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

1. 卷中

2.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論二首,脈證十七條,方二首(此三字。輯義偶脫。)

肺中風者。(冒而腫脹。輯義。腫。訛作腹。諸本。皆作腫字。)

肺中寒。

按評熱病論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又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咳論久咳下曰。使人多涕唾。先教論曰。古無痰字。云唾出如涕。謂吐黏痰也。據此。則濁涕。即是黏痰。非鼻涕之謂也。

肺死臟。

先兄曰。此即浮芤之脈。

肝死臟。

先兄曰。此雲浮之弱。尤氏以為其勁直則一也。不知何意。

心中風者。

按徐氏曰。飢者。火嘈也。食即嘔吐。邪熱不殺穀也。尤氏曰。心中飢。食則嘔者。火亂於中。而熱格於上也。二說似是。又徐氏翕翕解未確。弟子村田精一曰。文選。張平子思玄賦。溫風翕其增熱兮。注。良曰。翕。熱兒。衡曰。說文曰。翕。熾也。是翕有熱義。此說是。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朱氏曰。哭字疑誤。陽氣衰。陰氣衰。衰字。當作病字解。此說謬。)

脾中風者。

按李氏皮目解。系臆說。輯義過存之。當刪。

徐氏曰。金匱缺脾中寒。然不過如自利腹痛。腹脹不食。可類推也。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方

聖惠。治腎著之為病。身體冷。從腰以下痛重。甘草散方。

於本方。加當歸。

三因。苓朮湯。治冒暑遭雨。暑濕鬱發。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或入浴暈倒。口眼喎斜。手足嚲曳。皆濕溫類也。

於本方。去甘草。加附子。澤瀉桂心。

又苓朮湯。治脾胃感風。飧泄注下。腸鳴腹滿。四肢重滯。(云云)

於本方。加厚朴。青皮。半夏。草果。

宣明論。腎著湯。治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即本方)

腎死臟。浮之堅。

徐氏曰。腎臟。風寒皆缺。然觀千金三黃湯。用獨活細辛。治中風及腎者。而敘病狀曰。煩熱心亂惡寒。終曰不欲飲食。又敘腎中風曰。踞坐腰痛。則知金匱所缺。腎風內動之證。相去不遠。至寒中腎。即是直中。當不越厥逆下利。欲吐不吐諸條。

〔余述〕本篇所謂。中風中寒。與傷寒中之中風中寒不同。亦與半身不遂之中風自異。如內經五臟風。稍似相近。而其證未必契合。則知此別是一義。不宜彼此牽湊。且其於風與寒之旨。注家不敢辨晰。殊無可徵驗。

姑闕其疑已。徐氏諸輩。於脾腎二臟。補出其遺。又於肝著脾約腎著三方。特論其趣。要皆不免臆度也。

問曰。三焦竭部。

〔趙〕嘗考傷寒論。脈法中雲。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營氣不逮。營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酢。按平脈法。作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溺。正此之謂。

白話文:

肺部受風,會出現腫脹。肺部受寒。

按《熱病論》所說,勞動所致的風邪侵犯肺部,會讓人感到頭昏眼花,強行向上看,唾液像鼻涕一樣流出。又說,陽氣旺盛者三天,中年人五天,陽氣不足者七天,咳嗽排出青黃色的黏涕,像膿一樣,像彈丸般大小,從嘴巴或鼻子排出。《咳論》中關於久咳的記載說,會讓人多流鼻涕唾液。《先教論》說,古代沒有「痰」字,說唾液像鼻涕一樣流出,指的是吐出黏稠的痰液。據此推斷,濁涕就是黏稠的痰,不是鼻涕。

肺臟衰竭。

家兄說,這是浮弱脈。

肝臟衰竭。

家兄說,這是浮弱的脈象,尤氏認為脈象強直也是如此,但不知其意為何。

心臟受風。

按徐氏所說,飢餓時,胃中會有灼熱感,進食則嘔吐,是因為邪熱之氣不能消化食物。尤氏說,心中飢餓,進食就嘔吐,是因為心火紊亂,熱氣上逆。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此外,徐氏對「翕翕」的解釋並不確切。弟子村田精一說,《文選·張平子思玄賦》中「溫風翕其增熱兮」,注釋中,良曰:「翕,熱也。」衡曰:「《說文》曰:翕,熾也。」所以「翕」有熱的意思,這種說法是對的。

邪氣入侵導致哭泣,使魂魄不安。(朱氏認為,「哭」字可能是錯誤的,「陽氣衰」、「陰氣衰」中的「衰」字應解釋為「病」,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脾臟受風。

按李氏《皮目解》的記載,是臆測之說,輯義中多餘的內容應刪除。

徐氏說,《金匱要略》中缺少脾臟受寒的記載,但不過像自利、腹痛、腹脹、不思飲食等症狀,可以類推。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方

《聖濟總錄》用於治療腎著,症狀為身體寒冷,腰部以下疼痛沉重,以甘草散方為基礎,加當歸。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用苓朮湯治療中暑後遇雨,暑濕鬱結,導致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關節鬆弛無力,或沐浴後昏倒,口眼歪斜,手足抽搐,皆屬濕溫病。本方去甘草,加附子、澤瀉、桂枝。

又用苓朮湯治療脾胃受風,導致飲食減少、腹瀉、腸鳴腹脹,四肢沉重。

《宣明論》中腎著湯,治療胞宮痹阻,小便不利,鼻涕清稀,就是這個方子。

腎臟衰竭,脈象浮而堅實。

徐氏說,《金匱要略》中缺少腎臟受風受寒的記載,但參考《千金要方》三黃湯,用獨活、細辛治療中風及腎臟病,其症狀描述為煩熱、心神不安、惡寒,最終不想吃東西,又描述腎臟受風為坐著腰痛,則可知《金匱要略》中所缺失的腎臟內風的證候,與此相差無幾。至於腎臟受寒,就是直中,應該不會超出厥逆、下痢、欲吐不吐等症狀。

[我的補充] 本篇所說的「中風」、「中寒」,與傷寒中的「中風」、「中寒」不同,也與半身不遂中的中風不同。如《內經》中五臟受風,略為相近,但其症狀未必完全符合,可知這是另一種病症,不應混為一談。而且對於風寒的論述,注家也不敢明確分辨,殊無可考證。

暫且擱置這些疑問。徐氏等人,對脾腎二臟的病症有所補充,又對肝著、脾約、腎著三個方劑特別論述其用意,但總體來說,還是難免臆測之嫌。

問:三焦虧虛。

[趙氏] 曾經考證《傷寒論》脈法,其中說寸口脈微弱而澀,微弱是衛氣運行不暢,澀是營氣不足,營衛不能互相協同,三焦沒有依靠,不能回到各自的部位。上焦不能回到正常狀態,則會打嗝、吞酸水;按《平脈法》記載,作「酢吞」。中焦不能回到正常狀態,則不能消化吸收食物;下焦不能回到正常狀態,則會小便失禁,大便失禁。這正是指的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