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0)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又按唇痿之痿,本是萎字,即失色之謂。金鑑以痿瘁釋,誤。

病者,如熱狀煩滿。

按「而渴」,疑「不渴」訛。蓋血熱諸條,有但欲漱水證,不敢言有渴;驗之病者,亦必不欲咽,且不互錯,往往見之。

(宜考《輯義水氣篇》。)徐氏曰:「瘀血症,不甚則但嗽水;甚則亦有渴者,蓋瘀久而熱鬱也。」殆是望文生義者已。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本草》、《圖經》引張仲景《傷寒論》同。)

按趙氏論悸有三種,文繁不錄。

吐血不止者。(趙,『止』作『足』。)

〔趙〕夫水者,遇寒則沉潛於下,遇風則波濤於上。人身之血,與水無異也。得寒而和,則居經脈,內養五臟;得寒之凜冽者,則凝而不流,積而不散。得熱之和者,則運行經脈,外充九竅;得熱之甚者,風自火狂,則波濤驟起。由是觀之,吐血者風火也。

柏葉湯方(《本草》、《圖經》云:張仲景方,療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青柏葉一把,乾薑三片,阿膠二鋌,炙。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別絞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綿濾,一服盡之。)按《本草》黑字:「柏葉、艾葉,並味苦微溫無毒。」白字:「乾薑,止血。」(程氏所舉《神農經》及馬通性用,並黑字文。)

陶氏《本草序例》曰:「云『一把』者,重二兩為正。」(按《醫心方》稍有異同,宜參。又引範汪方云:「膠一鋌,如三指大,長三寸者,一枚,是也。」)

朱氏曰:「《千金方》有阿膠三兩,亦佳。但近日無真阿膠,徒增黏膩耳。」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

按徐氏曰:「下血較吐血,勢順而不逆;此病不在氣也,當從腹中求責。故以先便後血,知未便時血分不動,直至便後努責,然後下血,是內寒不能溫脾,脾元不足,不能統血。脾居中土,自下焦而言之,則為遠矣。」此說似是,仍存之。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

〔趙〕此出大腸,故先血後便。以濕熱之毒,蘊結不入於經,滲於腸中而下。赤小豆能行水濕,解熱毒;《梅師方》皆用此一味治下血。況有當歸破宿養新;以名義觀之,血當有所歸,則不妄行矣。

《婦人良方》曰:「糞後下血者,其來遠;糞前有血者,其來近。遠近者,言病在上下也。」

張氏《醫通》曰:「《千金》用伏龍肝湯,即治先便後血之黃土湯中,除去朮附,加乾薑、牛膝、地榆、髮灰;與《金匱》主治,則有寒熱之殊,不可不辨。可見治血但使歸經,不必論其遠近也。」 《外科正宗內痔治驗》曰:「大抵此症所致之由不同,當究其因治之。如元氣有餘,形黑氣盛,先糞而後紫血者,更兼脈實有力,此屬有餘,法當涼血止血,藥應自效。至若形體瘦弱,面色痿黃,先鮮血而後糞者,更兼脈虛無力,此屬不足。豈可反用涼藥止之,致傷脾胃?此症若不溫中健脾,升舉中氣,其血不得歸原,故藥難效,遠其根本也。」(按此說,似與經旨相左;然亦足以互發,仍拈出之。)

白話文:

又說到嘴唇萎縮(痿),「痿」字本義就是萎縮,也就是失去顏色的意思。《金鑑》用「痿瘁」來解釋,是錯誤的。

病人症狀像發熱,煩躁,腹部脹滿,按壓腹部則感到口渴,懷疑「不渴」是寫錯了。因為血熱的諸多條文中,有只想要漱口水的症狀,不敢說口渴,驗證病人的情況,也必定是不想吞嚥,而且症狀並非互相混雜,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現象。(應該參考《輯義水氣篇》)徐氏說:瘀血症,不嚴重的話只會漱口水,嚴重的話也會口渴,這是因為瘀血久留而熱邪鬱結的緣故。這大概是用字面意思去理解了。

心下悸動的,可用半夏麻黃丸治療。(《本草》、《圖經》引張仲景《傷寒論》相同)

趙氏論述悸動有三種,內容繁多,在此不列舉。

吐血不止的,(趙氏將「足」字誤作「止」字)

水遇到寒冷就會沉澱在下,遇到風就會波濤洶湧於上。人體的血液,和水沒有區別。遇到適度的寒冷,則會停留在經脈中,滋養五臟;遇到嚴寒,則會凝固而不流動,積聚而不散開;遇到適度的溫熱,則會運行於經脈中,充滿九竅;遇到過度的溫熱,風火狂暴,則會波濤洶湧。由此可見,吐血是風火造成的。

柏葉湯方(《本草》、《圖經》說,張仲景方劑,治療吐血不止,柏葉湯主治。藥物:青柏葉一把,乾薑三片,阿膠二鋌(炙)。三味藥,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去渣。另榨取馬通汁一升,混合煎煮成一升,用棉布過濾,服用完畢。)《本草》中黑色字體記載:柏葉、艾葉,味苦微溫,無毒;白色字體記載:乾薑,止血。(程氏引用的《神農本草經》及馬通的性能和應用,都是黑色字體的記載。)

陶弘景《本草序例》說:所謂「一把」,重量是二兩為準。(按:《醫心方》略有不同,應該參考。又引範汪方說:阿膠一鋌,如三指寬,長三寸。)

朱氏說:《千金方》用阿膠三兩,也很好,但現在沒有真正的阿膠,只會增加黏膩感而已。

下血先有便意後出血,這是遠血。

徐氏說:下血比起吐血,病情發展順暢而不逆轉,此病不在於氣,應該從腹部尋找病因。所以先有便意後出血,說明在未排便時血分沒有動,直到排便後用力,然後才下血,這是因為內寒不能溫暖脾臟,脾臟元氣不足,不能統攝血液。脾臟居於中土,從下焦來說,就比較遠了。這種說法似乎是對的,保留下來。

下血先出血後排便,這是近血。

這是出血於大腸,所以先出血後排便,這是因為濕熱毒邪,鬱結於內不入經脈,滲入腸道而排出。赤小豆可以利水濕,解熱毒,梅師方劑都用這一味藥治療下血,況且還有當歸可以破除舊血,滋養新生血液,從名稱上來看,血液應該有所歸宿,就不會亂跑了。

《婦人良方》說:排便後出血,病位較遠;排便前出血,病位較近。遠近是指病位在上或下。

《張氏醫通》說:《千金方》用伏龍肝湯,就是治療先便後血的黃土湯,去掉蒼朮、附子,加入乾薑、牛膝、地榆、煅石膏,與《金匱要略》的主治相同。

因此有寒熱的區別,不可不辨別,可以看出治療出血只要使血液歸經,不必論其遠近。 《外科正宗》內痔治驗說:總的來說,這種症狀的病因不同,應該探究其病因來治療。如果元氣充足,形體黑壯,氣盛,先排便後排出紫黑色血液,而且脈象實有力,這是屬於有餘,方法應該涼血止血,藥物應當自效。至於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先排出鮮血後排便,而且脈象虛弱無力,

這是屬於不足,怎麼能反用涼藥來止血呢?這樣會傷脾胃。這種症狀如果不溫中健脾,升舉中氣,血液就不能歸於原位,所以藥物很難見效,這是遠離根本的原因。(按:這種說法,似乎與經書的旨意相左,但是也可以互相啟發,還是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