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4)

1.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師曰:「陰氣孤絕。」(《外臺》引:「師曰」上,有「辨瘧病」三字。則「熱而」作「而脈微者其候必」七字。「肌」作「脫」。《類聚》亦作「脫」。)

溫瘧者,其脈如平。(《脈經》作「瘧但見熱者,溫瘧也。其脈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朝發暮解,暮發朝解,名曰溫瘧。白虎加桂枝湯主之。」《巢源》曰:「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矣。」又《千金》、《外臺》文互有異,今不繁載。)

按:《內經》以先熱後寒為溫瘧;仲景則以無寒但熱為溫瘧,稍與上條癉瘧相近。蓋是別發一義者,不宜援《內經》溫瘧為說矣。《內經》稱「冬傷於寒,春必溫病」;而仲景則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知是溫瘧之溫與溫病之溫,實同其義。(詳論於《傷寒論述義》中。)瘧邪本在少陽。

故時嘔。此證則熱邪熏胃者為甚,故身無寒但熱。更就骨節疼煩視之,則猶有表邪在,故加桂枝於白虎湯中,以兼治表裡。此證,白虎清涼,而少陽之邪亦解,猶三陽合病用白虎之例。但其脈如平,諸注未瑩,愚亦未曾遇此病,末由知其理。存而闕疑已。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宋本外臺》作「牡瘧」,下「蜀漆散」同。蓋其作「牝」者,程衍道所意改,存考。)

蜀漆散方(《外臺》引) 蜀漆(洗去腥),雲母,龍骨。上三味等分,搗節為散。先未發前一炊,以清酢漿水和半錢服;臨發時,更服一錢。溫瘧者,加蜀漆半分;雲母,炭火燒之三日三夜用。(按:《外臺》似是;《千金》「一炊」下有「頃」字。)

按雲母、龍骨性用,注家所說似未明晰。考之《本草》,亦未見有治瘧之能。竊以為此二味及牡蠣,俱有解水結之功,故與蜀漆相配,能豁瘧痰也。《肘後方》曰:「老瘧久不斷也,未龍骨方寸七。先發一時,以酒一升半煮三沸,及熱盡服,溫覆取汗,便即效。」《千金翼》曰:「療痰飲頭痛,往來寒熱方:常山一兩,雲母粉二兩。上二味為散,熟湯服方寸匕,吐之止。若吐不盡更服。」並與此方,其意相似。又《刺瘧篇次注》曰:「先其發時,真邪異居,波隴不起,故可治。過時則真邪相合,攻之則反傷真氣,故曰失時。」蓋得此說,而此方服法,義益明矣。(《輯義》所引《得效方》文,本出《三因方》;《丹溪纂要》文,本出《保命集》。)

附外臺秘要方

牡蠣湯 (《外臺》曰:甘草(炙),上四味切。以水先洗蜀漆三遍,去腥。以水八升,煮蜀漆及麻黃,去沫,取六升。內二物,更煎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即吐勿更服則愈。)

按此方,吐而兼汗者,張戴人法,間有此類。然愚嘗用治瘧夜間發及熱甚無汗者,服後不吐而汗,稍稍邪解就愈。尤氏以為外攻之力較猛者,信矣。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外臺》:甘草下有「炙」字;生薑三兩;

白話文: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老師說:陰氣孤絕。(《外台秘要》引述,老師說上面,有辨析瘧疾三字,則熱而作而脈微者,其候必肌膚作脫,類聚,亦作脫。)

溫瘧的脈象如同平脈。(《脈經》記載:瘧疾只見發熱者,為溫瘧,其脈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痛煩躁,時而嘔吐,早晨發作晚上痊癒,晚上發作早晨痊癒,名曰溫瘧,白虎加桂枝湯主治。巢源說:瘧疾發病六七天,只見發熱者,就是溫瘧。又《千金方》、《外台秘要》的記載略有不同,這裡不再贅述。)

按《內經》所述,先熱後寒為溫瘧;仲景則以無寒但熱為溫瘧,略與上條癉瘧相近,大概是指不同的發病機制,不宜援引《內經》溫瘧的說法。 《內經》說冬天受寒,春天必發溫病;而仲景則說:太陽病,發熱且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可見溫瘧的「溫」與溫病的「溫」,其義實則相同。(詳論於《傷寒論述義》中。)瘧邪本在少陽,

所以時而嘔吐。此證則是熱邪熏蒸胃氣所致,所以身無寒但熱。更從骨節疼痛煩躁來看,則尚有表邪存在,所以要在白虎湯中加入桂枝,以兼治表裡。此證,白虎湯清熱瀉火,而少陽之邪亦可解除,如同三陽合病用白虎湯的例子。但其脈象如同平脈,諸家注釋未加闡明,我也未曾遇到過此病,因此無法得知其道理,姑且存疑。

瘧疾多寒者,名曰牡瘧。(《宋本外台秘要》作牡瘧,下蜀漆散同。大概是其作牝者,程衍道所意改,存以考證。)

蜀漆散方 《外台秘要》引述:蜀漆(洗去腥味),雲母,龍骨,以上三味等分,搗碎為散劑。發病前一炊時間,用清醋漿水調和半錢服用,發病時,再服用一錢。溫瘧者,加蜀漆半分,雲母用炭火燒烤三日三夜再用。(按《外台秘要》似是如此,《千金方》一炊之後,有「頃」字。)按雲母、龍骨的藥性作用,注家所說,似未明晰。考證本草,亦未見有治療瘧疾之功效。竊以為此二味及牡蠣,俱有化解水結的功效,所以與蜀漆相配,能豁散瘧疾痰濁。 《肘後方》說:久治不愈的老瘧,用龍骨方寸七,發病前一時辰,用酒一升半煮沸三次,趁熱服用,溫暖覆蓋取汗,便會立即見效。《千金翼方》說:治療痰飲頭痛,往來寒熱的方劑,常山一兩,雲母粉二兩,以上二味為散劑,用熟湯送服方寸匕,吐出來就止,若吐不盡再服用,與此方用意相似。又《刺瘧篇》次注說:發病之前,真邪分居,邪氣尚未興起,所以可以治療;過時則真邪相合,攻之則反傷真氣,所以說失時。大概明白了這個道理,而此方的服用法則更為明瞭。(輯義所引,得效方文,本出《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丹溪纂要文,本出《保命集》。)

附《外台秘要》方

牡蠣湯(《外台秘要》甘草炙,以上四味切,先用水洗蜀漆三遍,去腥味,用水八升,煮蜀漆及麻黃,去沫,取六升,放入其他二味,再煎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立即嘔吐,不要再服用就痊癒了。)

按此方,嘔吐並兼見汗者,是張戴人所用的方法,間或有此類情況。但我曾用此方治療瘧疾夜間發作,以及發熱嚴重無汗者,服藥後不嘔吐而汗出,邪氣逐漸消除而痊癒。尤氏認為此方外攻之力較猛,是可信的。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外台秘要》甘草下有炙字;生薑三兩,大棗下有擘字;七味下有切字;再作更,日二服作日三。《千金方》名柴胡栝蔞湯,用柴胡三兩,大棗二十枚,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