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3)

1.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證二條(按此上。當脫脈字。),方六首

師曰。瘧脈自弦。(外臺。師曰上。有辨瘧脈三字。可溫之。作溫藥已。脈經。弦緊者。作若脈緊數者。宋本外臺。亦作數緊。巢源。作脈數而緊者。外臺。可吐之。作吐之瘥。弦數上。有脈字。消息止之。作消息之。)

按此條。就脈候以示瘧病證治之綱領。蓋瘧是半表半裡之病。其有表裡證。亦少陽病邪之所派及。不比傷寒太陽陽明之情機。故其汗吐下。亦與傷寒之治例不同。所言弦數者多熱。即白虎加桂枝湯。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證也。弦小緊者。下之瘥。鱉甲煎丸是也。弦遲者可溫之。

柴胡桂枝幹薑湯是也。弦緊者可發汗。牡蠣湯是也。浮大者可吐之。蜀漆散是也。療瘧之法。實不能出於此數件矣。程氏謂不可考者。恐不然也。又刺瘧篇曰。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又按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外臺無止字。似義稍長。巢源載本條。

無此二句。有凡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之。過之則失時十七字。本是刺瘧篇文。

又按外臺引。此條後有一條。云。又辨瘧歲歲發至三歲發。連日發不解者。以脅下有痞也。療之不得攻其痞。但虛其津液。先其時發汗。其服湯已。先小寒者。漸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則愈。瘧者。病人形瘦。皮上必粟起。(巢源。千金。亦有此條。千金。連日上。有或字。巢源文少異。末截。作夫瘧其人形瘦皮必慄。)

病瘧以月一日發。(外臺。病上。有問字。其。作期。類聚。圓。作丸。下並同。)

鱉甲煎圓方(外臺。烏扇下。無燒字。葶藶二分。石韋二分。無去毛字。厚朴三分下。有炙字。牡丹下。無去心字。半夏一分下。有洗字。蜣螂。熬。作炙。桃仁。作三分去皮尖熬。灰字。並作土字。一斛五斗。作一斛五升。按古方所言分者。系裁分之分。非六銖為分之分。此方鱉甲。千金注。作三兩。而鍛灶下灰。與清酒。俱有定量。則他藥以分稱者。蓋後人所妄改。其三分者。宜作十八銖。六分。宜作一兩十二銖。五分。宜作一兩六銖。一分。宜作六銖。二分。宜作十二銖。四分。宜作一兩。始合古義。又輯義。石韋。紫威。從草。是書誤筆手。)

按弟子山內慮曰。此方逐血之品特多者。以瘧至久則血道澀滯。與邪搏結。楊仁齋有瘧有水有血。當以常山草果檳榔青皮烏梅甘草作劑。加五靈脂桃仁為佐之說。其意可見矣。此說為是。此方。蓋崔氏所謂羈縻攻之者。(見外臺癥瘕中。)注家以為急治。恐誤。又本草鼠婦條。

圖經云。張仲景主久瘧大鱉甲丸中使之。以其主寒熱也。又芒硝條。陶隱居引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說云。硝石。三月採於赤山。

聖濟。鱉肉煎丸。(主證同)不用鱉甲。以生鱉肉半斤。治如食法。去紫威。蜂窠。赤硝。加海藻。紫菀。大戟。各一分。(余藥亦皆一分。)桑螵蛸一兩。修制與本方同。

白話文:

瘧病脈象與治療方法第四章

老師說:瘧疾的脈象自是弦脈。(《外台秘要》中老師所說,有「辨瘧脈」三字,可溫之,作溫藥已;《脈經》中說,弦緊的脈象,作若脈緊數者;宋版《外台秘要》也作數緊;巢源本則作脈數而緊;《外台秘要》中說,可吐之,作吐之瘥;弦數的脈象,有脈字,消息止之,作消息之。)

這一段闡述了從脈象觀察瘧疾,並說明治療方針。瘧疾是半表半裡之症,兼具表裡證候,是少陽病邪所侵犯,與傷寒太陽、陽明病的機理不同,所以汗、吐、下三法與傷寒的治療方法也不一樣。脈象弦數多為熱證,可用白虎加桂枝湯、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弦小緊者,下之則愈,鱉甲煎丸適用;弦遲者可溫之,柴胡桂枝幹薑湯適用;弦緊者可發汗,牡蠣湯適用;浮大者可吐之,蜀漆散適用。治療瘧疾的方法,基本上不出於這幾種。程氏認為不可考證,恐怕是不對的。又《刺瘧篇》說,瘧疾脈象細小而有力,灸脛部少陰經;又說弦數的脈象是風邪引起的,可用飲食調節來緩解。(《外台秘要》中無「止」字,意思略有不同,巢源本中無此二句,有「凡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之,過之則失時」十七字,這原本是《刺瘧篇》的文字。)

又按《外台秘要》所引,此條後面還有一條,說:又辨析瘧疾每年發作,直至發作三年,連日發作不愈者,是因脅下有痞塊。治療時不能攻治痞塊,只須瀉去體液,在發病前先發汗。服藥後,先感到些微寒冷,然後漸漸蓋上衣服,汗出則愈。瘧疾患者,形體消瘦,皮膚上必起粟粒。(巢源本、《千金要方》也有此條,《千金要方》中「連日」上加「或」字,巢源本文字略有不同,最後一句作「夫瘧其人形瘦,皮必慄」。)

瘧疾在每月一日發作。(《外台秘要》中「病」字上加「問」字,「其」作「期」,《類聚》中「圓」作「丸」,以下同。)

鱉甲煎丸方(《外台秘要》中「烏扇」下無「燒」字,「葶藶二分」、「石韋二分」無「去毛」字,「厚朴三分」下有「炙」字,「牡丹」下無「去心」字,「半夏一分」下有「洗」字,「蜣螂熬」作「炙」,「桃仁」作「三分去皮尖熬」,「灰」字並作「土」字,「一斛五斗」作「一斛五升」。按古方所言分者,系裁分之分,非六銖為分之分。此方鱉甲,《千金要方》注作三兩,而鍛灶下灰與清酒俱有定量,則他藥以分稱者,蓋後人所妄改。其三分者,宜作十八銖;六分,宜作一兩十二銖;五分,宜作一兩六銖;一分,宜作六銖;二分,宜作十二銖;四分,宜作一兩,始合古義。又輯義,石韋,紫威,從草,是書誤筆誤。)

按弟子山內慮曰:此方逐血之品特別多,因為瘧疾久治不愈,則血道澀滯,與邪氣搏結。楊仁齋說,瘧疾有水有血,當用常山、草果、檳榔、青皮、烏梅、甘草為君藥,加五靈脂、桃仁為佐藥,其意可見矣。此說甚是。此方,蓋崔氏所謂「羈縻攻之」者。(見《外台秘要》癥瘕篇。)注家認為是急治之法,恐怕是錯的。又《本草》鼠婦條,《圖經》云,張仲景主久瘧大鱉甲丸中用之,因其能治寒熱。又芒硝條,陶隱居引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說云:硝石,三月採於赤山。

《聖濟總錄》鱉肉煎丸(主證同),不用鱉甲,用生鱉肉半斤,治法如食法,去紫威、蜂窠、赤硝,加海藻、紫菀、大戟各一分(餘藥也皆一分),桑螵蛸一兩,修制與本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