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2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9)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

按此條證:寒氣壅閉,即大黃附子湯所主。宜稱之實,而言為虛寒者。虛,猶虛煩之虛,非虛衰之虛。蓋指無形之寒氣,對水飲結聚有形之寒而言也。(虛煩義,宜參《傷寒論述義·梔子豉湯》條。)又程氏注稍不了。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

按《四十八難》曰:「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楊玄操注曰:「輕手按之則痛,為外實,病淺故也;重手按之則快,為內虛,病深故也;重手按之則痛,為內實,病深故也;輕手按之則快,為外虛,病淺故也。」凡人病按之則痛者,皆為實;按之則快者,皆為虛也。難經本為有痛立言,而玄操注,亦與此條相發。

又按《陽明篇》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其意正與本條互發,以見證雖似可下,其白苔者,邪未結實;黃苔者,始為熱實;乃黑苔之為實,可以知也。且此條,示以按腹知虛實,以驗舌辨寒熱,而後宜議攻下矣。要之,診察之大法,莫不可從此條而擴充焉。

病者痿黃。(《脈經》:「胸中」作「胃中」,「利上」有「下」字。)

寸口脈弦者。(《巢源》作「寸口脈雙弦,則脅下拘急,其人澀澀而寒。」)

夫中寒家喜欠。

按「中」字,《金鑑》為平聲讀;其他諸注,皆為去聲讀。蓋此「中寒家」,言素稟陰臟,動易感寒者。然則,二說並存為佳。

又程氏謂寒鬱於肺經而為熱者,似欠穩當。《靈樞·口問篇》曰:「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又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辨脈法》曰:「客氣內入,嚏而出之。」

病腹滿,發熱十日。(《本草·厚朴》條,《圖經》引云:「又厚朴七物湯,主腹痛脹滿。」按此與《千金》同誤。)

按《金鑑》曰:「飲食如故,胃熱能消穀也。」存考。

《厚朴七物湯方》。(《圖經》引:枳實上,有「大」字;桂枝之「枝」字無。)

《附子粳米湯方》

按弟子村田精一曰:「此方,與白虎湯,及加人參加桂二湯、桃花湯,並用粳米,而其煮法,不云至幾升。蓋是以米熟為度,不必期至幾升者,恐非有脫文。厚朴麻黃湯,煮小麥熟去滓,亦是一轍。此可以備一說,仍存之。」

《聖惠》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氣欲絕方。

於本方,加川椒、乾薑、桂心。

《厚朴三物湯方》。(《本草·厚朴》條,《圖經》云:「張仲景治雜病,厚朴三物湯,主腹脹脈數,厚朴半斤。」方後,有「腹中轉動,更服;不動勿服」十字。)

《大柴胡湯方》。(黃芩二兩,原本諸本,並作三兩。)

腹滿不減。

《傷寒補亡論》曰:「減不足言者,言不甚減也。」論言:「太陽發汗不徹,不足言。」與此同意。俗語所謂不濟事者,是也。

心胸中大寒痛。

按「出見有頭足」:句上,「出」上聲;下,「足」去聲。尤氏以「出見有頭足」為陰凝成象,腹中蟲物,乘之而動,謂蜀椒、乾薑...

白話文:

趺陽脈微弦,說明腹中脹滿。

根據此症狀,是寒氣阻塞所致,應當使用大黃附子湯治療。雖然稱之為實證,但也帶有虛寒的性質。這裡的「虛」,指的是像虛煩那樣的虛,而非身體衰弱的虛。指的是無形的寒邪,與有形的水飲凝聚的寒邪相對而言。(關於虛煩的含義,可以參考《傷寒論》中梔子豉湯的說明。)程氏的註解在此略有不妥。

患者腹脹,按壓不痛,屬於虛證。

《四十八難》中記載:按壓腹部感到癢的是虛證,感到痛的是實證。外痛內快,是外實內虛;內痛外快,是內實外虛。楊玄操註解道:輕輕按壓就痛,是外實,病淺;用力按壓才舒服,是內虛,病深;用力按壓才痛,是內實,病深;輕輕按壓就舒服,是外虛,病淺。凡是按壓就痛的,都是實證;按壓就舒服的,都是虛證。《難經》原本只是針對有疼痛的情況來闡述,而玄操的註解也與此條相呼應。

再看《陽明篇》: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還嘔吐,舌苔白的,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其治療思路與本條互相印證,說明雖然看起來像是可以攻下的證候,但舌苔白的,邪氣還未凝結實證;舌苔黃的,才開始是熱實;而舌苔黑的,才是真正的實證,由此可見一斑。而且此條說明,通過按壓腹部判斷虛實,通過觀察舌苔辨別寒熱,然後再決定是否攻下治療。總之,診斷的大法,都應該從此條中延伸擴展。

患者出現萎黃。(《脈經》中提到,胸中,胃中,向上泄瀉,原文有“下”字。)

寸口脈弦。(巢元方說:寸口脈雙弦,則脅下拘急,患者感覺渾身不適且寒冷。)

容易受寒的人容易打呵欠。

這裡的「中」字,《金鑑》中讀平聲,其他註解都讀去聲。大概是指素體陰寒,容易受寒的人。兩種說法都可以成立。

程氏認為寒邪鬱結於肺經而化為熱,這種說法似乎不太妥當。《靈樞·口問篇》說: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相互牽引,所以會打呵欠。又說:陽氣和順,充滿於心臟,從鼻孔排出,所以會打噴嚏。《辨脈法》說:外邪入侵,通過打噴嚏排出。

患者腹脹,發熱十天。(《本草》厚朴條,《圖經》引用,另有厚朴七物湯,主治腹痛脹滿,此與《千金要方》記載相同,均有誤。)

《金鑑》說:飲食如常,胃熱能消化食物。謹供參考。

(厚朴七物湯方)(《圖經》引用,枳實項上,有“大”字,桂枝的“枝”字沒有。)

(附子粳米湯方)

弟子村田精一說:此方與白虎湯、加味參桂二湯、桃花湯一樣,都用粳米,但是煮法沒有說明煮到多少升,大概是根據米熟的程度來決定,不必一定要煮到多少升,恐怕不是有文字脫漏。厚朴麻黃湯,煮熟小麥去渣,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可以作為一種說法,仍舊保留。

《聖濟總錄》治寒疝心痛如針刺,繞臍腹中疼痛,出冷汗,氣息將絕的方劑。

在此方基礎上,加入川椒、乾薑、桂心。

(厚朴三物湯方)(《本草》厚朴條,《圖經》云:張仲景治療雜病的厚朴三物湯,主治腹脹脈數,厚朴半斤。方後注有:腹中轉動,再服用;不動則勿服。)

(大柴胡湯方)(黃芩二兩,原本、諸本都作三兩。)

腹脹未減。

《傷寒補亡論》說:「減不足言」,意思是沒有明顯減輕。書中說,太陽病發汗不透,效果不顯著,與此類似。俗話說,就是沒什麼效果。

心胸極度寒冷疼痛。

文中出現“頭足上下”一句,“上”讀上聲,“下”讀去聲。尤氏認為“頭足”是陰寒凝結的表現,腹中蟲物乘機而動,所以用蜀椒、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