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按魏氏曰:「師又言『不須治,久則愈』者,非聽其泄脫不為援救也;言不須治其下焦,但理其中焦可也。」朱氏曰:「便溺雖屬下焦,而實中焦氣紊所致也;故曰:『不須治,久則愈』,謂不須治下焦,但調理脾胃,久當自愈耳。」二說欠穩,亦姑存之。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

按,小腸受胃中水穀,而分利清濁;大腸居小腸之下,主出糟粕,而其下口為肛門。因疑此條大腸、小腸,繫於傳寫互錯。蓋言小腸有寒,故泌別不職,而水糞雜下;其有熱者,腸垢被迫,而下出也。大腸有寒,則陽氣下墜,故下重便血;其有熱者,毒結肛門,故為痔也。注家順文解釋,竟不免強湊。今大小易置,其義始了。但《脈經》以來諸書,皆與今本同,則姑記所疑,以俟有道論定已。

李中梓《病機沙篆》曰:「仲景云:『小腸有寒,其人下重便血,以乾薑,燒黑存性,磁碗合放冷地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神效。』」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檝氣,何謂也?」 (《脈經》:「檝氣」並作「系氣」,為穀氣下。有夫病已愈不得復發,今病復發,即為系氣也。此十七字,乃「積也」下有細一作結註文;朱氏亦以「諸積」以下為別條。)

〔朱〕凡陰寒凝結,由漸而成者,俱謂之積。故曰諸積,非有一例之證象也;但有一定沉細之脈象,故知其為積也。病氣深沉,不可不分上中下三焦以處之;脈亦必從寸關尺三部以候之。如寸口主上焦,脈細而附骨,知其積在胸中,如胸痹之類是也;出寸口,上竟上也,主積在喉中,如痰氣相搏,咽中如有炙臠等是也。關上主中焦,關脈細沉,主積在臍旁。(按原文,作「關部主中焦」;而關有三候,「關中主積在臍旁」云云,殊屬無稽,今按經文改訂。)如選臍腹痛之類是也。微上關上,積在心下,如胃寒脘痛之類是也。微下關,積在少腹,如少腹寒痛之類是也。

尺候下焦,尺脈細沉,積在氣衝,如陰寒疝症之類是也。

按,聚者為可治,則積之為難治,可推可知。至檝氣,則固屬易治,然恐不得不治自愈矣。

又按《十八難》,有「寸關尺主胸以上、膈以下、齊以下」之言;又載診積聚法,並與本條相發,宜參。又《脈經》載診五臟積條,及診法七條,今錄其診法於左,以備對考。

寸口脈沉而橫者,脅下及腹中有橫積痛。(按,此素平人氣象論文。)其脈弦,腹中急痛。(按,此據小建中湯條。)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脈弦緊而微細者,癥也。夫寒痹、癥瘕、積聚之脈,皆弦緊。若在心下,即寸弦緊;在胃管,即關弦緊;在臍下,即尺弦緊。(一曰:關脈弦長,有積在臍左右上下也。)

又脈癥法:左手脈橫,癥在左;右手脈橫,癥在右。脈頭大者在上,頭小者在下。

又法:橫脈見左,積在左;見右,積在右。偏得洪實而滑,亦為積;弦緊亦為積,為寒痹,為疝痛。內有積不見脈,難治;見一脈(一作「脅」)相應,為易治;諸不相應,為不治。

白話文:

魏氏說,老師又說不必治療,久而久之就會痊癒,這不是聽任病情自行消退,也不是不予施救,而是說不必治療下焦,只要調理中焦即可。朱氏說,大小便雖屬下焦,但實際上是由於中焦氣機紊亂引起的,所以說不必治療,久而久之就會痊癒,是指不必治療下焦,只要調理脾胃,時間久了自然會痊癒。這兩種說法略嫌欠妥,但也姑且保留。

老師說,上焦有熱的人,因咳嗽而導致肺痿。

小腸接收胃中水谷,並分清濁,大腸位於小腸之下,主要排出糟粕,其下口為肛門。懷疑這段關於大腸小腸的記載,在傳抄過程中可能出現了錯誤。大概是說小腸有寒,所以泌別功能失常,導致水谷糞便混雜而下;若有熱,則腸垢被衝迫而出。大腸有寒,則陽氣下墜,故而下墜感明顯並伴隨便血;若有熱,則毒邪阻塞肛門,從而導致痔瘡。注釋者牽強附會地解釋,最終還是不能自圓其說。現在將大小腸的位置互換,意思就通順了。但脈經以及自古以來的醫書,都與今本相同,因此姑且記下我的疑惑,等待有識之士來判斷。

李中梓在《病機淺說》中說,張仲景說,小腸有寒,病人會出現下墜感和便血,可以用乾薑燒成炭末,用磁碗盛放,放在冷地上使其降溫,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送服,療效神奇。

問:疾病有積、有聚、有系氣,這是什麼意思?(《脈經》中,系氣也作繫氣,是指谷氣下降,病人病癒後又復發,就是系氣。十七個字,即「積也」之下,有一細字作結註文。朱氏也將諸積以下作為另一條。)

朱氏說:凡是陰寒凝結,逐漸形成的,都稱為積,所以稱為諸積,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證候,但一定有沉細的脈象,因此可以知道是積。病邪深沉,不能不分上中下三焦來處理,脈象也必須從寸關尺三部來觀察。例如寸口脈主上焦,脈細而按之貼骨,知道積聚在胸中,就像胸痹一類的病症;如果在寸口脈的末端,則積在喉中,如痰氣交阻,咽喉部有炙肉樣感覺等等;關上主中焦,關脈細沉,積聚在臍旁(原文作關部主中焦,而關有三候,關中主積在臍旁,云云,殊屬無稽,今按經文改訂),如臍腹疼痛之類;關脈稍微偏上,積聚在心下,如胃寒脘痛之類;關脈稍微偏下,積聚在少腹,如少腹寒痛之類;尺脈候下焦,尺脈細沉,積聚在氣衝穴,如陰寒疝氣之類。

聚是可以治療的,而積則難以治療,這很容易推斷。至於系氣,雖然屬於容易治療的,但恐怕不得不治療才能痊癒。

又,《傷寒雜病論》十八難中,有寸關尺主胸以上、膈以下、臍以下的說法,又記載了診斷積聚的方法,與本條互相印證,應該參考。又,《脈經》記載了診斷五臟積聚的方法和七種診斷方法,現將診斷方法記錄於左,以備查對。

寸口脈沉而橫行的,脅下及腹部有橫向的積聚疼痛(按:這是素體平和的人才有的脈象)。脈弦的,腹部急痛(按:這是根據小建中湯的條文)。腰背疼痛牽引,腹部有寒疝氣結塊,脈弦緊而微細的,是癥瘕。寒痹、癥瘕、積聚的脈象,都是弦緊的;如果在心下,就是寸脈弦緊;在胃脘,就是關脈弦緊;在臍下,就是尺脈弦緊(一說關脈弦長,有積聚在臍左右上下)。

又診斷癥瘕的方法:左手脈橫行的,癥瘕在左;右手脈橫行的,癥瘕在右;脈頭大的,在上面;脈頭小的,在下面。

又診斷的方法:橫脈見於左側,積聚在左側;見於右側,積聚在右側;脈象偏得洪實而滑的,也是積聚;弦緊的也是積聚,是寒痹,是疝氣痛;內有積聚但脈象上看不出來的,難以治療;有一脈(一作脅)相應的,容易治療;諸脈不相應的,是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