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2)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脈弦者虛也以下。脈經為別條。)

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朱〕此揔為吐家而設大戒。非特指胃反言也。

按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其理一也。

又按脈經所載。有出於本經之外者。宜參閱。今拈一條。曰。夫吐家。脈來形狀如新臥起。噦而腹滿。

按此條恐是錯出。似宜在橘皮湯條上。

茱萸湯方(本草。圖經引。人參一兩。生薑一大兩。大棗二十枚。)

半夏瀉心湯方(按再煮。當作再煎。)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按大棗十二個。當作十二枚。)

嘔吐而病在膈上。(外臺。後下。有必字。)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

按尤氏曰。或云。嘔與身熱為邪實。厥利脈弱為正虛。虛實互見。故曰難治。四逆湯。舍其標。而治其本也。亦通。

此說不是。姑存之。

嘔而發熱者。

證治準繩曰。金匱方。(云云)潔古。用小柴胡湯。加青黛。以薑汁打糊丸。名清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蓋本諸此。(按保命集。名青鎮丸。)

大半夏湯方(本草。圖經引。半夏三升。二百四十遍。大觀本。作一百四十遍。政和本。作一百二十遍。二升半。並作三升半。余分再服。作日再。下有亦治膈間支飲句。)

按魏氏曰。服後多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潤。俾黏膩之性。流連於胃底。不速下行。而半夏人參之力。可以徐斡旋於中。其意固微矣哉。此說頗巧。然不如李升璽之穩貼。

醫心方。範汪方。治胸中乏氣而嘔欲死方。

人參(二兩),茯苓(二兩),生薑(三兩),白蜜(五合),半夏(三升洗)

凡五物。入蜜。內六升水中。撓之百遍。以余藥合投中。煮得三升。分四服。

禁冷食。治乾嘔。亦用此。本草。圖經云。李絳兵部手集。療反胃嘔吐無常。粥飲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以上黨人參二大兩。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頓服。日再。兼以人參汁煮粥與服。

又經驗後方。治大人小兒。不進乳食。和氣去痰。人參四兩。半夏一兩。生薑汁熬一宿。曝乾為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後。生薑湯吞下。

御藥院方。橘皮枳殼湯。治胸膈氣痞。短氣噎悶。不得升降。

枳殼(麩炒去穰),半夏(不制各二兩),陳皮(不去白三兩),人參(一兩)

上四味。用泉水五大升。入白沙蜜四兩調勻。用勺揚藥水。二百四十遍。

煮取一大升。去滓。分作三服。一日當服盡。食後服之。

食已即吐者。

按高世械曰。食已即吐者。非宿穀不化之胃反。乃火熱。攻衝之吐逆。沈氏曰。此方。脾胃乾結者宜之。當與上不可下之條。反復互看。始得仲景前後之意。朱氏曰。胃反。病在下脘。因無陽氣化谷。故食久反出。今即吐。明有實邪壅阻中脘。不能容谷。若邪阻上脘。並不能食矣。

白話文:

十七、嘔吐、呃逆、下痢病脈證治

病人脈數,數為熱。(脈弦者虛也以下,脈經為別條。)

病人想吐,不可瀉下。

(朱註:這是一般嘔吐的禁忌,不單指胃反而言。)

按:傷寒嘔吐很多,即使有陽明證,也不可攻治,道理相同。

又按:脈經記載,有些內容不在本經中,宜參閱。現在摘錄一條,說:嘔吐的病人,脈象像剛睡醒的人一樣,呃逆且腹脹。

(按:這一條可能記載錯誤,似乎應該放在橘皮湯那一條。)

茱萸湯方:(本草圖經引:人參一兩,生薑一大兩,大棗二十枚。)

半夏瀉心湯方:(按:再煮,應作再煎。)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按:大棗十二個,應作十二枚。)

嘔吐而病在膈上。(外臺,後下,有「必」字。)

嘔吐而脈弱,小便又頻繁。

(按:尤氏說:有人說,嘔吐和發熱是邪氣實證,厥逆(呃逆)和脈弱是正氣虛證,虛實夾雜,所以難治。四逆湯捨棄表證,而治其本,也可以。

此說不對,姑且保留。)

嘔吐而發熱者:

證治準繩曰:金匱要略(云云)潔古,用小柴胡湯,加青黛,用薑汁做成糊狀丸藥,名清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大概本於此。(按:保命集,名青鎮丸。)

大半夏湯方:(本草圖經引:半夏三升,二百四十遍。大觀本作一百四十遍,政和本作一百二十遍,二升半,並作三升半。餘分再服,作日再。下有「亦治膈間支飲」句。)

(按:魏氏說:服藥後多煮些白蜜,去除寒性,而利用其潤澤的特性,使黏膩的藥性停留在胃底,不快速下降,而半夏、人參的作用,可以慢慢地調理於其中,其用意很巧妙啊!此說頗為巧妙,但不如李升璽的穩妥貼切。)

醫心方、範汪方:治胸中乏氣而嘔吐欲死者方:

人參(二兩),茯苓(二兩),生薑(三兩),白蜜(五合),半夏(三升,洗淨)

凡五味,入蜜,內六升水中,攪拌一百遍,然後將其餘藥材加入其中,煮至三升,分四服。

禁食冷食,治乾嘔,也用此方。本草圖經云:李絳兵部手集,療反胃嘔吐無常,粥飲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以上黨人參二大兩,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服,每日二次,並用人參汁煮粥服用。

又經驗後方:治大人小孩不進乳食,和氣去痰:人參四兩,半夏一兩,用生薑汁熬煮一夜,曬乾研成末,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十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御藥院方:橘皮枳殼湯,治胸膈氣痞,呼吸短促,噎悶,不得升降:

枳殼(麩炒去瓤),半夏(不制,各二兩),陳皮(不去白,三兩),人參(一兩)

上四味,用泉水五大升,加入白沙蜜四兩調勻,用勺子攪拌藥水二百四十遍,煮取一大升,去渣,分作三服,一日當服完,飯後服用。

飯後即吐者:

(按:高世械說:飯後即吐,不是宿食不化引起的胃反,而是火熱,衝擊引起的嘔逆。沈氏說:此方,脾胃乾燥結滯者適用,應該與上面「不可瀉下」那條一起反覆參看,才能領會仲景前後的用意。朱氏說:胃反,病在下脘,因為沒有陽氣化穀,所以食物很久才吐出來。現在飯後即吐,說明有實邪阻塞中脘,不能容納食物。若邪氣阻塞上脘,連食物都不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