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2)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及脈經中。並有同語例。宜相參。又關元。即泛稱下焦之名。亦見厥陰篇。及婦人雜病中。又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句。言醫誤認脅下急痛等證。以為懸飲支飲之屬。錯用十棗等湯。蓋當時未至身腫。而程氏謂見標證面目身體四肢皆腫云云。而大下之者。殆未為當。又胃家虛煩之煩。

即太陽下篇。吐之內煩之煩。

又按脈經。引四時經云。土亡其子。其氣衰微。水為洋溢。浸漬為池。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愚醫見水。直往下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注云。肺得水而浮。故言喘浮。又巢源傷寒咳嗽候曰。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於咳。水氣乘之。故咳嗽。又水腫候中曰。

肺得水而浮。浮則上氣而咳嗽也。蓋得斯說。而浮咳之義始晰矣。(何氏醫碥曰。水氣喘者。水氣逆行。肺氣得水而浮。觀浴河者。水浸至胸則喘可見。)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

按沈以為風多水少之證。恐拘。先兄曰。續。似續陸續之續。汗常出而不止。又前第四條曰。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存參。(評熱病論。論風水。有口乾苦渴證。)

越婢湯方

按藥有性有用。方之既成。或取其性。或取其用。如此方。則石膏得麻黃之溫發。但存逐水之用。相藉以驅水氣。(石膏逐水。本草不言。然仲景用之驅飲者。不一而足。)加朮湯。則麻石之功。與前方同。而術與麻黃相藉。走外之力稍勝矣。(性用諸義。詳開於拙著藥治通義中。)

防己茯苓湯方

按此方繫於發表利水相兼之劑。防己。黃耆。俱逐外水。義具於濕病防己黃耆湯下。須互參。

越婢加朮湯方

按此方與次方。所主之證。蓋在輕重劇易之別。不必拘有熱無熱矣。

甘草麻黃湯方

千金翼。麻黃湯。主風濕水疾。身體面目腫。不仁而重方。(即本方。)重覆。日移二丈汗出。不出更合服之。慎護風寒。

皮水。用之良。

秘傳經驗方。走馬通聖散。治諸風濕。及傷風傷寒頭疼。並治疔瘡一切腫毒。手足疼痛。風痹不仁。

即本方。炒微黃。碾為細末。每服三錢。用水鍾半。鍋內滾一大沸。涼溫服。蓋被暖不透風。汗出為度。仍要護慎風觸。遂無重複。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按少陰。即與傷寒少陰病同義。繫於表虛寒之謂。其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取之溫發。沈氏說雖巧。猶未免牽湊。

厥而皮水者。

醫心方。張仲景方。青龍湯。治四肢疼痛。面目胕腫方。

麻黃(半斤去節去末),細辛(二兩),乾薑(二兩),半夏(洗)

凡四物。切。以水八升。煮得二升。一服止。

又。又云。治脾胃水。面目手足胕腫。胃管堅大滿氣。不能動搖。桑根白皮湯方。

桑根白皮切(二升),桂(一尺),生薑(三顆),人參(一兩)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文中提及的脈經及其他醫籍內容應相互參照理解。「關元」泛指下焦,此稱呼亦見於厥陰篇及婦人雜病篇。有些醫生誤將留飲症狀,以脅下急痛等症狀判斷為懸飲或支飲,錯誤使用十棗湯等方劑。因為在病人尚未出現全身浮腫之前,程氏就已診斷出病人面目、身體及四肢都已腫脹,所以使用大下法治療,恐怕並非適當。胃家虛煩的煩躁,如同太陽下篇所說的吐逆及內煩。

《脈經》引用《四時經》記載:土氣衰弱,水氣泛濫成災,浸漬成池,侵襲皮膚,導致面目浮腫,蔓延至四肢。愚笨的醫生只看到水腫,就盲目使用瀉下之法,導致脾胃虛弱,水氣更加滯留,肺氣壅滯,出現喘息和浮腫。醫書註解說:肺因水氣而浮腫,所以才會喘息和浮腫。巢源《傷寒咳嗽候》也說:水停留在心下,肺部就會浮腫,肺主咳嗽,水氣乘虛而入,所以會咳嗽。水腫候也記載:肺因水氣而浮腫,浮腫則氣上逆而咳嗽。有了這些記載,浮腫咳嗽的病機就更加清楚了。(何氏《醫碥》記載:水氣喘息是因為水氣逆行,肺氣因水氣而浮腫,觀察在河裡洗澡的人,水浸到胸部就會喘息,可見一斑。)

風水病,患者惡風,全身浮腫。沈某認為這是風多水少的症狀,恐怕過於拘泥。家兄認為「續」字應理解為陸續之意,患者經常出汗不止。之前第四條記載:患者不渴,出汗即愈,這是風水病,可以參考。(《評熱病論》中論述風水病,提到口乾苦渴的症狀。)

越婢湯方

藥物有其特性和用途,方劑既成,或取其特性,或取其用途。此方中,石膏借助麻黃的溫發作用,主要發揮逐水之功,相輔相成以驅除水氣。(石膏逐水,本草書中未曾記載,但仲景用它來治療水飲的例子很多。)越婢加朮湯中,麻黃與石膏的功效與越婢湯相同,而朮與麻黃相輔相成,其驅除外邪之力更勝一籌。(藥物特性及用途的詳細解釋,詳見拙著《藥治通義》。)

防己茯苓湯方

此方是發表利水兼顧的方劑。防己、黃耆都具有逐除外在水氣的功效,其作用詳見《濕病防己黃耆湯》條,需相互參照。

越婢加朮湯方

此方與防己茯苓湯所治證候的輕重緩急有所不同,不必拘泥於是否有熱證。

甘草麻黃湯方

《千金翼方》中記載,麻黃湯主治風濕水腫,身體面目腫脹,肢體麻木沉重。(即本方。)重複服用,每日可使病人出汗二丈,若不出汗則需繼續服用,但需謹慎預防風寒。

皮水病,使用此方療效很好。

秘傳經驗方:走馬通聖散

此方治療各種風濕病、傷風感冒頭痛、疔瘡腫毒、手足疼痛、風痹麻木等症。

即本方,炒至微黃,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半鍾水,在鍋中煮沸,待涼溫服用,蓋被保暖,避免風寒侵襲,出汗即為度,仍需注意避免風寒侵襲,以免病情反复。

水腫病的脈象沉細,屬少陰經。

少陰與傷寒的少陰病同義,指表虛寒。治療此病常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以溫發散寒。沈氏的論述雖然巧妙,但仍難免牽強附會。

厥陰性皮水病

《醫心方》中記載張仲景的青龍湯,主治四肢疼痛,面目腫脹。

方藥組成:麻黃(半斤,去節去末)、細辛(二兩)、乾薑(二兩)、半夏(洗淨)。

將以上四味藥切碎,加水八升,煮至二升,分服。

書中又記載,治療脾胃水腫,面目手足腫脹,胃脘堅硬脹滿,不能轉動的方劑是桑根白皮湯。

方藥組成:桑根白皮(切碎,二升)、桂枝(一尺)、生薑(三顆)、人參(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