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23)
卷中 (23)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此諸說足與金鑑相發。然先兄曰。此證胃中舊有積滯。故新谷入則不能相容。霎時變出也。古人屬火之說。恐為強解。此說為核。且朱氏謂胃反病在下脘者誤。
蓋胃反。胃中無物相得激。故食下暫安。而後出也。此方用甘草。取之能緩上迫。遽引大黃令下達耳。先兄又曰。千金。用單甘草湯。治服湯嘔逆。不入腹者。正此湯用甘草之意。又按金鑑。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而吐者火也。此寒火二字。改為虛實。其理自通。尤氏又曰。
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以開提肺氣。使上竅通。而下竅亦通。與大黃甘草湯之嘔吐。法雖異。而理可通也。亦是。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
按此條證。中焦蓄水。氣液為之壅遏。不能升騰滋養。故使渴欲飲水。李氏以為津液亡者。誤矣。(宜參傷寒論輯義。五苓散條。)又此方。桂枝佐苓朮等。以溫散水飲。生薑以降逆氣。尤氏以為散邪氣者。亦誤矣。
茯苓澤瀉湯方
外臺。集驗。茯苓小澤瀉湯。(按醫心方。引經心方。名茯苓湯。)
聖濟。治胃反吐逆。發渴飲水。茯苓飲方。
於本方。去生薑。加乾薑。
又治心脾壅滯。暴渴引飲。茯苓飲方。
於本方。去生薑。加黃連。大黃。小麥。
宣明。桂苓白朮丸。治消痰逆。止咳嗽。散痞滿壅塞。開堅結痛悶。
於本方。加半夏。紅皮。(用乾生薑)為末。麵糊為丸。如小豆大。生薑湯下二三十丸。日三服。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
按此條病輕藥重。殊不相適。柯氏以此湯。移置於太陽下篇文蛤散條。仍考此條。乃是文蛤散證。彼此相錯也。消渴篇曰。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可以互徵矣。但兼主微風脈緊頭痛一句。即湯方所主也。
半夏乾薑散方
按半夏散。不能散服者。水煮。此方漿水服。俱是取於不戟咽乎。後世有煮散法。其理自異。
聖惠。治冷痰飲。胸膈氣滿。吐逆不思飲食方。
於本方。加丁香。以生薑粥飲。調下一錢。(半夏二兩。余並一兩。)
又治痰逆。暖胃口。惡飲食方。
於本方。(各半兩),加白礬。(一兩燒灰)為末。以生薑汁煮麵糊和。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薑棗湯下二十丸。
生薑半夏湯方
按此湯一升分四服。殊與常例不同。傷寒蘊要曰。凡嘔而不止者。服藥宜徐徐呷下。不可急也。蓋其義也。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
按乾嘔與噦。自是二證。蓋言乾嘔若噦也。魏氏曰。為病之淺者言之也。若夫病之深。陽氣微弱之甚者。則非四逆不足以取效也。或者先用此。以順行其氣。而後與以四逆。亦次第淺深之治也。此說失當。
橘皮湯方
十便良方。指迷。橘皮甘草湯。治若身大熱。背微惡寒。心中煩悶。時時欲嘔。渴不能飲。頭目昏痛。惡見日光。遇涼稍清。起居如故。此由飲食失宜。胃中空虛。熱留胃口。其脈虛大而數。謂之中暑。
