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17)
卷上 (17)
1.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曰腳腫如脫,曰獨足腫大,是)黃汗之腫,及於遍體。(曰四肢頭面腫,曰身腫,是)歷節之痛,轉歷諸節。(其名可徵。)黃汗之痛,必不轉歷。(曰骨節疼痛,曰腰髖弛痛,曰身疼重,是。)且其胸中窒如痛,久不愈必致癰腫等證,實黃汗之所獨,而歷節則無此瘀郁之態也。
但近時未見黃汗病,亦未見歷節有黃汗出者,姑就文義而論之已。
諸肢節疼痛,身體⿱白昍羸。(脈經作魁瘰,類聚同;輯義:魁訛瘣;趙原刻作魁。)
按⿱白昍羸,恐以魁瘰為是。爾雅枹遒:「木魁瘣。」注謂樹木叢生,根枝節目,盤結磈磊。釋文:「瘣,郭盧罪反。」邢昺曰:「魁瘣,讀若磈磊。」據此,魁瘰,蓋爾雅之魁瘣,謂疼痛之處盤結磈磊也,正與病證相協。磊亦作磥(見玉篇),其義可見耳。(竊疑爾雅魁瘣,或魁瘰訛,然前人未言及,附記俟識者。)又玉篇:「𦢏𦞙腫兒。」是魁瘰之從肉者,益足以徵前說。蓋次條亦有身體羸瘦,而魁瘰字所不習見,故後人改作尫羸,而其本義晦矣。
又按肢節疼痛、身體魁瘰、腳腫如脫三證疊言者,亦猶麻黃湯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之例。且此云腳腫如脫,次條云獨足腫大者,言寒濕下注,下部特浮;其久不愈者,往往變為鶴膝風,亦濕滯所致耳。又短氣,與甘草附子湯證短氣同機。
《本草玉石部》陳藏器餘云:「白師子,主白虎病,向東人呼為歷骨風。」(政和本作「江東人呼為歷節風」。)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按趙氏曰:「分兩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一劑也。」《三因方》云:「每服四錢。」此說有理。蓋此方九味,都三十一兩,當今秤十二錢五分八釐八毫;水七升,當今量七合七勺。則當從防風湯改正為順。
烏頭湯方 (原本「屈節」作「屈伸」,當改。)
按此方,比之桂芍知母湯,其力更烈;治歷節初起急劇證,功效不可言。黃耆亦以驅濕,說見於前。
礬石湯
按此方,用之腳氣,如痿軟引日者,或見奏功。衝心之證,豈其所宜?《活人書》稱腳氣用湯淋洗者,醫之大禁;而《景岳全書》詳論禁不禁之別,當參。
附方
古今錄驗續命湯 (輯義:外臺《風痱門》載「西州續命湯」云云,今更考外臺,此「西州」二字宜刪去;「不識人」當作「不知人」。)
按此方,即大青龍湯變方,而尤氏所謂攻補兼施者已。中風邪氣本輕,但以血氣衰弱殊甚,故招其侮。大抵表候為內證所掩,往往使人難於辨認。蓋續命湯發表補虛,對待為方,實為中風正治之劑;而推其立方之旨,則亦足以明中風所因之理,學者豈可不深味乎?如晉唐諸家所增損,其方頗夥,茲不繁載。
千金三黃湯 (千金:此方中「分」字皆作「銖兩」,蓋是古式;且「六升」作「五升」,「三服」作「二服」,「腹」作「脹」,「枳實一枚」作「六銖」,「悸」上有「心」字,「附子」上有「八角」字。)
白話文:
第五章:中風、歷節病的脈證與治療
