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4)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於本方。加甘草。

橘皮竹茹湯方

千金翼。竹茹湯。主噦方。

於本方。去人參。大棗。加半夏。紫蘇。

三因。橘皮竹茹湯。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於本方。去大棗。加茯苓。枇杷葉。麥門冬。半夏。

衛生家寶。人參竹茹湯。治一切呃逆。及治傷寒中暑等吐。

於本方。去大棗。加半夏。

活人事證方後集。橘皮湯。治中暑痰逆惡寒。(即本方)

傷寒蘊要。橘皮竹茹湯。治胃中壅熱。而噦嘔者。

於本方。去參。姜。棗。加半夏。茯苓。黃連。葛根。

傷寒大白。人參橘皮竹茹湯。治胃虛呃逆。

於本方。去大棗。加厚朴。半夏。藿香。

〔余述〕嘔吐之證。其因不一。今細檢經方。吳茱萸湯之嘔與乾嘔。因陰逆。四逆湯之嘔。因陽敗。大黃甘草湯之吐。因食壅。除此之外。凡十一方。雖其兼涼兼溫之殊。大要皆不出於驅飲逐水。則知其繫於水飲所致者為多。蓋胃喜燥而惡濕。故水飲停瀦。其氣易逆也。蛔之為物。最能使嘔。敘在次篇。噦。啻舉氣逆證。然黃疸篇。

有小半夏湯之法。則亦有自停飲者。可以推知。而其更有數因。前人辨之盡矣。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

按金鑑曰。氣絕。非謂脫絕。乃謂虛絕也。朱氏曰。按氣絕兩字。當作病氣隔絕論。若真陰陽氣絕。豈止手足寒與不仁哉。二說並存考。程氏又曰。不禁則上無脹悶。中無痛楚。下無奔迫。但孔如竹筒。漫無約束。直流不休。訶子粟殼。咸無功矣。雖有盧扁。將安施乎。此說信然。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

按邪熱逼血。血滲入於腸。故清膿血。魏氏曰。熱且蓄停腸脫。釀為汙積。膿血隨利而下。此亦理之所有也。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脈經。脹滿下。有其臟寒者當下之七字。)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

成氏曰。經曰。脈遲者。食乾物得之。(按此語。未詳所出。當考。)金匱要略曰。滑則穀氣實。下利脈遲而滑者。胃有宿食也。

脾胃傷食。不消水穀。是致下利者。為內實。若但以溫中厚腸之藥。利必不止。可與大承氣湯下去宿食。利自止矣。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

按朱氏曰。因初病利時。漫用藥止住。而病根不拔。舊於此時受邪者。臟氣即應時相感。而復病焉。此說不必。又按傷寒纘論曰。此條。世本尚有宜大承氣湯五字。衍文也。故去之。詳未盡之邪。可以留伏經年而發。必系寒邪。寒邪惟可備急丸溫下。不應大承氣寒下也。設屬熱邪。

必無經年久伏之理。此說拘執。不可從。又按脈經下利篇所載諸條。出於本經之外者。今錄於左。曰。脈滑按之虛絕者。其人必下利。曰。下利而腹痛滿者。為寒實。當下之。曰。下利腹中堅者。當下之。曰。下利脈浮大者。虛也。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的病因、脈象、診斷和治療(第十七)

本章引述多種古方,並對其加減修改進行說明,這些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嘔吐、呃逆等症狀。例如,千金翼方中的竹茹湯主治呃逆;三因方中的橘皮竹茹湯治療胃熱、口渴、嘔吐、不思飲食;衛生家寶方的人參竹茹湯治療各種呃逆和傷寒中暑引起的嘔吐;活人事證方後集中的橘皮湯治療中暑引起的痰逆、惡寒;傷寒蘊要方中的橘皮竹茹湯治療胃中壅熱導致的呃逆和嘔吐;傷寒大白方的人參橘皮竹茹湯治療胃虛引起的呃逆。這些方劑在組方上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藥物的加減上。

作者接著闡述嘔吐的病因,認為大多數嘔吐是由於水飲停滯於胃部導致的,因為胃喜燥惡濕。此外,蛔蟲也是導致嘔吐的重要原因。呃逆則多為氣逆所致,但也可能與水飲停滯有關。

關於「氣絕」的解釋,作者引述了不同醫家的觀點,認為並非完全意義上的氣息斷絕,而是氣機虛弱或阻隔不通。

關於下痢,作者指出脈象數而渴者,是邪熱迫血,血滲入腸道導致的;脈遲而滑者,則是胃中有宿食積聚所致。對於脾胃傷食導致的下痢,應該使用大承氣湯去除宿食,而不是單純溫中補虛。

對於下痢痊癒後又復發的情況,作者討論了不同的觀點,認為可能是之前的治療未能徹底根除病根,也可能是再次感受寒邪所致。 最後,作者還列舉了一些脈經中關於下痢的記載,包括不同脈象所代表的病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