白話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這些論述都能與《金匱要略》互相印證。但是我的兄長說,這種症狀是因為胃中本來就有積滯,所以新食物進入時無法相容,瞬間就引起嘔吐。古人歸咎於火,恐怕是牽強附會的解釋,兄長的說法才是精髓。而且朱氏認為胃反病在下脘是錯誤的。
所謂胃反,是因為胃中沒有東西互相激盪,所以吃下去的食物暫時安穩,然後才吐出來。這個方子用甘草,是取其能緩解上逆之氣,而迅速加入大黃使藥物下達。兄長又說,《千金方》用單味甘草湯治療服藥後嘔逆、藥物不入腹的症狀,正是利用甘草這個功效。再參考《金匱要略》,早上吃東西晚上吐是寒證,吃完東西就吐是熱證。這寒熱二字,改為虛實二字,道理就通順了。尤氏又說:
丹溪治療小便不通,用吐法來宣通肺氣,使上焦通暢,則下焦也自然通暢,這和大黃甘草湯引起的嘔吐,方法雖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也是如此。
胃反,嘔吐並且口渴想喝水,
根據這個病症來看,是中焦積聚了水液,氣機和水液都被阻遏,不能上升滋養,所以口渴想喝水。李氏認為是津液喪失,是錯誤的。(應該參考《傷寒論輯義》五苓散條。)又這個方子,用桂枝配合茯苓、白朮等藥,來溫散水飲,用生薑來降逆氣,尤氏認為是散邪氣,也是錯誤的。
茯苓澤瀉湯方
《外台秘要》、《集驗方》記載的茯苓小澤瀉湯。(按:《醫心方》、《經效心記》稱為茯苓湯。)
《聖濟總錄》治療胃反嘔逆、口渴想喝水,記載的茯苓飲方。
在這個方子裡,去掉生薑,加乾薑。
又治療心脾壅滯、突然口渴想喝水,記載的茯苓飲方。
在這個方子裡,去掉生薑,加入黃連、大黃、小麥。
《宣明論》記載的桂苓白朮丸,治療消痰逆、止咳嗽、散除痞滿壅塞、開通堅結疼痛,
在這個方子裡,加入半夏、紅皮(用乾生薑)研成末,用麵糊做成丸藥,如小豆般大小,用生薑湯送服二十到三十丸,每日三次。嘔吐後,口渴想喝水,並且大量飲水者,
按,這個病症較輕,而藥物卻較重,顯然不相適宜。柯氏把這個方子移到太陽病下篇的文蛤散條,再次考證這個條文,其實是文蛤散的病證,彼此錯亂了。消渴篇說,口渴想喝水止不住的,文蛤散主治,可以互相參照。但同時兼治微風脈緊頭痛一句,也是這個湯方所主治的。
半夏乾薑散方
按,半夏散,不能直接服用,用清水煮,這個方子用漿水送服,都是取其不刺激咽喉。後世有煮散的方法,道理自有不同。
《聖惠方》治療寒痰飲、胸膈氣滿、嘔逆不思飲食的方子。
在這個方子裡,加入丁香,用生薑粥送服一錢。(半夏二兩,其他藥物各一兩。)
又治療痰逆、溫暖胃口、厭惡飲食的方子。
在這個方子裡(各半兩),加入白礬(一兩燒成灰)研成末,用生薑汁煮麵糊和成丸藥,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藥不計時間,用薑棗湯送服二十丸。
生薑半夏湯方
按,這個湯藥一升分四次服用,與常例不同。《傷寒蘊要》說,凡是嘔吐不止的,服用藥物應該慢慢地嚥下,不可太急,這就是道理所在。
乾嘔噦,如果手足厥冷,
按,乾嘔和噦,本身就是兩種病症,這裡指的是乾嘔或者噦。魏氏說,這是病情較輕的表現。如果病情嚴重,陽氣衰弱厲害,則非四逆湯不足以奏效。或者先用這個方子,來調順氣機,然後再用四逆湯,這是根據病情輕重而採取的治療方法。這種說法是不恰當的。
橘皮湯方
《十便良方》、《指迷方》記載的橘皮甘草湯,治療全身發熱,背部輕微惡寒,心中煩悶,時時想嘔吐,口渴卻不能喝水,頭目昏痛,厭惡日光,遇涼稍有好轉,起居如常,這是由於飲食不節,胃中空虛,熱邪停留在胃口,脈象虛大而數,稱為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