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6)

1.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論一首,脈證三條(三。疑七訛),方十二首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

按凡形骸一節之氣。閉而不仁者。皆謂之痹。今止云臂者。蓋舉一隅爾。

寸口脈浮而緊。

按痹論曰。皮膚不營。故為不仁。次注曰。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診要經終論次注曰。不仁。謂不知善惡。又成氏注平脈法曰。仁者。柔也。不仁者。言不柔和也。為寒熱痛癢。俱不覺知者也。又曰。不仁者。強直而無覺也。成說不確。(當與血痹篇。及素問識。診要經終論。血氣形志篇互參。)

又按徐氏曰。至入腑。腑邪必歸於胃。胃為六腑之總司也。於是風入胃中。胃熱必盛。蒸其津液。結為痰涎。氣壅隧道。胃之支脈絡心者。才有壅塞。即堵其神氣出入之竅。故不識人。(以上醫門法律文。)試觀俗做陳搏。按住頸間兩人迎脈氣。即壅逆不識人。人迎者。胃脈也。

則不識人之由胃氣壅。不信然哉。此說或有理。蓋入腑入臟。其證似輕重相錯。然細繹其理。不識人者。一時昏塞。暫時醒省。即卒中閉證之謂。舌難言。口吐涎者。其病深固。必心神不收。百治難效者也。

侯氏黑散(俞本。類聚。曰能。作自能。)

寸口脈遲而緩。

按營緩衛緩二句。是雙關文法。上句是客詞。下句是主詞。對舉以為榮虛衛虛之辨。緩字承上文。猶言虛。(太陽下篇。緊反入里。緊字。指邪而言。是同語例。)榮緩。言尺中緩者榮必虛。衛緩。言寸口緩者衛必虛。衛虛故中風也。榮緩一句。本不幹中風。而注家牽合為說。未免踳錯。

風引湯。除熱癱癇。(牡蠣各三兩。原本。諸本。作二兩。當改。)

張氏千金方衍義曰。風引者。風淫末疾。而四肢引動也。

按本草衍義。作治風熱瘛瘲。及驚癇瘛瘲。幼幼新書。作除熱去癲癇。(輯義癲字。偶訛作癱。)醫壘元戎。作除熱癲癇。

又按尤氏以此方為猛劑。然其藥不過大黃石膏等。而僅用三指撮。則固無須顧慮矣。三指撮。即方寸匕余。

素問識病能論下。引陶氏序例以證之。

千金。治少小壯熱。渴引飲下痢。龍骨湯方。於本方。去乾薑。牡蠣。滑石。白石脂。紫石英。加栝蔞根。(各二兩)治下篩。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兒大小服之。(按二合疑。宜覆審。)

防己地黃湯(甘草一分。趙本。作二錢。類聚。作二分。)

按據千金風眩門。此係徐嗣伯方。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按此條不言痛者。蓋省文也。如水傷心。注家就心主汗為解。然汗出入水中。恐不遽傷及心。且歷節是筋骨間病。固不幹心臟。仍疑心字有訛。或曰。心主血脈。傷心。猶言傷血脈。亦屬臆說。

又按歷節黃汗之辨。尤氏為確。徐氏曰。黃汗重在腫。歷節重在痛。亦是。(徐更有詳說。欠核。)今更審之。曰黃汗出。曰肢節疼痛。曰發熱。皆是二病所俱有。然歷節之黃汗。特在痛處。(曰歷節黃汗出。是)黃汗之汗。洽於周身。(曰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是。)歷節之腫多止下部。

白話文:

風所引起的疾病,往往會導致半身不遂。

凡是身體任何一處關節氣血閉塞不通,感覺麻木不仁的,都叫做痹症。這裡只提到手臂,只是舉例說明而已。

寸口脈浮緊。

痹症的論述說:皮膚得不到氣血滋養,所以會麻木不仁。其他的註解說:麻木不仁,是指皮膚僵硬,感覺不到冷暖。診要經終論的註解說:麻木不仁,是指感覺不到好壞。成氏在《平脈法》中註解說:仁是指柔順,不仁是指不柔順,也就是對寒熱痛癢都感覺不到。又說:麻木不仁,是指肢體僵硬而沒有知覺。成氏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應該參考《血痹篇》、《素問》、《診要經終論》、《血氣形志篇》等相關文獻。)

