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11)
卷中 (11)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而水液從之,則為風水;汗之則風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尤注與金鑑相發,最為穩貼。(身癢,多屬表虛,特桂麻各半湯證,以不得小汗出身癢,即是表郁,豈此條之類乎?)
平脈法曰: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隱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林億等注:眉少發稀,身有干瘡,而腥臭也。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擁上,諸本有微字,輯義偶脫。)
按靈樞論疾診尺篇: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此本條所原。先兄曰:擁,臃同,腫起也。太陽病,脈浮而緊。
按身腫而冷,狀如周痹,程氏屬之黃汗,恐佳。痛在骨節,亦是黃汗,尤說為是。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寒字句,疝瘕宜接腹中痛讀。)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
〔徐〕此二條,言水病人別有宿病,人各不同,當從趺陽脈,與其舊疾見證別之。〔尤〕趺陽雖系胃脈,而出於陰部,故其脈當伏。今反緊者,以其腹中宿有寒疾故也。寒則宜溫,而反下之,陽氣重傷,即胸滿短氣。其反數者,以其胃中有熱故也。熱則當消穀而小便數,今反不利,
則水液日積,故欲作水。夫陰氣傷者,水為熱蓄而不行;陽氣竭者,水與寒積而不下。仲景並舉二端,以見水病之原有如此也。
按諸家以趺陽脈伏為病脈,尤氏特以為平脈,而其注義亦暢,仍表出之。更推尤意,此欲作水一句,總括二條,亦頂胸滿氣短來。或曰:此二條,前條是客,不過舉其有寒者,以為照對,實無干水病;後條是主,示水之因熱生者,此說亦有理,姑附存之。
又按趺陽平脈,貴沉實不貴浮露,故尤氏以伏為平脈。辨脈法曰: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其意一也。但後條有寒水相搏,趺陽脈伏語,義相矛盾,當考。又辨脈法曰: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
按靈樞,無目下微腫如蠶之文,趙氏錯引。蓋目下如臥蠶者,色黃晶腫;如新臥起者,眼胞上龐然虛浮,其證自異。方書中,或有曰有若臥蠶才起之狀者,謬矣。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
或曰:推他文例,趺陽脈伏一句,疑衍存考。
蔣示吉醫宗說約曰:有血分症,婦人先經水斷絕,而後四肢腫滿,小便不通,此血瘀水道,以通經為主,宜小調經散。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脈之上,脈經有師字,是。)
〔趙〕此水病,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等病,當時記其說者以為異,非異也,是從色脈言耳。
按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二言字,沈氏屬之病者。(本于徐氏。)趙氏則屬之醫師,殊覺妥協。蓋此病者洪腫,如以常情,則當言其所苦,與治之所急,皆在水,而師反舉胸中痛等證以為言,故人疑而設問也。脈經作師脈之不言水,語意最明。太陽上篇:問曰證象陽旦條。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水液積聚,就會導致風水病。如果能透過發汗,則風邪可以去除,水液也能運行,所以說汗出就能痊癒。尤注與金鑑的說法相符,最為穩妥。(身體發癢,大多是表虛,特選桂枝麻黃各半湯的證候,因為無法微微出汗導致身體發癢,也就是表邪鬱滯,豈不是跟這條記載類似嗎?)
診斷脈象的方法是:脈象浮大,浮則為風虛,大則為氣盛。風氣互相搏擊,必然會形成隱疹,身體發癢,發癢稱為泄風,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痂癩。林億等人的注釋說:眉毛稀少,頭髮稀疏,身上長有乾燥的瘡瘍,而且有腥臭味。
寸口脈沉滑,則內有水氣。(「擁上」諸本有「微」字,輯義時偶然遺漏。)
根據《靈樞·論疾診尺》篇,觀察病人的眼眶上方,有微小的癰腫,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時常咳嗽,按壓他的手腳,凹陷下去不能馬上恢復,這就是風水導致的皮膚腫脹。這是本文的根據。先兄說:「擁」與「臃」同義,指腫脹起來的意思。太陽病,脈象浮緊。
按,身體腫脹而且冰冷,狀似周痹,程氏認為屬於黃汗病,恐怕不太恰當。疼痛位於骨節,也是黃汗病。尤氏認為是正確的。
趺陽脈應該沉伏,現在卻反而緊。 (「寒字句疝瘕,宜接腹中痛讀。」)
趺陽脈應該沉伏,現在卻反而數。
〔徐氏〕這兩條記載,說明水病人可能還有其他的宿疾,每個人情況不同,應該根據趺陽脈與其舊疾的證候來區分。〔尤氏〕趺陽脈雖然屬於胃經的脈象,但它從陰部出來,所以它的脈象應該沉伏,現在反而緊,是因為腹部宿有寒疾的緣故。寒則宜溫,卻反而下瀉,陽氣受到嚴重損傷,就會胸悶氣短。它反而脈數,是因為胃中有熱的緣故。熱則應該消食,小便應該頻數,現在卻反而不利。
這樣水液就會日積月累,所以想要成水腫。陰氣受損,水液因為熱而停滯不行;陽氣衰竭,水液與寒邪積聚而不能下降。仲景同時舉出這兩個方面,以說明水病的病因確實如此。
按,諸家都認為趺陽脈沉伏是病脈,尤氏卻特別認為它是平脈,而他的註釋也很通暢,仍然把它列出來。進一步推測尤氏的意思,這句「欲作水腫」總括了這兩條記載,也指胸悶氣短。或者說,這兩條記載,前一條是客觀描述,只是舉出有寒邪者作為對照,實際上與水病沒有關係;後一條是主要的,說明水腫是由於熱邪引起的。這種說法也有道理,姑且保留下來。
又按,趺陽脈平脈,貴在沉實,不貴在浮露,所以尤氏以沉伏為平脈。辨脈法說:趺陽脈遲緩,胃氣如同經脈運行,其意相同。但是後一條有寒水搏結,趺陽脈沉伏的說法,意思互相矛盾,應該仔細推敲。又辨脈法說:趺陽脈微弱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弱與緊縮互相搏結,就會氣短。
水病人,眼眶下方有臥蠶。
按,《靈樞》沒有眼眶下方微腫如蠶的記載,趙氏引用錯誤。大概眼眶下方像臥蠶一樣,顏色黃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眼瞼上面隆起虛浮,其證候自有不同。方書中,有的說有像臥蠶剛起來的樣子,是錯誤的。
老師說:寸口脈沉而遲。
或者說,推測其他條文的例子,趺陽脈沉伏一句,懷疑是多餘的,需要考證。
蔣示吉《醫宗說約》說:有血分證候,婦女先例經血停止,然後四肢腫脹,小便不通,這是血瘀阻礙水道,應該以通經為主,宜用小調經散。
問:病人痛苦難忍,面目、身體、四肢都腫脹。(脈經有「師」字。)
〔趙氏〕這種水病,脈象上沒有提到水,反而提到胸痛等病症,當時記載這句話的人認為很奇怪,其實並不奇怪,這是根據面色脈象來說的。
按,脈象上沒有提到水,反而提到胸痛,沈氏認為這是病人的症狀。(本於徐氏。)趙氏則認為是醫師的診斷,覺得比較妥當。大概這種病人腫脹很厲害,如果按照常理,應該說他所痛苦的,以及治療上最緊急的,都在水腫,而老師卻舉出胸痛等證候來說明,所以人們才會疑惑而提問。脈經作「師脈之不言水」,語意最為清楚。《太陽上篇》問曰證象陽旦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