便難者,膀胱不輸也。時覆冒者,即是心下支飲之故,而有時失升也。先證,三焦俱有水,加以血虛與胃熱,然其所急,特在氣衝,故先用桂苓五味甘草湯,以抑逆散飲。此方,比之苓桂朮甘湯,有五味而少術,彼以胃為主,而此猶兼肺,故用五味以利肺氣。比之苓桂甘棗湯,彼飲在下,而此飲在上也。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
〔趙〕服湯後,咳滿即止,三變而更復渴,沖氣復發,以細辛乾薑乃熱藥,服之當遂渴,反不渴,支飲之水,蓄積胸中故也。
按此節,當以「至為熱藥也」為一截看。咳滿即止,是姜辛之功著,然藥勢燥胃,故為渴,而下焦之水,亦隨發動。此際更宜苓桂五味甘草湯者,意在言外矣。服之以下,是接上文治其咳滿句,言服之咳滿即止當發渴,而反不渴者,為心下有支飲也。渴反止,趙氏注,為反不渴讀,程氏亦然,宜從。此支飲,與青龍證不同,所謂冒者。
白話文:
趙程、徐沈、魏朱諸家對痰飲咳嗽的論述,各有可取之處,茲一併列出。尤氏認為,病情嚴重者,榮衛受阻,神氣衰竭,將致猝死;若能延緩,一百日或一年內尚有可治之機,因邪氣消退緩慢,正氣尚能維持。久咳數年,脈象虛弱者,亦可治療。
魏氏認為,久咳數年,痰飲積滯已久,病情深入,脈象虛弱者,多因久病正氣虛損,這是常態;但久病邪氣亦衰,這是幸運之處,可以通過補益正氣,兼顧化痰利水的方法治療,徐徐見效。故曰可治。但若脈象實大而數,則正氣虛弱而邪氣盛,欲補正氣則妨礙祛邪,欲攻邪氣則損害正氣,恐難挽回。然而,這指的是治療方法不得當的情況,只要遵循仲景之法,以扶陽益氣為本,溫中散寒、清熱解邪為輔,引導水液從二便排出或汗液排出,又怎會必然致死?
咳嗽劇烈,倚靠喘息,不能平臥。
這是支飲證的首條症狀。病人上焦本有痰飲停滯,今受外邪觸犯,互相搏擊,侵犯肺臟,形成此症。故用小青龍湯,雙解表裡,但並非涵蓋所有表證。
服用小青龍湯後,唾液增多,口乾。
服藥後,唾液增多,說明小青龍湯藥效顯著,痰飲得以豁通;口乾也是痰飲排出後的徵象,與口渴機理相同。後三條皆舉藥效驗證,此證亦已痊癒,咳嗽停止,呼吸平順,其義寓於其中。以下脈證,並非專為小青龍湯而設,因痰飲停滯部位不限於上焦,亦可能停滯於中下焦,並伴有其他病症。服藥後,支飲雖散,但其他症狀可能繼之而現。寸脈沉,尺脈微弱,魏氏解釋:寸脈沉,表示支飲積聚成囊,難以完全清除;尺脈微弱,表示下焦正陽虛弱,陰寒之氣逆上。此解似佳,但尺脈微弱,是否也因血虛所致?手足厥逆,是陽氣本不足,今又受痰飲阻遏所致,與瓜蒂散治厥逆之機理相近;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是下焦水液上湧;手足痺痛,是因血虛;面部潮紅發熱如醉酒狀,並向下流注陰部,是胃中有熱,被痰飲迫動,或升或降;小便不利,是膀胱氣化失常;時有胸悶,是心下支飲所致,氣機升降失常。先證顯示三焦皆有水液停滯,並兼有血虛和胃熱。
但其症狀之急,在於氣衝,故先用桂苓五味甘草湯,以化逆散飲。此方與苓桂朮甘湯相比,多了五味子而少蒼朮,前者以胃為主,而此方兼顧肺臟,故用五味子以利肺氣;與苓桂甘棗湯相比,后者飲停在下焦,而此方飲停在上焦。
咳嗽胸悶即止,但又復渴。
服藥後,咳嗽胸悶即止,三次後又復渴,沖氣再發。因細辛乾薑屬溫熱藥,服之應當口渴,而反不渴,是因支飲積聚胸中。
此節應將細辛乾薑視為溫熱藥。咳嗽胸悶即止,是姜辛藥效所致,但藥性燥烈傷胃,故口渴,而下焦之水液也隨之活動。
此時更宜桂苓五味甘草湯,其意在言外。服藥後,此句承接上文“治其咳滿”一句,說明服藥後咳嗽胸悶即止,應當口渴,而反不渴者,是心下有支飲。口渴反止,趙氏注為“反不渴”之義,程氏亦然,此說可取。此支飲與小青龍湯所治之症不同,所謂“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