腳腫得像脫了皮一樣,或是單腳腫大,這是黃汗導致的腫脹,並可能蔓延全身。四肢、頭面腫脹,或全身腫脹,這是歷節之痛,疼痛會轉移到各個關節(病症的名稱可以由此推測)。黃汗引起的疼痛不會轉移。骨節疼痛、腰髖部鬆弛疼痛、全身疼痛沉重,而且胸中感到阻塞般的疼痛,久治不愈必定會導致癰腫等症狀,這是黃汗病獨有的表現,而歷節病則沒有這種瘀滯的狀態。
但近來沒有見到黃汗病,也沒有見到歷節病伴有黃汗的症狀,這裡只是根據文獻記載來討論。
肢體關節疼痛,身體消瘦且皮膚粗糙。(脈經作「魁瘰」,類聚、輯義同。輯義中「魁」字是「瘣」字的訛誤,趙原刻本作「魁」。)
關於「魁瘰」,恐怕應以「魁瘣」為正確。「爾雅」中記載:「枹遒,木魁瘣」,註解說:「指樹木叢生,根枝節點盤結不平」。釋文中,「瘣」字,郭璞讀作「盧罪」反切,「邢昺」說:「魁瘣」讀音與「磈磊」相同。根據此說,「魁瘰」就是「爾雅」中所說的「魁瘣」,指的是疼痛部位盤結不平的樣子,這與病症完全相符。「磊」也可寫作「磥」(見玉篇),其意思由此可見。我懷疑「爾雅」中的「魁瘣」,或者「魁瘰」是寫錯了,但前人沒有提及,在此附記,留待識者考證。又《玉篇》中記載「𦢏𦞙腫兒」,這是「魁瘰」的肉芽腫,更能證明上述說法。大概是因為次條也提到身體消瘦,而「魁瘰」這個詞不常用,所以後人將其改作「尫羸」,而其本義就變得模糊了。
又,肢節疼痛、身體魁瘰、腳腫如脫,這三個症狀同時出現,就像麻黃湯主治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一樣。而且,這裡說腳腫如脫,下一條說單腳腫大,是指寒濕下注,下肢特別腫脹,久治不愈,往往會變成鶴膝風,也是濕邪滯留所致。又,患者氣短,與甘草附子湯主治的氣短症狀病機相同。
《本草》玉石部,陳藏器說:「白師子,主治白虎病,江東人稱之為歷節風。」(政和本作「江東人呼為歷節風」。)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趙氏說,藥量多而水少,恐怕是分次服用,而不是一次服用。三因方說,每次服用四錢,這種說法比較合理。此方九味藥,共三十一兩,現在的秤是十二錢五分八釐八毫,水七升,現在的量是七合七勺,所以應該按照防風湯的用法來調整,使之順利。
烏頭湯方(原本「屈節」作「屈伸」,應改。)
此方與桂枝芍藥知母湯相比,藥力更強,用於治療歷節病初期急劇發作的症狀,療效顯著。黃耆也能驅除濕邪,詳見前文。
礬石湯
此方用於治療腳氣,如果腿腳痿軟日久者,可能有效。衝心證,恐怕不是此方所宜。活人書稱腳氣用湯淋洗是大忌,而景岳全書詳細論述了禁不禁的區別,應當參考。
附方
古今錄驗續命湯(輯義:「外臺風痱門」載「西州續命湯」云云,今再考外臺,此「西州」二字應刪除,「不識人」應作「不知人」。)
此方是麻黃湯的變方,是尤氏所說的攻補兼施的方法。中風邪氣原本較輕,但由於氣血衰弱嚴重,所以邪氣乘虛而入。大多數情況下,表證都被內證所掩蓋,往往使人難以辨別。續命湯發表補虛,對症下藥,是治療中風的正治之劑。從其組方之意,也能闡明中風發病的道理,學習者豈能不深入體會呢?晉唐諸家對此方有所增減,方劑較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千金三黃湯(千金方中「分」字,皆作「銖兩」,這是古代的寫法。又,「六升」作「五升」,「三服」作「二服」,「腹」作「脹」,「枳實一枚」作「六銖」,「悸上」有「心」字,「附子上」有「八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