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0)

1.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按蘭室秘藏。舉此條曰。以黃耆建中湯治之。此亦溫之之意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

按據巢源。脈極虛芤遲以下。當為一截看。

脈得諸芤動微緊。

先兄曰。芤與微反。動與緊反。蓋芤動與微緊。自是二脈。則上文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之意。故下一諸字也。

按魏氏以為此上有假熱。而下有真寒者。其說頗辨。然熟繹經文。似不必上熱者。

天雄散方

按此方白朮殊多。故徐氏以為中焦陽虛之治。(沈氏同)然天雄實為補下之品。則其說恐未核。要之配合之理。殆為難晰已。又朱氏曰。然使真陰虧損。亡血失精。二方皆非其任矣。須用八味腎氣丸法。斯言殆然。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

〔周〕至盜汗。則陽衰因衛虛。而所虛之衛行於陰。當目瞑之時。無氣以庇之。故腠開而汗。若一覺。則行陽之氣。復散於表。而汗止矣。故曰盜汗也。夫至盜汗。而其虛可勝道哉。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

〔魏〕男子平人失精亡血之虛勞。年少而體方柔脆。故易至夭折。年五六十感邪成痹之虛勞。年老而體已堅硬。故可以終其天年。是虛勞而成痹。終是經絡病。虛勞而成失精亡血。則為臟腑病矣。經絡病可以引年。臟腑病難於延歲也。此仲景引虛勞之類。以明虛勞也。

按沈氏曰。虛陽上浮則脈大。營衛不充於軀殼相循背之經隧。曰痹俠背行。朱氏曰。大為虛陽外鼓之大。而非真氣內實之大也。三陽皆虛。痹而不用。並與尤魏異義。

又按馬刀。陶隱居曰。李云。生江漢中。長六七寸。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生江湖中。細長小蚌也。長三四寸。闊五六分。俠纓。太素。作俠嬰。楊上善注曰。頸前曰嬰也。外臺引。嬰。作纓。考段氏注說文。纓。冠系也。賏。頸飾也。嬰。繞也。益知作纓者為是。而俠纓者。俠冠系之謂。即頷骨下際。至人迎兩旁也。(結纓必於頤下。段氏可考。)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按此條。亦見於吐衄中。)

按玉編。芤。苦候切。(集韻。此有病脈二字。)徐氏脈訣云。按之即無。舉之來至。旁實中央空者。名曰芤。(徐氏不知何人。隋志。有徐氏脈經。崇文書目。有徐裔指訣。)此本於脈經。未為當。宜參先君子撰脈學輯要。(戴起宗脈訣刊誤曰。芤。草名。其葉類蔥中空。

又本草綱目。以為蔥一名。俱未審何據。)成氏曰。革者。言其既寒且虛。則氣血改革。不循常度。又方氏。尤氏。並有說。俱未妥。

虛勞裡急。悸衄。

按此條。即虛勞之正證。實屬斫喪太過。虛火上亢者。筋失所養。故里急。血脈衰乏。故悸。(悸。即動築。驗之病者。知其非心動。)

血隨火上。故衄。寒盛於下。故腹中痛。下元不固。而心神不寧。故失精。血道澀滯。故四肢痠疼。(猶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證。身疼痛之理。)虛陽外泛。故手足煩熱。上焦液枯。故咽乾口燥。皆是莫不自陰虛所致。陰虛故不與陽相諧。是以用小建中湯。和調陰陽。蓋桂枝湯。營衛均和。而此方則倍芍藥。專滋其陰。以配於陽。為虛勞正對之治矣。

白話文: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蘭室秘藏中記載,用黃耆建中湯治療此病,也是溫補之意。

