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徐。鑑。作脈證並治。宜從。)

論一首,證三條(按當二條。),方十二首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默然。周。作默默然。)

〔趙〕言其百脈者。舉夫數之眾多也。猶言百骸爾。〔程〕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緣大病後。真陽已虛。餘熱未盡。周身百脈俱病。是為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

按巢源千金並曰。百合病者。謂無經絡。(句)百脈一宗。悉致病也。蓋無經絡者。謂無經脈絡脈之別。宗。猶同姓為宗之宗。一宗。猶言一齊。注家或以為朝宗之宗。或以為宗尊之宗者。俱失其義。

又按此病。趙氏以為熱蓄不散。積則毒生。而傷其血所致。與內經解㑊證無少異。又與勞瘵同形狀。其說甚長。考郭氏傷寒補亡論曰。此證。又與素問所謂解㑊者相類。王氏醫壘元戎。舉王冰平人氣象論解㑊注曰。惟百合一證。與此比比相若。並是趙氏所本。要之趙說太謬。又吳醫匯講。有陶宗暄百合病贅言。謂為心神渙散證。亦非是。

白話文:

這篇論述只有一首,證條有三個(應該只有兩個),藥方有十二首。

論述說,百合病是指全身經脈都生病了。

趙氏認為「百脈」是指很多條經脈,就像「百骸」一樣。程氏認為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三百六十五條。這是因為病人大病之後,真陽虛弱,殘餘的熱氣沒有散去,導致全身經脈都生病了,所以叫做「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

按《巢氏》、《千金》都說,百合病就是沒有經絡。百脈一宗,是指所有經脈都生病了。沒有經絡的意思是沒有經脈和絡脈的區別。「宗」是指同姓的人,就像「宗族」一樣。「一宗」就是指全部。注釋者有的認為是「朝宗」的「宗」,有的認為是「宗尊」的「宗」,都是錯誤的。

另外,這病趙氏認為是熱氣積聚不散,積久了就會產生毒素,損害了血液,導致發病。這和《內經》所說的「解㑊證」沒有什麼差別,也和勞瘵的症狀相似。他的說法很長。郭氏在《傷寒補亡論》中說,這個症狀和《素問》所說的「解㑊證」很相似。王氏在《醫壘元戎》中引用王冰對《平人氣象論》中「解㑊證」的註解,說只有百合病的症狀和這個病非常相似。這些都是趙氏的說法。總之,趙氏的說法太過於誇張。吳醫匯講中,陶宗暄在《百合病贅言》中說百合病是心神渙散的表現,這也不正確。

百合病發汗後者。

郭氏辨千金有更發字曰。其意謂百合本病汗下吐之後而更發。非傷寒汗下吐之後。變成百合病也。反似百合病中。治勞復之傷。而不見正行汗下吐百合病之藥。於義未甚安。恐因數百年間。傳錄校正。誤有增加。非孫氏之本文。故活人書。只用金匱本文。不用千金增加更發等字。而龐氏直改其語云。治汗後百合病。治下後百合病。治吐後百合病。尤使人不疑也。

百合知母湯方(按此方。與後三方。服法中用煎字。蓋系後人所改。外臺。作煮字。宜從。)

按先兄曰。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曰。王原叔內翰云。醫藥治病。或以意類取。至如百合治病。似取其名。嘔血用胭脂紅花。似取其色。淋瀝滯結。則以燈心木通。似取其類。意類相假。變化感通。不可不知其旨也。此說與魏意稍近。又朱氏格致餘論曰。本草。藥之命名。以能而名者。百合當歸升麻防風滑石之類。是也。此說傎矣。

白話文:

百合病發汗後者。

郭氏辨千金有更發字曰,其意謂百合本病汗下吐之後而更發,非傷寒汗下吐之後,變成百合病也。反似百合病中,治勞復之傷,而不見正行汗下吐百合病之藥,於義未甚安。恐因數百年間,傳錄校正,誤有增加,非孫氏之本文。故活人書,只用金匱本文,不用千金增加更發等字,而龐氏直改其語云,治汗後百合病,治下後百合病,治吐後百合病,尤使人不疑也。

