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8)

回本書目錄

卷中 (8)

1.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即前條時覆冒之加重者也。復內半夏者。所以驅水飲。止嘔逆也。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

〔尤〕血虛之人。陽氣無偶。發之最易厥脫。麻黃不可用矣。杏仁味辛能散。味苦能發。力雖不及與證適宜也。按水去。即心下之水去。故嘔止。是半夏之功著矣。然內水外溢。以為形腫。故治猶遵前法。而表水非麻黃不能驅除。蓋杏仁之與麻黃。其性雖有緊慢之別。而其功用。

則稍相均。以其人血虛。故以此易彼耳。其人遂痹者。前段手足痹也。厥者。亦即前段手足厥逆。倘得麻黃。以亡其陽。則更甚也。血虛者。尺脈微之應也。此無救逆之法。顧證既至此。則宜別處固陽救液之藥。非前方加減之所治矣。

若面熱如醉。

按此上四條。如雲治其氣衝。而承以沖氣即低之類。其文上下相應。特此條自為起端。故程氏。尤氏。以為別證。然其治仍守上方。則知亦接上來矣。面熱如醉者。即前段所謂面翕熱也。其初胃熱未長。故不敢為意。今蓄飲未散。而胃熱增劇。故加大黃以利之。徐氏所謂。雖有姜辛之熱。

各自為功。而無妨者。實得其理矣。(千金方衍義。引趙氏。今二注本無考。)

又按以上六條。皆設法備變者也。蓋病有證候錯雜。或陸續變替。乃不可不就其所急。而為之處療者。是此諸條之所以設。而使人知圓機之妙者已。唯所敘諸證。未必一人兼備。亦未必非一人兼備。且所處之藥。皆著其功。如更發他證者。是不必藥之所致。要不過假此數端。

以示為治之次第也。其初則時氣觸動。而其次則下焦水逆。次則肺飲復動。次則中焦飲遏。次則水氣外溢。於是水飲之情狀。纖悉無遺。而加以兼虛挾熱。

可謂密矣。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

〔徐〕飲有久暫不同。此云先渴後嘔。渴必多飲。從無嘔證。而忽於渴後見之。其為水飲無疑矣。故曰。此屬飲家。暫時傷飲也。〔鑑〕水停心下。中焦部也。中焦屬胃。故不止病悸短氣。而亦病嘔也。病悸短氣者。是水停胃外。從膈下而上干於胸也。病嘔者。是水停胃內。從胃中而上越於口也。

〔余述〕許學士稱。平生病膈中停飲。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殊減。十數日必嘔數升酸苦水。後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曰。不盈科不行。水盈科而行也。清者可行。濁者依然渟滀。蓋下無路以決之也。是以積之五六日。必嘔而去。稍寬數日復作。

脾。土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填科曰。則病當去矣。於是悉屏諸藥。一味服蒼朮。三月而疾除。云云。愚以為許氏所患。即支飲中一證。其所辨說。殊為精核。蓋如苓桂朮甘湯。澤瀉湯。小半夏。及加茯苓湯。茯苓飲等證。皆是支飲之自脾土失權而致者。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痰飲咳嗽的病症、脈象和治療方法。

承接前文,此處描述的是病情加重的狀態。使用半夏,目的是驅除水飲,止住嘔逆。

水飲去除,嘔吐停止後,如果病人身體浮腫,尤其對於血虛的人而言,因為陽氣不足,更容易出現厥逆、休克等情況,所以不能使用麻黃。杏仁辛散苦洩,雖然力量不如麻黃,但在此情況下更為合適。水飲去除指的是心下積水消退,所以嘔吐停止,這是半夏的功效。然而,內在的水飲外溢導致身體浮腫,因此治療仍需遵循之前的方案,但表面的水飲卻非麻黃不可驅除。杏仁和麻黃雖然藥性緩急不同,但療效卻大致相當,由於病人血虛,所以用杏仁代替麻黃。如果病人出現肢體麻痺(即前文所述的手足痹),或手足厥逆,就更不能用麻黃,以免損傷陽氣,加重病情。血虛的人,尺脈會微弱,此時沒有直接回陽救逆的辦法,只能另選藥物溫補陽氣、滋養陰液,這已超出前文的加減範圍。

如果病人面部發熱,如同醉酒一般,這四條內容,如同治療氣衝,而氣衝又與下焦之氣有關,上下內容相互呼應。雖然程氏、尤氏將此作為獨立病症,但治療方法仍沿用之前的方案,說明此症與前文病情相關。面部發熱如醉酒,是指之前提到的面部潮紅發熱。初期胃熱不重,所以沒有在意,現在積水未消,胃熱加重,因此加大黃瀉熱。徐氏所言,雖然有薑辛之熱,但各司其職,並不互相干擾,確實符合道理。(此處引述《千金方衍義》趙氏的觀點,但現在的注釋本中沒有找到相關記載。)

以上六條都針對病情變化做了不同的處理方案。因為病症錯綜複雜,或不斷變化,必須針對病情急症進行治療。這些條款的設立,正是為了讓醫生掌握治療的靈活方法。文中所述的症狀,不一定是同一人同時出現,也可能出現在同一人身上。所用的藥物都各有其功效,即使出現其他症狀,也不一定是由藥物引起的。這些條款只是用來示範治療的步驟和順序。初期是時氣觸動,然後是下焦水逆,接著是肺飲復發,然後是中焦水飲停滯,最後是水飲外溢。水飲的各種症狀都詳細描述了,並且考慮到兼有虛證和熱證的情況,可謂非常詳盡。

先渴後嘔,是水停留在心下(胃部)。

飲證的久暫不同。文中所言先渴後嘔,渴了必然多飲水,從未出現嘔吐,卻突然在渴後嘔吐,這是水飲無疑。故此屬暫時性的飲證。水停留在心下(中焦),中焦屬胃,所以不僅僅是心悸氣短,還會嘔吐。心悸氣短是因為水停留在胃外,從膈下向上影響到胸部;嘔吐是因為水停留在胃內,從胃中向上逆流到口中。

許學士曾患病,膈中積有水飲,感覺水從左側往下流,漉漉有聲,脅肋疼痛,飲食減少,十幾天後必然嘔吐數升酸苦之水。後來推測,已經形成囊腫,如同積水一樣,水滿則溢,清者可以排出,濁者則依然停滯,因為下面沒有通道排出。因此積聚五六天後,必然嘔吐排出,稍稍寬解幾天後又會復發。脾屬土,惡濕,而水則為濕邪,不如用燥濕健脾的方法來治療。於是停用所有藥物,只服用蒼朮,三個月後痊癒。愚以為許氏所患,是支飲中的一種,其分析非常精確。像苓桂朮甘湯、澤瀉湯、小半夏湯以及加茯苓湯、茯苓飲等證,都是因為脾土失調而導致的支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