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按當作十條。)方十四首按當十三首。)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

按經水適斷四字。宜為七八日上看。蓋篇首四條。既詳於傷寒論述義中。茲不復贅。(程注。至治有殊也。全取傷寒蘊要。)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

焦循雕菰集。羅浩醫經餘論序曰。其論金匱。以水症氣衝咽。狀如炙肉證。婦人咽中有炙臠。為有形之邪。阻無形之氣。

按梅核氣之名。昉見直指方。前人或謂為噎膈之漸。蓋在男子。往往馴為噎證。女子則多不過一時氣壅痰結也。

半夏厚朴湯方

醫心方。醫門方。療咽中如肉臠。咽不入吐不出方。

於本方。去蘇葉。加橘皮。

外臺。廣濟。療心腹脹滿。柴胡厚朴湯方。

於本方。去半夏。加柴胡。橘皮。檳榔。

聖惠。治膈氣胸中妨悶。痰壅不下食。紫蘇散方。

於本方。加枳殼。柴胡。檳榔。桂心。

又治心腹脹滿。痰飲不下食。厚朴散方。

於本方。加陳橘皮。前胡。檳榔。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躁。脈經。趙。徐。沈。尤。朱注本。並作燥。誤。)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

按據小青龍湯考之。則此所謂涎沫。亦即稠痰耳。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未多之未。朱曰。疑是寒字。誤。未勻。原本。諸本。並作不勻。宜改。)

按徐氏曰。婦人之病。至胞門。為一篇綱領。因虛積冷結氣六字。尤為綱中之綱。謂人不虛。則邪不能乘之。因虛故偶感之冷。不化而積。氣熱則行。冷則凝。冷氣凝滯。久則結。結者。不散也。血遇冷氣而不行。則經水斷絕。然有微甚上下不同。故曰諸。程氏曰。此條。當分作三截看。

婦人之病。必因於虛勞。因於積冷。因於結氣。(即結熱)三者。皆能為婦人諸經作病。尤氏義同程氏。而金鑑亦仍之。今熟玩經文。徐說似長。但其解諸字恐非。魏氏曰。諸。即之也。為妥。蓋此條以血寒積結下焦為主。自寒傷經絡。至非止女身。十五句。是客詞。繫於舉上焦中焦之病。

以備下焦之參照者。久成肺癰。先兄曰。癰。當作痿。字之誤也。蓋上焦寒凝。無為肺癰之理。肺冷為痿。甘草乾薑湯證是也。(脈經婦人病。亦有咳逆嘔沫。其肺成痿語。)魏又曰。繞臍隱伏。為少腹冷痛。為奔豚。為寒疝。種種不同。旁出者結於兩脅。如臟腑相連。邪高痛下。

而痛反在關元。為下厥上逆之證。沈氏以未多。為未經多日之義。非是。徐氏曰。奄忽四句為一段。宜從。蓋奄字上。當存或字看。金鑑以為痛甚之常狀。似非。厥癲。即癲疾。脈要精微論曰。厥成為巔疾。又曰。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是也。嘔吐涎唾。涎字韻。

下根氣街。根字韻。古書句中有韻。韻未必在句尾。見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王引之經義述聞。(輯義引巢源。不通二字。剩。)

白話文:

婦人各種疾病的脈象、證狀與治療方法(第二十二)

文中脈證合十四條,應視為十條;方劑十四首,應視為十三首。

婦人中風七、八日,接著出現寒熱症狀。

文中「經水適斷」四字,應理解為在七、八日之前。因為篇首四條已在傷寒論中詳細論述,在此不再贅述。(程氏注:治療方法有所不同,完全參考傷寒論的精要。)

婦人咽喉感覺有炙烤的肉塊感。

焦循《雕菰集》、羅浩《醫經餘論序》中記載:金匱要略中所述水腫、氣衝咽喉,狀如炙肉的證狀,婦人咽喉中有炙烤肉塊感,屬於有形邪氣阻礙無形之氣。

梅核氣的名稱,最早見於《直指方》。前人有的認為是噎膈的初期階段。男子多會發展成噎證,女子則多為一時氣壅痰結。

半夏厚朴湯方

《醫心方》、《醫門方》中治療咽喉如肉塊,咽不下吐不出的方劑。

本方去蘇葉,加橘皮。

《外臺秘要》、《廣濟方》中治療心腹脹滿的柴胡厚朴湯方。

本方去半夏,加柴胡、橘皮、檳榔。

《聖惠方》中治療膈氣、胸悶、痰壅、不食的紫蘇散方。

本方加枳殼、柴胡、檳榔、桂心。

又治療心腹脹滿、痰飲、不食的厚朴散方。

本方加陳橘皮、前胡、檳榔。

婦人臟躁,喜歡悲傷想哭。(躁,脈經、趙、徐、沈、尤、朱諸家注本均作燥,為誤。)

婦人吐涎沫,醫生反而用下法治療,心下立刻痞塞。

根據小青龍湯的分析,這裡所說的涎沫,也就是稠痰。

婦人的疾病,由於虛弱、積聚、寒冷、氣結引起。(「未多之未」朱注認為是「寒」字之誤;「未勻」,原本及諸本皆作「不勻」,應改。)

徐氏說:婦人的疾病,直到胞門,是一篇綱領,其中「因虛積冷結氣」六字,更是綱領中的綱領。意思是說,人體不虛弱,邪氣就不能乘虛而入;因為虛弱,偶爾感受寒邪,寒邪不化而積聚;氣熱則運行,氣寒則凝滯,寒氣凝滯久了就會結塊,結塊就不散了。血液遇到寒邪就不能運行,就會導致經水停止。但寒邪輕重程度、部位高低不同,所以用「諸」字。程氏說:此條應分作三段來看。

婦人的疾病,必然由於虛勞、積冷、結氣(即結熱)三者,都能導致婦女各經脈的疾病。尤氏的解釋與程氏相同,金鑑也沿用了這個說法。現在仔細研讀原文,徐氏的解釋似乎較長,但其對「諸」字的解釋可能不妥。魏氏說:「諸」就是「之」的意思,比較妥當。因為此條以血寒積結下焦為主,從寒邪傷及經絡,不只限於女子。十五句是客觀描述,連結上焦、中焦的疾病,以備下焦的參考。久病成肺癰,先兄說:「癰」應作「痿」,是文字錯誤。因為上焦寒凝,不可能形成肺癰,肺寒則會導致痿證,甘草乾薑湯證就是如此。(脈經婦人病,也有咳逆嘔沫,其肺成痿的說法。)魏氏又說:繞臍隱伏,為少腹冷痛,為奔豚,為寒疝,各種症狀不同;旁出者結於兩脅,如同臟腑相連,邪氣上升疼痛向下,而疼痛反而在關元穴,屬於下厥上逆的證狀。沈氏認為「未多」是未經多日的意思,是不對的。徐氏說:奄忽四句為一段,應當如此看待。因為「奄」字上面,應該加上「或」字。金鑑認為這是疼痛劇烈的常見症狀,似乎不對。厥癲,就是癲癇病。《脈要精微論》說:厥證發展成為癲癇病,又說:發病急驟,痊癒緩慢,上實下虛,就是厥癲病。嘔吐涎唾,「涎」字押韻,「根」字也押韻,古書句子中押韻,韻不一定在句尾。(見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王引之《經義述聞》)。(輯義引巢源,不通二字,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