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30)
卷上 (30)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溫中下蟲。誤甚。
大建中湯方(蜀椒去汗。類聚。無去字。)
大黃附子湯方
按此條證。固屬寒實。故大黃附辛。相合成劑。性味融和。自為溫利之用。如附子瀉心湯。則其證表寒裡熱。故別煮附子。而功則各奏。故同是附子大黃並用。而立方之趣。迥乎不均。徐氏說未確切。蓋溫利之劑實以桂枝加大黃湯。及此湯為祖。而溫脾等諸湯。皆莫不胚胎於此二方矣。
赤丸方
按本草。丹砂黑字云。作末名真朱。
寒疝繞臍痛。(沉緊。類聚。亦作沉弦。)
按素問經脈別論。真虛㾓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陰陽別論。魄汗。輯義誤寫作白汗。又生氣通天論。魄汗未盡。魄白音通。)
烏頭煎方(宋本外臺熬。作炮。無去皮字。白蜜二斤。方後。上以水三升。煮烏頭取二升。去烏頭內蜜。煎令水氣盡云云。不可一日再服。作日止一服。不可再也。)
按程氏曰。治下焦之藥味不宜多。多則氣不專。此言。本於至真要大論。補下治下制以急之說。殆不免拘泥。又按陶氏本草序例曰。附子烏頭若干枚者。去皮畢。以半兩准一枚。千金方。治風歷節。防己湯方後曰。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據此。宋本外臺。不必是。其不㕮咀。豈嫌熟爛相和乎。
本草。圖經云。崔氏。治寒疝心腹脅引痛。諸藥不可近者。蜜煎烏頭主之。以烏頭五枚大者。去芒角及皮。四破。
以白蜜一斤。煎令透潤。取出焙乾。搗篩。又以熟蜜丸。冷鹽湯吞下二十丸如梧子。永除。又法。用煎烏頭蜜汁。以桂枝湯五合解之。飲三合。不知加五合。其知者如醉。以為中病。
寒疝腹中痛。逆泠手足不仁。
按烏頭煎證。寒氣專盛於裡。此條證。表裡俱寒壅。是所以有須於桂枝。灸刺諸藥不能治。是言病勢之劇。套法不能得治。不言灸刺諸藥之誤措。徐氏以為是或攻其內。或攻外。邪氣牽制不服。似欠穩貼。(輯義徐注。為陽所客。客字。宜作容字。)
烏頭桂枝湯方(宋本外臺。秋烏頭。實中大者。十枚。去皮。生用。一方五枚。)
按此方證。最屬急劇。治以單捷為妙。桂枝湯。外臺引。作單桂汁。蓋仲景舊面。其出五味方者。疑後人誤據千金烏頭湯(詳出後。)所私攙。注家皆仍原文為說。覺未當。(周氏意似單桂汁。然語意不了。且其解欠妥。仍不錄。又按外臺。於此方後。注云範汪方同。今檢宋本。
大書作範汪方云。而直接桂枝湯。仍知其舉桂枝湯者。是範汪方文。而非出仲景也。)
聖惠。治寒疝腹中痛。手足逆冷。身體疼痛。針灸諸藥。所不能任者。宜服烏頭散方。川烏頭。(大者十枚。),枝枝(二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次入蜜半合。更煎三兩沸令熟。每以食前和滓。溫服之。
白話文: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溫中除蟲,若用藥錯誤,情況會很嚴重。
大建中湯(蜀椒去除汗漬,諸書記載不一,有些方劑並未記載去除汗漬)
大黃附子湯
此症屬寒邪積聚,故用大黃與附子,兩藥配伍,性味平和,溫中利水。例如附子瀉心湯,其症狀為表寒裡熱,故附子需另煮,各發揮其效。所以,雖然都是用附子和大黃,但組方用意卻大相徑庭,徐氏的說法不夠確切。溫中利水的方劑,其實都以桂枝加大黃湯及本方為基礎,溫脾等諸方,也都由此二方演變而來。
赤丸方
本草記載,丹砂研磨後稱作真朱。
寒疝繞臍疼痛(脈象沉緊,諸書記載不一,也有記載為沉弦脈)
按《素問‧經脈別論》所述,真氣虛損,厥氣停滯於表,則發為白汗。(《陰陽應象大論》記載為魄汗,《輯義》誤寫為白汗;《生氣通天論》記載為魄汗未盡,魄與白音相通)
烏頭煎(宋版《外臺秘要》記載為熬製,並未提及去皮,用白蜜二斤,方後註明:先以水三升,煮烏頭至二升,去烏頭取蜜,煎至水分耗盡。一日不可服用二次,每日限服一次)
程氏說:治療下焦的藥物不宜種類繁多,藥物種類多則藥力分散。此說源於《至真要大論》中「補下治下,制以急之」的理論,但也略顯拘泥。陶氏《本草》序例記載:附子、烏頭若干枚,去皮後,以半兩為一枚的標準。千金方治療風濕痹證的防己湯方後也記載:凡是用烏頭,都要去皮,熬至黑色才能使用,否則毒性極強,需謹慎使用。據此,宋版《外臺秘要》的記載未必正確,其不研磨,是否嫌棄藥物過於熟爛而難以混合?
本草圖經記載,崔氏治療寒疝引起的心腹脅痛,諸藥皆不宜使用,以蜜煎烏頭為主治。取烏頭五枚大的,去除芒刺和外皮,切成四瓣,用白蜜一斤煎煮至藥物潤透,取出烘乾,搗碎過篩,再用熟蜜丸製成藥丸,用冷鹽水送服二十丸(如梧子大小),即可永除病患。另一種方法是用煎好的烏頭蜜汁,用桂枝湯五合解毒,服用三合。不知是否加五合,知者如同醉酒一般,認為是藥物起效。
寒疝腹痛,手足厥冷麻木
按烏頭煎的證候,寒邪盛於裡;此證則表裡皆寒邪壅滯,所以必須使用桂枝,單用灸法、針刺等方法無法治愈。這說明病情嚴重,單純套用方劑無法奏效,並不是說灸法、針刺等方法使用錯誤。徐氏認為,或攻其內,或攻其外,邪氣相互牽制,難以痊癒,這說法不夠妥貼。(《輯義》徐注:為陽邪所侵犯,「客」字應改為「容」字)
烏頭桂枝湯(宋版《外臺秘要》記載:秋季採收的烏頭,取成熟飽滿的大者十枚,去皮,生用。另一方劑用五枚)
此方所治證候十分危急,治療應以快速見效為佳。桂枝湯,《外臺秘要》引述為單用桂枝湯,可能是仲景原方,五味子方可能為後人根據千金烏頭湯(詳見後文)私自添加的,注家皆沿用原文解釋,這似乎不太妥當。(周氏認為是單用桂枝湯,但其解釋不夠完善,且欠妥當,故不錄。又按《外臺秘要》在此方後註明:範汪方同,今檢宋版,大書寫作「範汪方」,而直接引用桂枝湯,可知其所舉桂枝湯為範汪方,而非出自仲景)
《聖惠方》治療寒疝腹痛,手足厥冷,周身疼痛,針灸和藥物皆無效者,宜服用烏頭散:川烏頭(大者十枚),吳茱萸(二兩),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二錢,用一中盞水,加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再加入蜜半合,再煎三、兩沸熟透,每次飯前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