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0)

1.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小便利。徐。沈。周。尤。朱。作小便不利。宜從。)

寸口脈浮而遲。

按巢源。以此條。收之虛勞候中。可以確金鑑說矣。

趺陽脈浮而數。

證治要訣曰。中消消脾。脾氣熱燥。飲食倍常。皆消為小便。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

〔余述〕按本篇之敘真消渴。僅此二證。即消中與下消也。古今錄驗。雖分為三。其實亦不過脾腎二臟之病已。渴之為候。必自胃熱。而上焦之熱。必止咽燥。所謂口燥不渴者。皆為膈有熱。而胃無熱者言。然則仲景不及上消者。其意殆可見也。迄至宋金諸哲。以三消配之三焦。

(衛生家寶。簡易方。直指方。保命集等。是也。)近日和田泰純。嘗疑其說。不能無理。但內經有肺消膈消之名。而厥陰病。既有消渴。蓋為胃津竭乏。遂及胸膛者。乃不得言必無上消證。不敢臆定。以俟識者。

渴欲飲水不止者。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

按尤氏曰。熱渴飲水。水入不能消其熱。而反為熱所消。故渴不止。文蛤味鹹性寒。寒能除熱。咸能潤下。用以折炎上之勢。而除熱渴之疾也。此亦一說。姑存之。小便不利者。有水氣。

按朱氏以為上焦有熱。下焦有寒。因渴而小便不利。誤矣。此證之渴。即下焦蓄水。而升騰之氣液失常之所致。栝蔞根。不啻生津液。亦能行水氣。觀柴胡桂枝幹薑湯。(此方治飲結。說見傷寒論述義。)及牡蠣澤瀉散。而可見也。此方用治小便閉。宜用腎氣丸。而其人厭泥戀者甚驗。

危氏得效方。附子散。治小便不通。兩尺脈俱沉微。乃陰虛故也。用綿附子。澤瀉。各一兩。燈心七莖。水煎服。亦此意也。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

按此條。既出陽明篇中。則猶是。似非真消渴。然以為中消證治。亦所無妨。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按此方。輯義偶脫。今照原本錄補。)

白話文: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

小便不利,脈象浮而遲。巢源將此條歸入虛勞,可參考金鑑。趺陽脈浮數。證治要訣說:中消是脾虛熱燥,飲食過多,都化為小便。男子消渴,小便反而增多。

以上所述的真消渴,僅此兩證,即中消和下消。古今醫書雖分為三消,其實都只是脾腎兩臟的病變。渴是症狀,必起於胃熱,上焦的熱則會導致咽喉乾燥。所謂口乾不渴,都是膈有熱而胃無熱的情況。所以仲景不論上消,其用意大概可以理解。直到宋金時期的醫家,才將三消配屬三焦,如《衛生家寶》、《簡易方》、《直指方》、《保命集》等書。近日和田泰純曾質疑此說,也並非沒有道理。但《內經》有肺消、膈消的名稱,厥陰病也有消渴,那是因為胃津液耗竭,影響到胸部,所以不能說一定沒有上消的證候,不敢妄下結論,留待有識之士考證。

渴而欲飲水不止,這也不是真正的消渴。

尤氏說:熱渴飲水,水入體內不能消除熱,反而被熱氣所蒸發,所以渴不止。文蛤味鹹性寒,寒能除熱,鹹能潤下,用它可以降低上焦之火,消除熱渴。這只是一種說法,姑且記下。小便不利,有水氣停滯。

朱氏認為上焦有熱,下焦有寒,所以渴而小便不利,這是錯誤的。這種情況下的渴,是下焦蓄水,氣液升降失常所致。栝樓根不僅能生津液,還能利水。參看《傷寒論》中的柴胡桂枝幹薑湯(此方治飲結,詳見傷寒論述義)和牡蠣澤瀉散,便可知曉。治療小便閉,宜用腎氣丸,對於厭食、泥戀的病人療效甚佳。

