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下 (10)
卷下 (10)
1. 果實菜谷禁忌並治第二十五
(按此篇,合八十法,方十八首,今不言者,蓋脫文也。)
食諸菌中毒,悶亂欲死方。
聖濟總錄曰:朽木生蕈,腐土生菌,二者皆陰濕之氣蒸郁所生也。既非沖和所產,性必有毒。若誤食之,令人吐利不已,心腹切痛,甚者身黑而死。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薤。
〔鑑〕薤味辛散,走肺氣,食之令人多涕唾。
葵心不可食,傷人。
〔鑑〕葵心有毒,背葉反常,亦有毒,不可食。
食躁或躁方。
按金鑑所解,殆屬牽強。蓋此方介於菜類方法中,則亦當治菜毒方。考醫心方,引葛氏方云:「為食諸菜中毒,發狂煩悶,吐下欲死方。煮豉汁,飲一二升。」竊想葛氏所舉,本是仲景原文,而今作食躁或躁者,繫於文字訛脫,或是食菜煩躁四字之誤也。(今本肘後方,偶欠此方,然自有治諸菜毒方,而其前後諸條,概與本篇方法相同。)
巢源曰:野菜芹荇之類,多有毒蟲水蛭附之,人誤食之,便中其毒,亦能悶亂煩躁不安,可以互證。
菜中有水莨菪。
按此雲中風,即發狂之謂。後漢書朱浮傳曰:「中風狂走。」
春秋二時,龍帶精入芹菜中。
按糖,即餳字。飴弱於餳,故飴有膠飴,餳有硬餳也。(輯義引釋名,用李時珍所改,當考原書及方言、說文、廣韻等。)
白話文:
此篇彙集八十種方法,十八個方劑,現今缺失部分內容,應是原文遺漏。
誤食蕈菇中毒,昏迷欲死之方劑:
古代醫書記載,朽木長蕈,腐土生菌,皆因陰濕之氣鬱積而成。因其非自然之物,故多有毒性。誤食會導致嘔吐腹瀉不止,心腹劇痛,嚴重者皮膚發黑而死。十一、十二月不宜食用薤(ㄒㄧㄝˋ,一種植物)。
薤味辛辣,走肺經,食用會使人流涕唾液。
葵菜心不可食用,有害健康。
葵菜心有毒,其葉背亦有毒,不可食用。
食用蔬菜中毒或煩躁之方劑:
根據其他醫書解讀,此方可能牽強附會。此方列於蔬菜類藥方中,應是治療蔬菜中毒的方劑。考證其他醫書,引用葛氏方劑,記載為食用蔬菜中毒,發狂煩躁、嘔吐腹瀉、瀕臨死亡的治療方法:煮豆豉汁,飲用一到二升。推測葛氏所引,本為仲景原文,現今作「食躁或躁」,應是文字訛誤或脫漏,可能是「食菜煩躁」四字的誤寫。 (現存的肘後方可能缺少此方,但已有治療蔬菜中毒的方劑,其前後諸條與本篇方法大致相同。)
巢源(古代醫家)言:野菜、芹菜、荇菜等,常有毒蟲、水蛭附著。誤食會中毒,導致昏迷、煩躁不安。此可互相佐證。
蔬菜中含有水莨菪(一種植物)。
此處所指中風,即發狂之意。《後漢書·朱浮傳》記載:「中風狂走」。
春秋兩季,龍精(一種物質)會進入芹菜中。
「糖」即「餳(ㄏㄨㄥˊ)」字。「飴(ㄧˊ)」的品質不如「餳」,故有膠飴、硬餳之分。(此處引述《釋名》,採用李時珍修改後的版本,應參考原書及其他相關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