百合知母湯方(按此方,與後三方,服法中用煎字,蓋系後人所改。外臺,作煮字。宜從。)

按先兄曰,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曰,王原叔內翰云,醫藥治病,或以意類取。至如百合治病,似取其名。嘔血用胭脂紅花,似取其色。淋瀝滯結,則以燈心木通,似取其類。意類相假,變化感通,不可不知其旨也。此說與魏意稍近。又朱氏格致餘論曰,本草,藥之命名,以能而名者,百合當歸升麻防風滑石之類,是也。此說傎矣。

吳醫匯講。王繩林曰。古方惟百合湯。用百合七隻。配水三升。頃友人言。吾蘇陽山澄照寺前。一片地上。天然自產百合。僅如錢大。煮之清香絕勝。療病極效。可知百合入藥者。以小為貴耳。

按本草嘉祐新補泉水條云。久服。卻溫調中。下熱氣。利小便。可見其有瀉陽之功矣。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

先兄曰。如初。言患狀遷延。不與初時異也。鑑說恐非。栝蔞牡蠣散方(牡蠣。熬。周本。熬。作煅。)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輯義。脫其面目之目。宜補。脈經。狀。作其氣。為狐下。有狐惑之病並五字。)

白話文:

  • 吳醫匯講: 可能是某個醫學著作或醫學論述集的名字。
  • 百合湯: 指用百合作為主要藥材的湯劑,具體配伍可能略有不同。
  • 蘇陽山澄照寺: 可能是當時的一個地名或寺廟名稱。
  • 錢大: 指一元錢幣的大小。
  • 瀉陽: 指清熱瀉火,降低陽氣。
  • 百合病: 可能是指由百合毒性引起的疾病,但具體病症需要結合上下文理解。
  • 栝蔞牡蠣散: 是指一種中藥方劑,用於治療狐惑病。
  • 狐惑病: 古醫學中的一個病症,疑似是現在的流行性感冒或其他傳染病。
  • 熬: 指用火長時間加熱。
  • 煅: 指將藥物放在火中燒至變紅,再迅速放入水中淬滅,是一種中藥炮製方法。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百合的藥用價值,以及百合湯的功效,還涉及了狐惑病的治療。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古文中的一些專業術語和病症名稱可能存在歧義,需要結合現代醫學知識進行理解。

按下疳多止前陰。牙疳不必及咽喉。金鑑未為當。

蝕於下部則咽乾。(脈經。作蝕於下部。苦參湯淹洗之。)

蝕於肛者。(薰。諸本。作熏。宜從。黃下。周有散字。)

按豬苓散。圖經。引張仲景。(本草原文。茯苓下。有術字。水字上。有與字。輯義並系刊脫。宜補。)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

先兄曰。總病論。以此為狐惑證。弟子稻葉元熙曰。脈經千金。亦編入於狐惑中。

按朱氏曰。按此證若未成膿。必不能食。亦必另用清熱托毒方法。凡治瘡瘍之理皆然。無熱。無字疑誤。當是發熱也。此說似是。然據瘡癰篇。無字不改而義通。

白話文:

按疳病通常隻影響前陰部位,牙疳則不一定會波及到咽喉。《金鑑》中的描述可能不夠準確。

如果疾病在下部產生腐蝕,可能會導致咽喉乾燥(出自《脈經》,原文為「蝕於下部則咽乾」)。治療方法為使用苦參湯浸泡清洗。

若疾病影響到了肛門,應使用薰療法(各版本中有「燻」字,此處採用正確的寫法)。

根據《圖經》和張仲景的描述,使用豬苓散進行治療(《本草原文》中茯苓下有「術」字,水字上方有「與」字,此處應進行補充修正)。

若患者脈象數而沒有發熱、略帶煩躁的情況,這可能是狐惑病的症狀。總病論中認為這是狐惑病的表現,稻葉元熙認為脈經和千金方也有類似的記載。

朱氏指出,如果病狀還未形成膿包,患者應該無法進食,並且需要使用清熱託毒的方法進行治療,這種原則適用於所有治療創傷的情況。對於「無熱」的描述,可能出現了筆誤,應該是「發熱」之意。這個觀點似乎是正確的,但根據《瘡癰篇》的記載,去掉「無」字後,其意義依然通順。