危氏有效的方子,附子散,治療小便不通,兩尺脈沉微,是陰虛造成的。用綿附子、澤瀉各一兩,燈心草七莖,水煎服,也是這個意思。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此條出自陽明篇,似乎不是真消渴,但用來治療中消,也沒有妨礙。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以上五味,加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加入阿膠烊化,溫服七合,一日三次。(此方原文有遺漏,現已根據原本補充。)

2.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按此數目。並有訛。當考。)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脈經。其腹如鼓下。注曰。如鼓。一作如故不滿。癰膿。輯義誤寫作癰腫。諸本皆作膿字。)

按風水。亦外證胕腫。其不言者。蓋系省文(醫通。以為脫文。似非。)金鑑。以從上腫從下腫。辨風水皮水。恐失拘執。(輯義。胕。程讀為跗。程。當作鑑。)又皮水。其腹如鼓云云。宜從巢源。及脈經注。改正為順。正水。徵以水熱穴論。水脹篇。則此證亦必腹滿。今不言者。

亦系省文。金鑑言胸滿自喘者。非是。要之風水皮水。以表邪有無為辨。正水石水。以喘不喘為別。其他證候。皆宜類推也。(醫通引經。是大奇論。水熱穴論。評熱病論。陰陽別論。然錯綜顛倒。頗加改易。學者宜考原文。)

又按內經之風水。為腎虛招風。以為水氣。遂變正水者。仲景之風水。指邪水專鬱於表者而言。其證稍異。又正水。蓋水腫之正證。水熱穴論曰。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水脹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俱是正水之謂耳。雞峰普濟方曰。病腫者。皮膚緊急腫滿。無文沒指。若目下微腫。如臥蠶之狀。及足脛皆腫。

小便不利。其人喘急。脈沉大而疾。此由脾腎虛弱。腎虛水不能蓄。水氣揚溢。脾胃虛則不能制水。水氣流散於經絡。

經絡水病。故能腫滿。謂之正水。此說甚核。足以相徵矣。至石水。則考之巢源。其水沉凝不行。亦不上泛。殆近水鼓者也。雞峰方。又以為腹脹如鼓。按之堅硬。腹中時痛。謂之石水。繞臍堅硬。腹不痛者。謂之鼓氣。是以痛不痛為別。恐非確論。又有治石水。用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治驗。

文繁不錄。宜閱。(巢源。又有毛水候。亦是皮水。又有大腹水腫候。亦即正水。並宜相參。又三因。皮水。據巢源。處以五皮散。)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相擊。徐。沈。朱。作相系。非。惡風以下八字。聖濟總錄引。作惡風者為風水。)

按此條。風強氣強二證。是客。風氣相擊證。是主。宜分別看。汗出乃愈。專屬風水而言。不統前二證。趙氏曰。風者。外感之風也。氣者。營衛之氣也。所謂氣強者。衛因熱則怫鬱。停而不行。氣水同類。氣停則水生。所聚之液血。皆化水也。程氏曰。氣者。水氣也。形盛於外。

為氣強。內經曰。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即氣強之意也。魏氏曰。氣者水氣。即濕邪也。濕邪挾風邪。作熱於表也。尤氏曰。風。天之氣。氣。人之氣。是皆失其和者也。風氣相搏。風強則氣從風。而侵淫肌體。故為癮𤺋。氣強則風從氣。而鼓湧水液。故為水。風氣並強。兩相搏擊。

白話文:

老師說:疾病有風水病,也有皮水病。《脈經》記載,腹部像鼓一樣脹滿。(注釋說:「像鼓一樣」一說作「像平常一樣,不滿」。癰膿,輯義誤寫作癰腫,諸本皆作膿字。)

