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26)
卷中 (26)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醫心方。範汪方。治傷寒五六日。嘔而利者。黃芩湯。(即本方)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脈經。題曰癰腫腸癰金瘡浸淫脈證。似是。)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本草。圖經引云。張仲景治腹癰腹有膿者。薏苡仁附子敗醬湯。)
按次條。其癰未至膿潰。故少腹腫痞。此條既經膿潰。故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次條。血猶瘀結。營鬱而衛阻。故時時發熱。復惡寒。病猶屬實。故其脈遲緊。此條。營分既無所郁。故身無熱。膿成則血燥。故脈數。要之此二條。其別在膿已成與未成之分。而不拘其部位。如前注家。以大小腸為辨者。殆失之迂矣。
又按三因方。舉此條云。久積陰冷所成也。故金匱用附子溫之。舉次條云。此以內結熱所成也。故金匱用大黃利之。亦不可從。
大黃牡丹湯方(兒琰曰。上條。宜從巢源。刪去小便自調四字。而如淋上。補小便數三字。於理始順。)
按癰腫之病。不論外內諸證。其初起也。乘其未潰。而奪之。其既成也。扶正氣以外托。故葶藶大棗瀉肺湯。肺癰逐毒之治也。桔梗湯。肺癰排膿之治也。大黃牡丹湯。腸癰逐毒之治也。薏苡附子敗醬散。腸癰排膿之治也。蓋瘍醫之方。皆莫不自此二端變化。亦即仲景之法則也。
又按方後所謂有膿者。其膿稍萌之義。與前條之全就腐潰者不同矣。
聖濟。梅仁湯。治腸癰裡急隱痛。大便秘澀。
於本方。以梅核仁。代桃仁。用冬瓜仁。加犀角。(按奇效梅仁散原方。)
問曰。寸口脈浮微而澀。
〔鑑〕脈微。氣奪也。脈澀。血奪也。故曰。法當亡血汗出也。設無亡血汗出等病。則必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也。按不汗者一句。宜云設不亡血若汗出者。今特舉不汗。而不云不亡血者。蓋省文也。金鑑為是。又瘡。古作創。即金瘡之義也。其從疒者。繫於六朝俗字。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醫心方。極要方。療身上瘡。瘡汁所著處即成瘡。名曰浸淫。癢不止方。
黃連(一兩),黃柏(一兩),蘆茹(一兩),礬石(一兩),甘草(一兩),生胡(一兩)
上搗甘草以上為散。胡粉於槍子中著。熬令黃。和之為散。欲傳藥。先以苦參汁以洗。故帛拭乾。即著藥。不過三四度即瘥。
白話文:
十七、嘔吐腹瀉病的脈象、症狀與治療
《醫心方》、《範汪方》治療傷寒五六日,嘔吐腹瀉的方子是黃芩湯(即本方)。
十八、瘡瘍、腸癰、浸淫病的脈象、症狀與治療
腸癰發病,患者身體會感到冷熱交替不適。《本草綱目圖經》記載,張仲景治療腹部有膿的腹癰,用的是薏苡仁附子敗醬湯。
上一條所述的腸癰,膿腫尚未潰破,所以少腹部腫脹而按之堅硬;這一條則已經膿腫潰破,按壓時感覺柔軟像腫塊,腹部沒有積聚。上一條的患者血液瘀滯,營氣鬱結,衛氣受阻,所以時而發熱,時而惡寒,病情屬於實證,所以脈象遲緩而緊;這一條則營氣已經沒有鬱結,所以沒有發熱,膿成則血燥,故脈象數。總而言之,這兩條的區別在於膿腫是否已經形成,而不拘泥於部位。之前注解者以大小腸來區分,恐怕是不妥的。
又據《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所述,上一條是久積陰寒所致,所以《金匱要略》用附子溫之;這一條則認為是由於內結熱所致,所以《金匱要略》用大黃瀉之,這些說法也不完全正確。
大黃牡丹湯方(兒琰說:上一條應當參考巢元方,刪去「小便自調」四字,而如淋證一樣,加上「小便數」三字,這樣才符合道理。)
治療癰腫,無論內外,都應該在初期,膿腫尚未潰破時就加以治療;如果已經成膿,則應扶持正氣,並從體表排出毒邪。因此,葶藶大棗瀉肺湯是治療肺癰的解毒方;桔梗湯是治療肺癰的排膿方;大黃牡丹湯是治療腸癰的解毒方;薏苡附子敗醬散是治療腸癰的排膿方。瘍醫的各種方劑,都脫胎於這兩種治療原則,也就是仲景的治療法則。
再次說明,方後所說的「有膿」,是指膿液剛剛開始形成,與前一條膿腫完全潰破的情況不同。
《聖濟總錄》梅仁湯:治療腸癰裡急後重,大便秘結。
本方用梅核仁代替桃仁,加入冬瓜仁和犀角。(按:此為奇效梅仁散原方。)
問:寸口脈浮弱而澀滯。
〔鑑別〕脈弱,是氣虛;脈澀,是血瘀。所以說,應該屬於失血或出汗。如果沒有失血出汗等病症,則必定是身體有瘡瘍,或被刀斧所傷,導致失血。文中「不汗」一句,應該說成「設不失血或汗出」,現在只寫「不汗」,而沒有寫「不失血」,大概是為了簡潔。這一點,《金匱要略》的注解是正確的。又「瘡」古作「創」,就是金瘡的意思。現在的「瘡」字從「疒」,是六朝時期的俗字。
浸淫瘡,用黃連粉主治。
《醫心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身上瘡瘍,瘡液蔓延處即成新瘡,稱為浸淫,奇癢難忍的方子。
黃連(一兩)、黃柏(一兩)、蘆葦根(一兩)、明礬(一兩)、甘草(一兩)、生胡粉(一兩)
將甘草以上藥物搗碎成粉末,將胡粉放在小鐵勺中加熱至呈黃色,與藥粉混合。要敷藥前,先用苦參汁清洗患處,用乾淨布擦乾,再敷上藥粉。一般敷用三四次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