徐氏說:痹症深入臟腑,邪氣必然會聚集在胃部,因為胃是六腑的總管。風邪進入胃中,胃火就會旺盛,蒸騰津液,凝結成痰涎,氣機阻塞不通暢,胃部與心臟相連的經脈受到阻塞,就會阻礙神氣的出入,因此會神志不清。(以上是醫學法規中的記載。)試想一下,民間常用的方法,按壓頸部兩側的人迎脈,如果氣機阻塞不通,就會神志不清。人迎脈是胃經的脈絡。

所以神志不清是由於胃氣阻塞不通,難道不是嗎?這種說法或許有道理。風邪侵入臟腑,其症狀的輕重程度可能交錯出現,但是仔細推敲其道理,神志不清是暫時性的昏迷阻塞,很快就能清醒,這也就是中風閉證。舌頭難以說話,口吐涎沫,說明病情嚴重,心神失守,即使治療,也很難見效。

侯氏黑散(俞本、類聚中記載為「自能」)

寸口脈遲緩。

營氣緩慢,衛氣緩慢這兩句話是雙關語法,上句是客觀描述,下句是主觀判斷,對舉說明榮氣虛和衛氣虛的區別。「緩」字承接上文,也就是說虛弱。(《太陽下篇》中「緊反入里」,「緊」字是指邪氣,這是一個相同的語例。)榮氣緩慢,是指尺脈緩慢,則榮氣必然虛弱;衛氣緩慢,是指寸脈緩慢,則衛氣必然虛弱。衛氣虛弱,所以會中風。榮氣緩慢一句,本與中風無關,但是註解者牽強附會,難免有錯誤。

風引湯,治療熱證、癱瘓、癲癇。(牡蠣各三兩,原本如此,其他版本作二兩,應當修改。)

《張氏千金方衍義》說:風引,是指風邪侵犯導致的肢體抽搐。

《本草衍義》記載,此方治療風熱引起的癎癇,以及驚癇、癎癇;《幼幼新書》記載,此方治療熱證、癲癇(癲字偶爾誤寫作癱);《醫壘元戎》記載,此方治療熱證、癲癇。

尤氏認為此方是猛藥,但是藥物不過是大黃、石膏等,而且只用三指撮(約等於一湯匙),所以並不需要擔心。

《素問識病能論》下篇,引用陶氏序例來驗證。

《千金方》治療小兒壯熱、口渴引飲、下痢的龍骨湯方,在此方基礎上,去掉乾薑、牡蠣、滑石、白石脂、紫石英,加入栝樓根(各二兩),治療下痢,用酒水各五合,煮成兩合,煮沸兩次,去渣,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服用。(兩合這個劑量值得商榷,需要再次驗證。)

防己地黃湯(甘草一分,趙本作二錢,類聚作二分。)

根據《千金方》風眩門記載,這是徐嗣伯的方子。

寸口脈沉弱。沉代表骨,弱代表筋。

這一條沒有提到疼痛,可能是省略了。例如水傷心,註解者從心主汗來解釋。但是汗液出入於水中,恐怕不會立刻傷及心臟,而且歷節病是筋骨之間的疾病,與心臟無關,所以懷疑「心」字有誤。或者說,心主血脈,傷心,也就是說傷及血脈,這也是一種猜測。

歷節與黃汗的區別,尤氏的說法是正確的。徐氏說:黃汗重點在腫脹,歷節重點在疼痛,也是如此。(徐氏還有更詳細的論述,有待考證。)現在再次審查,黃汗、肢節疼痛、發熱,這些都是兩種疾病共同具有的症狀。但是歷節的黃汗,只出現在疼痛的地方。(歷節的黃汗,汗液遍佈全身。)歷節的腫脹大多只在下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