赤小豆當歸散方(周本。當歸十兩。)

按漿水。詳開於傷寒論述義瘥後勞復中。茲不復贅。

陽毒之為病。(脈經。作陽毒為病。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見鬼。或吐血下痢。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紋。喉咽痛唾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有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後。變成陽毒。升麻湯主之。)

陰毒之為病。(脈經。作陰毒為病。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或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漿水。詳開於傷寒論述義瘥後勞復中。茲不復贅。

陽毒之為病

(脈經。作陽毒為病。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見鬼。或吐血下痢。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紋。喉咽痛唾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有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後。變成陽毒。升麻湯主之。)

陰毒之為病

(脈經。作陰毒為病。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脣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或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甘草湯主之。)

說明

關於漿水,已在傷寒論述義的瘥後勞復部分詳細說明,這裡不再贅述。

陽毒的症狀

(脈經記載:陽毒的症狀是:身體沉重、腰背疼痛、煩躁不安、胡言亂語、甚至看見鬼魂、吐血或腹瀉。脈象浮大而數。面部發紅,佈滿像錦緞一樣的斑點。喉嚨疼痛,吐出膿血。五天內可以治癒,超過七天就難治。有些人傷寒發病一兩天就變成陽毒,或者服用藥物後吐瀉,也可能轉變成陽毒。升麻湯可以治療。)

陰毒的症狀

(脈經記載:陰毒的症狀是:身體沉重、背部僵硬、腹部絞痛、咽喉不適、毒氣攻心、心窩處堅硬、呼吸短促、嘔吐、嘴脣發青、面色發黑、四肢厥冷。脈象沉細緊而數。身體感覺像被打了一樣。五六天內可以治癒,超過七天就難治。有些人傷寒初期發病一兩天就變成陰毒,或者服用藥物六七天甚至十天後也可能變成陰毒。甘草湯可以治療。)

升麻鱉甲湯方(今本肘後。千金。療陰毒。有蜀椒。與原注合。周本。當歸二兩。再服取汗。取字。輯義偶脫。宜補。)

郭氏曰。升麻甘草二湯。觀其用藥。性甚緩。然諸家必先用之者。以古人治陰陽二毒者。惟此二湯。故須用之以去其毒勢。而後輔之以他藥也。

〔余述〕百合狐惑陰陽毒三病。考之巢源千金。多系傷寒後所變。此其所以合為一篇歟。但百合狐惑。注家或謂在後世為某病。然其說竟屬牽湊。實不能知其為何證。如陽毒陰毒。就唐宋諸書考之。則殆是三陽合病。與少陰直中之類。然仲景不舉之傷寒論中。則知是別一種證。

白話文:

升麻鱉甲湯方

(出自《肘後方》、《千金方》,用於治療陰毒。方中有蜀椒,與原注一致。周本方中當歸用量為二兩,再服可取汗。取字、輯義部分偶有遺漏,需要補充。)

郭氏說:升麻甘草二湯,觀察其用藥,藥性緩和。但眾多醫家都必須先用此湯,因為古人治療陰陽二毒,唯有這兩種湯方有效。所以必須先用此湯去除毒勢,然後才能輔以其他藥物。

[我的看法]

百合狐惑陰陽毒三病,考證《巢氏方》、《千金方》,多為傷寒後所導致的病變。因此,將三者合為一章。但對於百合狐惑二病,注家認為其在後世演變成某種疾病。然而,這種說法牽強附會,實際上無法得知其具體病症。至於陽毒陰毒,參考唐宋時期醫書,大致是三陽合病,類似少陰直中之類。然而,仲景並沒有在《傷寒論》中提及,說明這是一種不同的病症。

而亦未明其為今之某病也。然則三病也者。古特有而今絕無者耳。痘疹創於東漢。腳氣盛於晉唐。風會變遷。理之所然。庸詎疑於古今之有異乎。

白話文:

而且也還沒有明確指出這些是現在的某種疾病。那麼這三種病來說,只是古代特有而現在已經完全不存在了。痘瘡開始於東漢時期,腳氣病在晉唐時期非常盛行。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那麼,怎能懷疑古今之間存在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