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13)
卷中 (13)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凡四物。切。以水三斗。煮取桑根。竭得一斗。絞去滓。內桂。人參。生薑。黃飴十兩。煮之竭得七升。服一升。消息更服。(今案本草。桂一尺。重半兩為正。○按右出其第十卷治通身水腫方中。未知果是本經之遺否。姑附於此。)
〔余述〕按本篇。首敘四證。而篇中特舉風水皮水。不及正水石水。其論治法。有云可下之。有云當利小便。有云當發汗。今考篇中。殊詳於發表之方。而至攻下滲利之藥。則缺而不出。豈皆是後人之所刪難。抑仲景之引而不發者乎。
黃汗之病。
先兄曰。此條。當為五節讀。首二句。概稱黃汗之證也。而下曰歷節。曰勞氣。曰生惡瘡者。以其與黃汗相類。而實不同。舉以示之也。歷節必兼寒邪。故周身發熱。(尤氏所舉第四條文。彼注屬之皮水。與此牴牾。然其屬黃汗者。為是。)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外臺引深師。名附子湯。主證與本條同。甘草。炙。麻黃。去節。三兩。細辛三兩。附子。冠大字。大棗。有擘字。煮麻黃下。有再沸二字。方後云。仲景傷寒論。名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趙本。作桂姜草棗黃辛附子湯方。)
心下堅。大如盤。(本草。圖經引。無邊如旋盤四字。宋本外臺飲癖門。引備急。亦作枳實術湯。)
按上條與此條。其病俱在內。與外體浮腫者不同。今編在本篇者。未詳其解。疑是痰飲篇中所錯也。巢源氣分候曰。夫氣分者。由水飲搏於氣。結聚所成。氣之流行。常無壅滯。若有停積。水飲搏於氣。則氣分結而住。故云氣分。醫學綱目曰。氣分。謂氣不通利而脹。血分。
謂血不通利而脹。非脹病之外。又別有氣分血分之病也。蓋氣血不通利。則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則腹中水漸積而為脹。但氣分。心下堅大。而病發於上。血分。血結胞門。而病發於下。氣分。先病水脹。後經斷。血分。先經斷。後病水脹也。(按樓氏此說。湊合水分為言。
殊屬刺繆。)
枳朮湯方(外臺兩見。並作白朮三兩。本草引同。無白字。外臺引備急。及本草。亦水五升。作水一斗。)
侶山堂類辨曰。金匱要略。用枳朮湯。治水飲所作。心下堅。大如盤。蓋胃為陽。脾為陰。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胃強脾弱。則陽與陰絕矣。脾不為胃行其津液。則水飲作矣。故用術以補脾。用枳以抑胃。後人不知胃強脾弱用分理之法。咸謂一補一消之方。再按局方之四物湯。
二陳湯。四君子湯。易老之枳朮丸。皆從金匱方套出。能明乎先聖立方大義。後人之方不足法矣。(按胃強脾弱。補脾抑胃。並似迂曲。)
外臺。文仲。徐王枳實散。宜春秋服。消腫利小便。兼補療風虛冷脹不能食方。
枳實(半斤炙),桂心(一斤),茯苓,白朮(各五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加至二匕。千金月令。主結氣方。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各種水腫病症,取桑根三斗水煮,至剩一斗,絞去渣,加入桂枝、人參、生薑、黃飴十兩,煮至剩七升,每次服一升,按病情調整服用次數。(註:本草綱目記載,桂枝一尺重半兩為標準,此方出自第十卷治療全身水腫的方劑,是否為本經遺漏,尚待考證。)
作者評註:本章首先描述四種水腫,但文中只列舉了風水、皮水,未提及正水、石水。治療方法也提及可攻下、利小便、發汗,但文中詳細描述的是發汗法,而攻下滲利藥物卻未提及。這可能是後人刪改,或是張仲景有意略去未詳述。
黃汗病
我的兄長說,此條應分五節理解。前兩句概括了黃汗的症狀,以下所述歷節、勞氣、生惡瘡等症狀,與黃汗相似卻有所不同,列舉出來作比較。歷節必兼寒邪,故周身發熱。(尤氏所引第四條與此矛盾,但其歸屬於黃汗是正確的。)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外臺秘要引深師名為附子湯,主治症狀與本條相同,甘草炙,麻黃去節三兩,細辛三兩,附子一枚,大棗擘開,先煮麻黃後再煮沸兩次。方後註明:此方出自《傷寒論》,名為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趙氏本草作桂薑草棗黃辛附子湯)
心下堅硬,如盤子般大小。(本草圖經所引無“無邊如旋盤”四字;宋本外臺秘要飲癖門引備急方,亦作枳實術湯)
評註:以上兩條病症皆在內臟,與外體浮腫不同,為何編在此章,其原因不明,疑為從痰飲篇中誤編入此處。巢氏《源氣分候》曰:氣分者,由水飲阻塞於氣,凝聚而成。氣的運行通常暢通無阻,若有停滯,水飲阻塞於氣,則氣分凝聚停滯,故稱氣分。醫學綱目曰:氣分謂氣不通暢而脹滿,血分謂血不通暢而脹滿。除了脹滿病外,另有氣分、血分之病。氣血不通暢,則水液也不通暢,小便減少,小便減少,則腹中水液漸漸積聚而脹滿。但氣分病症心下堅硬如盤,病症在上;血分病症則血塊結於胃脘,病症在下;氣分先水腫後月經停止,血分先月經停止後水腫。(樓氏此說牽強附會,十分謬誤。)
枳朮湯方 (外臺秘要兩次記載,皆作白朮三兩;本草綱目所引無“白”字;外臺秘要引備急方及本草綱目,水皆作五升,亦有作一斗)
侶山堂類辨曰:《金匱要略》用枳朮湯治療水飲所致心下堅硬如盤之症,因胃屬陽,脾屬陰,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胃強脾弱,則陰陽失調。脾不能運化胃的津液,則水飲產生。故用白朮補脾,用枳實抑制胃氣。後人不明白胃強脾弱的道理,都認為此方一補一消。再按局方中的四物湯、二陳湯、四君子湯、易老的枳朮丸,皆從金匱要略方劑演變而來,能明白前賢立方的道理,後人的方劑已不足為法。(註:胃強脾弱,補脾抑胃之法,似嫌迂迴。)
外臺秘要,文仲、徐王枳實散,宜春秋服用,消腫利小便,兼治風虛寒邪導致脹滿不能飲食。
方藥:枳實(半斤,炙),桂心(一斤),茯苓,白朮(各五兩),研為細末。酒服,每次一錢匕,每日三次,可加至二錢匕。(千金月令,主治結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