分析風水病,也是外在的肢體腫脹。書中不詳述其原因,大概是省略了文字。(《醫通》認為是脫漏的文字,似乎不太正確。)《金鑒》根據腫脹部位,分上腫和下腫來區分風水和皮水,恐怕過於拘泥於細節。(輯義中「胕」字,程氏讀作「跗」,應當是《金鑒》的誤寫。)又說皮水病,腹部像鼓一樣脹滿等等,應該參考巢元方和《脈經》的注釋,加以改正。正水病,根據《水熱穴論》和《水脹篇》,此病症也必然腹脹,現在不提到的原因,也是省略了文字。《金鑒》說胸部脹滿,自行喘息的,不是這樣。總之,風水、皮水病,要根據表邪的有無來區分;正水、石水病,要根據喘息與否來區分。其他的症狀,都應該以此類推。(《醫通》引用的經文,是大奇論、水熱穴論、評熱病論、陰陽別論,但是錯綜複雜,並且多有更改,學習者應該參考原文。)

又分析,《內經》所說的風水病,是腎虛導致受風,形成水氣,而變成正水病;而仲景所說的風水病,是指邪氣鬱結於表面的水腫,其症狀略有不同。又正水病,是水腫的本證。《水熱穴論》說:所以水病,下半身出現肢體腫脹、腹部膨大,上半身則出現喘息、不能平臥,標本兼病,所以肺部引起喘息,腎部引起水腫,肺部逆氣導致不能平臥,是水氣流通受阻所致。

《水脹篇》說:水病初期,眼窩略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偶爾咳嗽,陰部寒冷,小腿腫脹,腹部開始膨大,水腫已經形成。用手按壓腹部,手離開後腹部馬上恢復原狀,像包著水一樣,這就是它的症狀。這些都是正水病。雞峰普濟方說:患有腫脹的人,皮膚緊繃腫脹,沒有紋路,指頭按壓不下去。如果眼瞼下略微腫脹,像蠶寶寶一樣,而且小腿都腫脹,小便不利,患者喘息急促,脈象沉大而急,這是由於脾腎虛弱,腎虛則水液不能貯藏,水氣上溢,脾胃虛弱則不能控制水液,水氣散佈於經絡,經絡發生水病,所以會腫脹,稱為正水病。這種說法非常精確,可以相互印證。至於石水病,根據巢元方,水液沉滯不行,也不上湧,大概接近水鼓的症狀。雞峰方又說腹部脹滿像鼓一樣,按壓堅硬,腹部間歇疼痛,稱為石水病;繞臍部堅硬,腹部不痛的,稱為鼓氣,是以疼痛與否來區分,恐怕不是確切的說法。還有治療石水病,用防己、椒目、葶藶子、大黃丸治療有效,記載很多,不一一列舉,請參考相關書籍。(巢元方還有毛水、大腹水腫的症狀,也是皮水病和正水病,都應該相互參照。又《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皮水病,根據巢元方,用五皮散治療。)

脈象浮而洪,浮則為風。(相擊,徐氏、沈氏、朱氏作相系,錯誤。惡風以下八字,《聖濟總錄》引作惡風者為風水。)

分析這一條,風強氣強兩種症狀是客觀表現,風氣相擊是主要病因,應該區別看待。汗出而愈,專指風水病,不包括前兩種證候。趙氏說:風是指外感之風,氣是指營衛之氣。所謂氣強,是衛氣因為熱而鬱結,停滯不行,氣與水同類,氣停則水生,聚集的液體血液,都化為水。程氏說:氣,就是水氣,在體表表現明顯,為氣強。《內經》說:「津液充盈於體表,而精氣獨居於內」,就是氣強的意思。魏氏說:氣就是水氣,也就是濕邪。濕邪夾雜風邪,在表層發熱。尤氏說:風是天的氣,氣是人的氣,都是失去平衡的。風氣相搏,風強則氣隨風而侵襲肌體,所以導致癮疹;氣強則風隨氣而鼓動水液,所以導致水腫。風氣都強,相互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