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19)
卷上 (19)
1.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論一首,脈證九條當作十條。)方九首當作十首)
按醫門法律曰。虛勞之證。金匱敘於血痹之下。可見勞則必勞其精血也。魏氏以為血痹當編次於中風之後。後人誤敘。與虛勞同篇。喻氏強牽入虛勞中。可謂刻舟求劍。二說未知何是。程氏稍與喻同意。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聖惠方。盛重。作充盛。千金。濇。作澀。在上。更有澀字。徐曰小字上。該有微尺中三字。此說難從。)
按歷節血痹。金鑑所辨不允。歷節有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文。則可知亦傷及血。血痹有針引陽氣文。則可知陽氣亦閉矣。又徐沈程周。並肌膚盛為句。重字接下讀。魏鑑重字連上句。當考。稻葉元熙曰。重因。趙本作重困。似是。賈誼新書。民臨事而重困。則難為上矣。倉公傳。為重困於俞。忿發為疽。此皆言累困也。
血痹陰陽俱微。
按傷寒論所謂脈之陰陽。皆以部位而言。然此條則自有寸口關上尺中文。故金鑑以浮沉解之。亦猶六難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之意。傷寒論多稱脈陰陽。(桂枝湯條。不揭脈字。)而此無脈字。故沈氏以陰陽營衛俱微釋之。蓋此條陰陽。義可兩通。故輯義並二說而存之。徐曰。陰陽。
寸口人迎也。尤曰。陰陽俱微。該人迎趺陽太谿為言。並誤。又聖濟。尺中上。補或字。三因方曰。脈當陰陽俱微。尺中少緊。身體如風痹狀。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朱〕如桂枝湯。本為太陽中風和營衛之要藥。茲特去甘草之和緩。而君以黃耆之峻補者。統率桂芍薑棗。由中達外。俾無形之衛氣。迅疾來復。有形之營血。漸次鼓盪。則痹可開。而風亦無容留之處矣。
按此說稍是。然黃耆取之託陽逐邪。不取峻補矣。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
醫學綱目曰。胗脈浮而大。或大而弦。皆為虛勞者。蓋陽盛陰虛之症也。暮多見之。
男子面色薄者。(重。趙。作里。諸本同。宜從。鑑曰。脈浮者。裡虛也。當是衍文。誤矣。)
按沈曰。色乃神之旗。營衛之標。若面色薄者。是白而嬌嫩無神。乃氣虛不統營血於面也。此說與魏氏異趣。
男子脈虛沉弦。
〔周〕此為勞傷元氣。所以至此。然則仲景即不言治法。自當調以甘藥培中土。以益元陽。不待言矣。若舍黃耆建中。又何以為法耶。
按無寒熱。又見短氣。吐血。瘀血。及妊娠中。俱言無外邪。金鑑恐鑿。瞑。眩。通用。後條云。目眩。然則目瞑。即目眩也。男子字。又出消渴。及黃疸中。宜參。
醫學綱目曰。診脈虛微細弦。為虛勞者。蓋陰陽俱虛之症也。晨多見之。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
〔鑑〕手足煩。即今之虛勞五心煩熱。陰虛不能藏陽也。陰寒精自出。即今之虛勞遺精。陰虛不能固守也。酸削不能行。即今之虛勞膝酸削瘦。骨痿不能起於床也。
白話文: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關於血痹虛勞的論述一篇,脈證九條(實際上是十條),方劑九首(實際上是十首)。
醫學典籍記載,虛勞的症狀在《金匱要略》中列於血痹之後,可見勞累必定傷及精血。魏氏認為血痹應該列在中風之後,後人記載錯誤,將其與虛勞放在同一篇章。喻氏強行將血痹歸入虛勞,可謂是刻舟求劍,兩種說法都難以確定哪個正確。程氏的觀點稍稍與喻氏相同。
有人問:血痹病是怎麼引起的?(《聖惠方》中“盛重”作“充盛”,《千金方》中“濇”作“澀”,上文更有“澀”字,徐氏說小字之上,應有“微尺中三”字,這種說法難以採信。)
歷節血痹,《金匱要略》中的辨證並不完全準確。歷節有風血搏擊,即疼痛如針刺,可知也傷及血液;血痹有針刺引導陽氣的記載,可知陽氣也閉塞了。此外,徐氏、沈氏、程氏、周氏都將“肌膚盛”作為一句話,重字連接下一句來讀;魏氏、鑑氏將重字連接上一句,這需要考證。稻葉元熙說“重因”,趙氏本子作“重困”,似乎更合理。賈誼《新書》中說:“百姓臨事而重困,則難以服從上命矣。”《倉公傳》中說:“因重困於俞穴,憤怒而生疽。”這些都說明是累積的困乏。
血痹是陰陽都虛弱的狀態。
按《傷寒論》中所說的脈象陰陽,都是從部位來說的。但是這一條卻自有寸口、關、上、尺中等的脈位,所以《金匱要略》用浮沉來解釋,也如同《難經》中陰盛陽虛、陽盛陰虛的意思。《傷寒論》多稱脈象陰陽(如桂枝湯條,沒有提到脈字),而這一條沒有脈字,所以沈氏用陰陽營衛俱微來解釋。大概這一條的陰陽,意思可以兩種理解,所以將兩種說法都保留下來。徐氏說:“陰陽”,
寸口是人迎穴,尤氏說:“陰陽俱微”,是指人迎、趺陽、太谿而言,都說錯了。《聖濟總錄》尺中之上,補“或”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說:脈象應當是陰陽俱微,尺中脈略緊,身體像風痹的樣子。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像桂枝湯一樣,本是治療太陽中風和營衛的要藥。這裡特地去掉甘草的緩和作用,而以黃耆的峻補之性為主藥,統領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由內及外,使無形的衛氣迅速恢復,有形的營血逐漸充盈,則痹證可以消除,風邪也無處停留了。
這種說法大致正確,但是使用黃耆是為了託舉陽氣,驅除邪氣,而不是為了峻補。
普通男子,脈象大則為勞。
《醫學綱目》說:脈象浮大,或大而弦,都是虛勞,這是陽盛陰虛的症狀,傍晚多見。
男子面色蒼白(“重”字,趙氏本子作“裡”,諸本相同,應該採用趙氏本子。鑑氏說:脈象浮者,裡虛也,這應該是贅文,錯誤的。)
沈氏說:面色是神氣的表象,營衛的徵兆。如果面色蒼白,是氣虛不能統攝營血於面部。這種說法與魏氏的觀點不同。
男子脈象虛弱、沉細而弦。
這是勞傷元氣所致。仲景沒有說明治療方法,自然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滋補脾胃,以益補元陽,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用黃耆、建中湯,又該用什麼方法呢?
沒有寒熱,又見氣短、吐血、瘀血,以及妊娠期,都說沒有外邪。《金匱要略》恐怕將目瞑、眩暈混用,後文說“目眩”,那麼目瞑就是目眩了。“男子”二字,也出現在消渴和黃疸中,應該參閱。
《醫學綱目》說:診脈虛弱、細小而弦,是虛勞,這是陰陽俱虛的症狀,早晨多見。
勞累致病,其脈象浮大。
手足煩熱,就是現在的虛勞五心煩熱,陰虛不能藏陽;陰寒精液自出,就是現在的虛勞遺精,陰虛不能固守;酸軟無力不能行走,就是現在的虛勞膝蓋酸軟瘦弱,骨痿不能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