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19)
卷中 (19)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按:胸滿,是瘀血中一證,不宜於篇題中有此二字,從刪為是。)
按:驚悸心疾,血心之所主,此其所以合為一篇歟?
寸口脈動而弱。
〔趙〕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不役形不勞心,則精氣全,而神明安其宅。苟有所傷,則氣虛而脈動;動則心悸神惕。精虛則脈弱;弱則怔忡恐悸。蓋驚自外物觸入而動,屬陽,陽變則脈動。悸自內恐而生,屬陰,陰耗則脈弱。是病宜和平之劑,補其精氣,鎮其神靈,尤當處之以靜也。
〔朱〕因物所感則為驚;神虛怵惕則為悸。分言之,似有動靜虛實之別。而驚則未有不悸,悸則未有不易驚者,其原流自屬一致。仲景獨取寸口,以動而弱三字,繪出驚悸之脈象,而仍分疏之,曰:「何以知其為驚?以其脈之厥厥動搖也。何以知其為悸?以脈動之中,而自軟弱也。」
則脈之動而弱必兼見,則症之驚與悸亦相因而生,此自然之理也。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
〔鑑〕浮脈主陽主表。若目睛清潔,主陽表病也。目睛暈黃,主血脈病也。蓋以諸脈絡於目,而血熱則赤,血瘀則黃。今目睛黃暈,知其衄未止也。若暈黃去,目睛慧了,知其衄已止。
按:尺脈以候血分,金鑑似是。暈黃去,目睛慧了,其脈靜者,可推而知也。周禮注,鄭司農云:「煇,謂日光氣也。」(煇即暈字。)釋名曰:「暈,卷也。氣在外卷結之也。日月皆然。」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
按:面無血色,無寒熱,是該衄下血吐血而言。徐氏曰:「煩咳條不言脈,浮弱二字貫之也。」又金鑑曰:「脈沉,當是脈浮;脈浮,當是脈沉,文義始屬,必傳寫之訛。」金鑑說不妥。蓋脈浮,是血逆之候;沉弦,是血虛之徵。
夫吐血、咳逆、上氣。
按:聖惠方腳氣門曰:「上氣脈數,不得臥者死。」蓋病屬虛,及實中挾虛者,見此脈證,必為不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醫心方引醫門方,「也」字作「難療」二字。)病人胸滿,唇痿舌青。
〔趙〕是證瘀血,何邪致之耶?內經有墮恐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又謂大怒則血菀於上。是知內外諸邪,凡有所摶積而不行者,即為瘀血也。積在陰經之隧道,不似氣積於陽之肓膜。然陽道顯,陰道隱。氣在肓膜者,壅脹顯於外;血積隧道,惟閉塞而已。故腹不滿,因閉塞自覺其滿,所以知瘀血使然也。
按:脈經所謂「當汗出不汗出為瘀血」,亦出外臺小品芍藥地黃湯主療,及巢源傷寒諸候中。且芍藥地黃湯方後云:「其人喜忘如狂者,加地黃三兩,黃芩三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依方服,不用黃芩也。」(右據宋本錄。千金,加地黃作加大黃為是;末句作「但依方不須有所增加」,無「不用黃芩也」字。)據此,此條證,即芍藥地黃湯所主也。`
白話文: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的病症、脈象、治療方法
胸滿是瘀血的一種症狀,因此在篇名中不使用這兩個字。
驚悸和心疾相關,因為心主血,所以將其合為一篇。
寸口脈搏動而微弱。
心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而出。不使身體操勞,不讓心神勞累,則精氣充盈,神明安居其位。如果有所損傷,則氣虛,脈搏跳動,跳動則心悸,神志不安;精氣虛弱則脈搏微弱,微弱則心神不寧,恐懼不安。驚是外物觸動而引起,屬陽;陽氣變化則脈搏跳動。悸是內心恐懼而產生,屬陰;陰氣損耗則脈搏微弱。此病宜用平和的藥物,補充精氣,鎮定神靈,尤其應保持心靜。
驚是因外物所感而引起,悸是神氣虛弱,心神不安而引起。分開來說,似乎有動靜、虛實的區別,但驚必伴有悸,悸也必容易驚。其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張仲景只用寸口脈「動而弱」三個字,就描繪出驚悸的脈象,並加以區分說明:如何知道是驚?因為脈搏跳動搖晃;如何知道是悸?因為脈搏跳動卻軟弱。
因此,脈搏跳動而微弱,必然同時出現;症狀中的驚與悸,也互相伴隨產生,這是自然規律。
老師說:尺脈浮,眼白發黃,鼻出血未止。
浮脈主陽主表。如果眼白清澈,是陽表之病;眼白發黃,是血脈之病。因為所有經脈都通於眼睛,血熱則眼紅,血瘀則眼黃。現在眼白發黃,就知道鼻出血未止;如果黃暈消退,眼白明亮,就知道鼻出血已止。
尺脈用以診斷血分,這句話似乎是對的。黃暈消退,眼白明亮,脈象平靜,就可以推斷出來。周禮注中,鄭司農說:「煇」指的是日光之氣(「煇」即「暈」字)。《釋名》說:「暈」,卷也,氣在外卷結也。日月皆然。
病人面色蒼白,沒有寒熱。
面色蒼白,沒有寒熱,這是指鼻出血、下血、吐血而言。徐氏說:「煩咳條」不說脈象,浮弱二字貫穿其中。又金鑑說:脈沉,應是脈浮;脈浮,應是脈沉。文句前後矛盾,一定是抄寫錯誤。金鑑的說法不妥。脈浮是血逆的徵兆,脈沉弦是血虛的徵兆。
吐血、咳嗽、氣逆上衝。
《聖惠方》腳氣門說:上氣、脈數、不能臥者死,這是因為病情屬虛,或實中夾虛。見到這種脈症,必然是不治之症。酒客咳嗽,必然會吐血。病人胸滿、嘴唇乾枯、舌頭青紫。
這種症狀是瘀血。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內經》說:恐懼,惡血留在體內,腹部脹滿,不能前後行走;又說大怒則血壅於上。所以知道內外諸邪,凡是阻塞不通的,都是瘀血。積聚在陰經的通道中,不像氣積聚在陽經的肓膜部位。但是,陽經明顯,陰經隱蔽。氣積在肓膜,壅脹顯於外;血積在通道中,只是阻塞而已,所以腹部不脹,由於阻塞而感覺到脹滿,所以知道是瘀血造成的。
《脈經》說:該出汗不出汗就是瘀血。也見於《外台秘要》小品《芍藥地黃湯》的主治,以及巢元方傷寒諸候中,芍藥地黃湯方後說:病人喜忘如狂,加生地黃三兩,黃芩三兩;病人脈大而遲,腹部不脹,自己說脹滿,這是沒有熱的,只按方服用,不用黃芩。(據宋本)根據這一點,這個症狀,就是芍藥地黃湯的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