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25)
卷中 (25)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當溫之。(病可溫證中,亦有此條,有宜當歸四逆湯字,又傷寒論不可下篇,有此條。)曰:夫風寒下(疑脫利字)者,不可下之。下之後,心下堅痛,脈遲者,為寒,當溫之。脈沉緊,下之亦然。脈大浮弦,下之當已。又病可溫證曰:下利慾食者,就溫之。又曰: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此條,千金載在下利中。)千金痢門,稍與脈經同。更有一條,曰:下利大孔痛者,當溫暖之。
紫參湯方(本草、圖經引:甘草二兩,一升半,作半升。)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趙〕治病有輕重。前言氣利惟通小便,此乃通大便。蓋氣結處,陰陽不同。舉此二者為例,六經皆得結,而為利各有陰陽也。訶黎勒有通有澀,通以下涎消宿食,破結氣;澀以固腸脫。佐以粥飲引腸胃,更補虛也。
聖惠方曰:夫氣痢者,由表裡不足、腸胃虛弱,積冷之氣客於腸間,臟腑不和,因虛則泄,故為氣痢也。
訶黎勒散方
本草、圖經云:訶黎勒主痢,本經不載。張仲景治氣痢,以訶黎勒十枚,麵裹焙,灰火中煨之,令面黃熟,去核,細研為末,和粥飲頓服。(云云)唐劉禹錫傳信方云: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瘥,轉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法,用訶黎勒三枚上好者:兩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以沸漿水一兩合服之,淡水亦得。若空水痢,加一錢匕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匕;若血多,加三匕。皆效。本草衍義曰:訶黎勒,氣虛人亦宜緩緩煨熟少服。此物雖澀腸,而又泄氣,蓋其味苦澀。(按程氏所引,文不同;又程氏引杜壬方,本出本草黃連條,云杜壬治氣痢瀉、裡急後重云云,用黃連甘姜二味;又引劉禹錫傳信方,亦是本草所引。)
〔余述〕朱丹溪曰:仲景治痢,可溫者溫,可下者下;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區別易治、難治、不治之證,至為詳密。然猶與滯下袞同,立方命論。(出局方發揮。)蓋腸澼滯下,與濡瀉滑泄,其證與治,本自不同。仲景一以下利命之,並而為篇;然逐條尋究,判然而明矣。
抑更有一義:蓋濡瀉滑泄,固宜溫固;然有內有宿積,而治宜疏刷者。腸澼滯下,固宜疏刷;然有陽虛氣陷,而治宜溫固者。然則學者宜審其脈證,而處其方劑,不須特以腸澼泄瀉為分別。仲景之合為一篇者,意或在於此歟。(五十七難: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亦即滯下,而居五泄之一,其意與仲景一也。)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
〔沈〕此燥屎內結、大便不通壅逆,胃邪上行而噦數譫語,所以亦宜輕利和中,而滌熱開結也。
外臺:黃芩湯。
按此黃連湯類方,亦治上熱下寒,以為乾嘔下利也。
白話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若病症屬於溫證,可以用溫熱的方法治療。也有一些情況符合此條,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傷寒論也有類似的記載。風寒引起的腹瀉,不可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否則會導致心下堅痛、脈象遲緩,這是寒證,應當溫熱治療。若脈象沉緊,下瀉治療效果也不好。但如果脈象浮大弦急,則可以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下利且想吃東西的,也應溫熱治療。下利伴隨脈象遲緩緊縮,且疼痛難忍的,也應該溫熱治療。如果受寒,則會腹脹且排泄物黏膩。千金要方記載在下利部分,與脈經略有相同處。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下利伴隨肛門劇痛的,應該溫暖治療。
紫參湯方(本草圖經記載,甘草二兩,用水一升半煎成半升)
氣滯引起的腹瀉,可以用訶黎勒散治療。
趙氏論述:治療疾病要考慮輕重緩急。前面提到的氣利僅指通小便,這裡指的是通大便。因為氣結部位,陰陽不同。這兩個例子說明,六經都可能氣結而導致腹瀉,而腹瀉的陰陽屬性也不同。訶黎勒既能通便又能澀腸,通則能消食化積,破除氣結;澀則能固腸止瀉。配合粥飲,可以滋養腸胃,更能補虛。
聖惠方記載:氣痢是由於表裡不足、腸胃虛弱、積冷之氣滯留腸道、臟腑失調所致。由於虛弱而導致泄瀉,所以稱為氣痢。
訶黎勒散方
本草圖經記載:訶黎勒主治痢疾,本經沒有記載。張仲景治療氣痢的方法是:取訶黎勒十枚,用麵粉包裹後在灰火中煨烤,直到麵粉變黃熟透,去核研磨成粉末,用粥水送服。唐代劉禹錫傳信方記載:我曾經患過赤白痢疾,服用很多藥物都沒有痊癒,病情加重出現白膿。令狐將軍傳授給我這個方法,用上好的訶黎勒三枚,兩枚炮製取皮,一枚生用取皮,研磨成粉末,用沸水一兩合送服,淡水也可以。如果是空腹腹瀉,加一錢甘草末;如果略有膿血,加二錢;如果出血較多,加三錢,都有效。本草衍義記載:訶黎勒氣虛的人也要少量服用,慢慢煨熟。此物雖然澀腸,但也能泄氣,因為它味苦澀。
(按:程氏引述的內容不同,程氏又引述杜壬方,出自本草黃連條,杜壬治療氣痢瀉,裡急後重……用黃連、乾薑二味。又引述劉禹錫傳信方,也是本草所引述的。)
余氏論述:朱丹溪說,仲景治療痢疾,可溫則溫,可下則下,或者解表,或者利小便,或者等待其自愈,區分容易治療、困難治療和不可治療的證候,非常詳細周密。但它與腸胃滯澀下痢仍有相同之處,立方論治。(出自局方發揮)因為腸胃滯澀下痢和濡瀉滑泄,其證候和治療方法本來就不同。仲景將下痢合為一篇,但逐條研究,就能清楚明白。
更進一步說,濡瀉滑泄固然宜溫固,但如果內有宿積,則宜疏通;腸胃滯澀下痢固然宜疏通,但如果陽虛氣陷,則宜溫固。所以學習者應當仔細審察脈證,然後選用方劑,不必特別區分腸胃滯澀下痢和濡瀉滑泄。仲景將其合為一篇,其用意可能就在於此。(五十七難:大瘕泄瀉,裡急後重,多次想大便卻不能順利排出,肛門疼痛,這也是滯下,屬於五泄之一,其用意與仲景相同。)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
沈氏論述:這是由於燥屎內結,大便秘結不通,胃邪上逆,引起呃逆、譫語,所以也應該輕瀉和胃,以清除熱邪、通利關竅。
外台:黃芩湯
按:此黃連湯類方劑,也治療上熱下寒引起的乾嘔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