失精的病人,少腹部會緊繃疼痛。

根據巢元方的說法,脈象極度虛弱、浮大而遲緩,應視為一種脈象。

脈象呈現浮大,略微緊促。

家兄說:「浮與微相反,動與緊相反。」大概浮動與微緊是兩種不同的脈象,上文所說的脈象大而虛弱,也是虛勞的意思,所以才加上「諸」字。

魏氏認為此病上焦有虛假之熱,下焦有真寒,這種說法相當有道理。但仔細研讀原文,似乎不一定是上焦有熱。

天雄散方

此方白朮用量很多,所以徐氏認為是治療中焦陽虛的方劑(沈氏也持相同觀點)。然而天雄卻是補益下焦的藥物,所以他們的說法恐怕不夠準確。總之,方劑配伍的道理,實在很難清楚地解釋。朱氏又說,如果真陰虧損,出現失血失精的情況,這兩種方劑都無法奏效,必須使用八味腎氣丸的方法,這話很可能是對的。

男子體質正常的,脈象虛弱細微的。

盜汗的產生,是因為陽氣衰弱,衛氣不足,而虛弱的衛氣運行於陰經,在閉目睡眠時,沒有氣來保護肌膚,所以毛孔張開而盜汗;一旦醒來,陽氣運行於體表,汗就止住了,所以叫做盜汗。至於盜汗的成因,其虛弱的程度可想而知。

五六十歲的人,患病時脈象大的。

魏氏認為,男子體質正常的失精失血的虛勞,年輕人體質柔弱,所以容易夭折;五六十歲因感受外邪而導致的虛勞,年老體質已堅硬,所以可以善終。因此,虛勞導致痹症,是經絡病;虛勞導致失精失血,則是臟腑病。經絡病可以延年益壽,臟腑病很難長壽。這是仲景引用虛勞的類型,用以闡明虛勞。

沈氏說:虛陽上浮則脈象大,營衛之氣不足以充盈軀體,循行於背部的經絡,就稱為痹症,疼痛沿著背部經絡循行。朱氏說:脈象大是虛陽外浮鼓脹所致,並非真氣內盛之大。三陽皆虛,痹症不能發作,這與尤、魏二氏的觀點不同。

再按馬刀,陶弘景說,李氏說,它生長在江漢地區,長六七寸;禹錫等根據《蜀本圖經》記載,它生長在江湖中,是一種細長的小蚌,長三四寸,寬五六分,俠纓。太素本草作俠嬰,楊上善注說,頸前叫做嬰,外臺引經中,嬰作纓。考證段氏注《說文解字》,纓是冠帽的繫帶,賏是頸飾,嬰是纏繞的意思。因此,將「俠纓」作「俠纓」是正確的,「俠纓」指的是系在帽子上的帶子,即頷骨下際,至人迎穴兩旁。(系帶必定在下巴下,段氏的注釋可以參考。)

脈象弦而大,弦則為少,大則為浮。(此條亦見於吐衄篇)

玉編記載,芤音苦候切。(集韻中,此有病脈二字。)徐氏脈訣說:按之則無,抬起手指則脈來,旁實而中央空虛,叫做芤脈。(徐氏不知是何人,隋志中有徐氏脈經,崇文書目中有徐裔指訣。)這與脈經記載不相符,應該參照先君子撰寫的《脈學輯要》。(戴起宗《脈訣刊誤》說,芤,草名,其葉似蔥,中間空虛,又《本草綱目》認為蔥有此一名,但都未說明根據。)成氏說,革,是指其既寒且虛,則氣血改變,不循常規。方氏、尤氏也有相關論述,都不妥當。

虛勞,裡急腹痛,心悸,鼻衄。

這條是虛勞的典型症狀,屬於耗損過度,虛火上炎,筋脈失養,所以裡急腹痛;血脈衰弱,所以心悸。(悸,就是心臟跳動,驗證病人就知道這不是心臟跳動。)

血隨火上炎,所以鼻衄;寒邪盛於下焦,所以腹部疼痛;下元虛弱,所以心神不安,失精;血道阻塞,所以四肢酸痛(如同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的症狀,身痛的道理相同)。虛陽外浮,所以手足煩熱;上焦津液枯竭,所以咽乾口燥,這些都是陰虛所致。陰虛所以不能與陽氣協調,所以用小建中湯調和陰陽。因為桂枝湯調和營衛,而這個方子加倍芍藥,專門滋養陰液,以配合陽氣,是治療虛勞的最佳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