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5)

回本書目錄

卷中 (5)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按胸滿。是瘀血中一證。不宜於篇題中有此二字。從刪為是。)

按驚悸心疾。血心之所主。此其所以合為一篇歟。

寸口脈動而弱。

〔趙〕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不役形不勞心。則精氣全。而神明安其宅。苟有所傷。則氣虛而脈動。動則心悸神惕。精虛則脈弱。弱則怔忡恐悸。蓋驚自外物觸入而動。屬陽。陽變則脈動。悸自內恐而生。屬陰。陰耗則脈弱。是病宜和平之劑。補其精氣。鎮其神靈。尤當處之以靜也。

〔朱〕因物所感則為驚。神虛怵惕則為悸。分言之。似有動靜虛實之別。而驚則未有不悸。悸則未有不易驚者。其原流自屬一致。仲景獨取寸口。以動而弱三字。繪出驚悸之脈象。而仍分疏之。曰。何以知其為驚。以其脈之厥厥動搖也。何以知其為悸。以脈動之中。而自軟弱也。

則脈之動而弱。必兼見。則症之驚與悸。亦相因而生。此自然之理也。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

〔鑑〕浮脈主陽主表。若目睛清潔。主陽表病也。目睛暈黃。主血脈病也。蓋以諸脈絡於目。而血熱則赤。血瘀則黃。今目睛黃暈。知其衄未止也。若暈黃去。目睛慧了。知其衄已止。

按尺脈以候血分。金鑑似是。暈黃去。目睛慧了。其脈靜者。可推而知也。周禮注。鄭司農云。煇。謂日光氣也。(煇即暈字。)釋名曰。暈。卷也。氣在外卷結之也。日月皆然。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

按面無血色。無寒熱。是該衄下血吐血而言。徐氏曰。煩咳條不言脈。浮弱二字貫之也。又金鑑曰。脈沉。當是脈浮。脈浮。當是脈沉。文義始屬。必傳寫之訛。金鑑說不妥。蓋脈浮。是血逆之候。沉弦。是血虛之徵。

夫吐血咳逆上氣。

按聖惠方腳氣門曰。上氣脈數。不得臥者死。蓋病屬虛。及實中挾虛者。見此脈證。必為不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醫心方。引醫門方。也字。作難療二字。)病人胸滿。唇痿舌青。

〔趙〕是證瘀血。何邪致之耶。內經。有墮恐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又謂大怒則血菀於上。是知內外諸邪。凡有所摶積而不行者。即為瘀血也。積在陰經之隧道。不似氣積於陽之肓膜。然陽道顯。陰道隱。氣在肓膜者。壅脹顯於外。血積隧道。惟閉塞而已。故腹不滿。因閉塞自覺其滿。所以知瘀血使然也。

按脈經所謂。當汗出不汗出為瘀血。亦出外臺小品芍藥地黃湯主療。及巢源傷寒諸候中且芍藥地黃湯方後云。其人喜忘如狂者。加地黃三兩。黃芩三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依方服。不用黃芩也。(右據宋本錄。千金。加地黃。作加大黃。為是。末句。作但依方不須有所增加。無不用黃芩也字。)據此。此條證。即芍藥地黃湯所主也。

又按唇痿之痿。本是萎字。即失色之謂。金鑑以痿瘁釋。誤。

病者。如熱狀煩滿。

按而渴。疑不渴訛。蓋血熱諸條。有但欲漱水證。不敢言有渴。驗之病者。亦必不欲咽。且而不互錯。往往見之。

(宜考輯義水氣篇。)徐氏曰。瘀血症。不甚則但嗽水。甚則亦有渴者。蓋瘀久而熱鬱也。殆是望文生義者已。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本草。圖經。引張仲景傷寒論同。)

按趙氏論悸有三種。文繁不錄。

吐血不止者。(趙。止作足。)

〔趙〕夫水者。遇寒則沉潛於下。遇風則波濤於上。人身之血。與水無異也。得寒而和。則居經脈。內養五臟。得寒之凜冽者。則凝而不流。積而不散。得熱之和者。則運行經脈。外充九竅。得熱之甚者。風自火狂。則波濤洶起。由是觀之。吐血者風火也。

柏葉湯(本草。圖經云。張仲景方。療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青柏葉一把。乾薑三片。阿膠二鋌。炙。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別絞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綿濾一服盡之。)按本草黑字。柏葉。艾葉。並味苦微溫無毒。白字。乾薑。止血。(程氏所舉神農經。及馬通性用。並黑字文。)

陶氏本草序例曰。云一把者。重二兩為正(按醫心方。稍有異同。宜參。又引範汪方云。膠一鋌。如三指大。長三寸者。一枚。是也。)

朱氏曰。千金方。有阿膠三兩。亦佳。但近日無真阿膠。徒增黏膩耳。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

按徐氏曰。下血較吐血。勢順而不逆。此病不在氣也。當從腹中求責。故以先便後血。知未便時血分不動。直至便後努責。然後下血。是內寒不能溫脾。脾元不足。不能統血。脾居中土。自下焦而言之。則為遠矣。此說似是。仍存之。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

〔趙〕此出大腸。故先血後便。以濕熱之毒。蘊結不入於經。滲於腸中而下。赤小豆。能行水濕。解熱毒。梅師方。皆用此一味治下血。況有當歸破宿養新。以名義觀之。血當有所歸。則不妄行矣。

婦人良方曰。糞後下血者。其來遠。糞前有血者。其來近。遠近者。言病在上下也。

張氏醫通曰。千金用伏龍肝湯。即治先便後血之黃土湯中。除去朮附。加乾薑。牛膝。地榆。發灰。與金匱主治。

則有寒熱之殊。不可不辨。可見治血但使歸經。不必論其遠近也。外科正宗內痔治驗曰。大抵此症所致之由不同。當究其因治之。如元氣有餘。形黑氣盛。先糞而後紫血者。更兼脈實有力。此屬有餘。法當涼血止血。藥應自效。至若形體瘦弱。面色痿黃。先鮮血而後糞者。更兼脈虛無力。

此屬不足。豈可反用涼藥止之。致傷脾胃。此症若不溫中健脾。升舉中氣。其血不得歸原。故藥難效。遠其根本也。(按此說。似與經旨相左。然亦足以互發。仍拈出之。)

雞峰普濟方。赤小豆散。治大便秘。(即本方)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

按趙氏曰。心氣不足者。非心火之不足。乃真陽之不足也。此說屬傎。尤氏暗駁正之。實本於醫通。趙又曰。若濟眾方。用大黃治衄血。更有生地汁。則是治熱涼血。亦瀉心湯類耳。此尤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