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下 (6)
卷下 (6)
1.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溫經湯方
按此方半夏,其旨難晰。程氏謂以止帶下,殊屬無稽。徐氏曰:「下利已久,脾氣有傷,故以姜半正脾氣,亦未核。」
楊氏家藏方,調經湯,治衝任脈虛,風寒客搏,氣結凝滯。每經候將行,臍腹先作撮痛,或小腹急痛,攻注腰腳疼重。經欲行時,預前五日,及經斷後五日,並宜服之。
於本方,去阿膠,加五加皮、熟乾地黃、烏藥、紅花、沒藥。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
〔徐〕帶下,即前所謂「此皆帶下」,非專指赤白帶也。〔趙〕此亦因瘀血而病者。經水即不利,一月再見之不同,皆衝任瘀血之病。土瓜根者,能通月水,消瘀血,生津液;津生則化血也。芍藥,主邪氣腹痛,除血痹,開陰寒。桂枝,通血脈,引陽氣。䗪蟲,破血積,以消行之。
按趙註明備,《本綱》意補「或」字,蓋仍之也。又《千金方》溫經湯主婦人小腹痛,用茯苓、芍藥、土瓜仁、薏苡仁,其旨相似。
寸口脈弦而大。
按尤氏說三品功用,本於趙氏。趙又曰:「凡系帛皆理血,血色紅,用絳尤切於活血。」
婦人陷經漏下。
按趙氏曰:「方雖不全見,膠艾二物亦足以治之。」沈氏、魏氏並以為阿膠、乾薑二味俱難從。
婦人六十二種風。
按趙氏以為六十二種風盡以一藥治之,明其非仲景法。然原其立方之旨,破血通經,用紅花酒,則血開氣行,而風亦散矣。
紅藍花酒方
《本草圖經》曰:「張仲景治六十二種風,兼腹內血氣刺痛,用紅花一大兩,分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強半,頓服之,不止再服。」又一方:用紅藍子一升,搗碎,以無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暴令乾,重搗簁,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十丸。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
按此條之證,本是下焦壅滯,不得溺利者,膀胱為之急脹,而胞系遂至繚戾,溺隨益閉,以致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故用腎氣丸,開其壅滯,利其小便,則膀胱寬豁,而其系復舊也。此證不必下元衰乏,而其用此丸者,
專取之利水,故云「但利小便則愈」。又按《慧琳一切經音義》:「繚綟,考聲云:『綟,猶結紐也;亦繚綟,紛糺貌也。』云云。」徐氏曰:「了戾者,其系紐轉也。」先兄曰:「盧文弨《鐘山札記》云:『了戾者,屈曲旋轉之意。』許慎注《淮南原道訓》云:『抮,了戾也。』郭璞注《方言三》:『軫,戾也,云相了戾也。』楊倞注《荀子.修身篇》擊戾云:『猶了戾也。』」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脈經》分為二條,又曰:「少陰脈數,則氣淋;陰中則生瘡。」)
《平脈法》曰:「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
《脈經》此條前有一條,曰:「少陰脈弱而微;微則少血,弱則生風;微弱相搏,陰中惡寒;胃氣下泄,吹而正喧。」
《婦人良方》膏發煎,治婦人穀氣實,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陰中出血。
白話文: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溫經湯方
關於此方中半夏的運用,其用意難以明確。程氏認為是為了止帶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徐氏則說,下痢已久,脾氣受損,所以用薑半夏來調理脾氣,但也未經證實。
楊氏家藏方,調經湯,用於治療衝任脈虛弱,風寒侵襲,氣機阻滯,每逢經期將至,臍腹先出現絞痛,或小腹劇痛,疼痛蔓延至腰腳,經期前五日及經期後五日皆宜服用。
此方去阿膠,加五加皮、熟乾地黃、烏藥、紅花、沒藥。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
徐氏注:帶下,即前面所說的各種帶下,並非專指赤白帶。趙氏注:這也是因為瘀血導致的疾病,經水不利,一個月出現兩次經血,都是衝任脈瘀血的病症。土瓜根能通經水,消散瘀血,生津液,津液生成就能化生血液。芍藥能治療邪氣引起的腹痛,去除血痹,溫通陰寒。桂枝能通血脈,引導陽氣。䗪蟲能破血積,以使其消散。
按:趙氏的註解詳盡明瞭,本綱內容多有補充或訂正,皆承襲其說。又,《千金方》中溫經湯主治婦人小腹痛,使用茯苓、芍藥、土瓜仁、薏苡仁,其用意相似。
寸口脈弦大。
按:尤氏對三味藥的功效闡述,本於趙氏。趙氏又說,凡是系帛(指經帶)皆能理血,血色紅潤,用紅花尤為適合活血。
婦人陷經漏下。
按:趙氏說,雖然方劑不全,但阿膠、艾葉二物,也足以治療此症。沈氏、魏氏都認為阿膠、乾薑二味,都難以採信。
婦人六十二種風。
按:趙氏認為六十二種風,都用一種藥來治療,顯然不是仲景的治法。但從其組方用意來看,是為了破血通經,用紅花酒,就能使血脈暢通,風邪也就自然消散了。
紅藍花酒方
《本草圖經》記載,張仲景治療六十二種風,兼見腹內血氣刺痛,用紅花一大兩,分成四份,用酒一大升煎煮至一半,頓服,若不行則再服。又一方,用紅藍子一升,搗碎,用無灰酒一大升八合拌勻,曬乾,再搗碎,製成蜜丸,如桐子大小,空腹用酒送服十丸。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
按:此條所述的證候,本是下焦壅滯,不能小便通暢,膀胱因此脹滿,胞系因此而紊亂,小便更加閉塞,以致煩熱不能平臥,只能側臥休息。所以用腎氣丸,以疏通壅滯,使小便通利,則膀胱舒暢,胞系恢復正常。此證不一定是由於下元虛衰,而使用此丸,
專取其利水之效,所以說只要小便通利就能痊癒。又按《慧琳一切經音義》:「繚戾」,考證其音義,「戾」猶結紐也,亦繚戾、紛亂貌。徐氏曰:「戾」者,其系紐轉也。先兄曰:《盧文弨鐘山札記》云:「戾」者,屈曲旋轉之意。許慎注《淮南子·原道訓》云:「抮,戾也。」郭璞注《方言》三:「軫,戾也。」云相戾也。楊倞注《荀子·修身篇》:「擊戾」,猶戾也。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脈經》分為二條,又曰:少陰脈數,則氣淋,陰中則生瘡。)
平脈法曰: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
《脈經》此條前有一條,曰:少陰脈弱而微,微則少血,弱則生風,微弱相搏,陰中惡寒,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
婦人良方,膏發煎,治婦人穀氣實,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陰中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