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師曰。病人語聲寂然。

按喑。當與韽通。周禮典同職。微聲韽。鄭玄注。韽。聲小不成也。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

按趙曰。此仲景因呼息以為察病之法。與後條吸對言。以舉端耳。徐注本於此。又沈氏以為此言喘息有痰氣肺脹肺痿之別。其說似是。然不及魏之穩切。但魏唾沫解恐非。沈曰。肺熱葉焦。氣弱不振。津液化而為涎。上溢於口。故吐涎沫。似是。蓋古所謂沫者。即今之痰涎。不必是白沫。(宜參肺痿。及痰飲篇。)又金鑑痰嗽肺痿之辨。欠妥。

又按徐氏註上氣色條有曰。但望法貴在神氣動靜之間。此言甚妙。如欲候氣息者。最所宜加思矣。

師曰。吸而微數。(沉。作息而微數。且曰。遠。當作遲字。並誤。)

按朱以上焦下焦二句。為虛者不治之註腳。謬矣。又魏注中筋脈二字。宜刪。

師曰。寸口脈動者。

按此條。上文言脈不言色。下文言色不言脈。是互文見意。故結以非其時色脈句。

問曰。有未至而至。(為至而不至也上。俞本。類聚。並有此字。)

〔徐〕此論天氣之至。有過不及。不言及醫。然而隨時制宜之意在其中。(輯義尤注中。至未得甲子下。脫而天已溫。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溫。及已得甲子十九字。)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脈經。不設問答。卒厥下。有不知人三字。口字無。和上。有溫字。)

按此條。脈經題云平卒屍厥脈證。(巢源。載之屍厥候中。)而雜療方屍厥下原注。曰脈證見上卷者。徐鎔以為此條。則殆是扁鵲所療虢太子之病也。又素陽明脈解篇。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

按先兄曰。此條。諸註失鑿。蓋是承上條。更申其理。脈。即血脈。系血氣之省文。考字書。脫。或然之辭。宜為助語看。始妥。脫本外脫之義。脫而稱入。甚不相協。素方盛衰論。脈脫不具。診無常行。吳崑注云。脈或不顯也。可以相證矣。吳子勵士篇。脫其不勝。取笑於諸侯。

後漢書李通傳。事既未然。脫可免禍。宋趙德麟侯鯖錄曰。脫者。可也爾也。謂不定之詞。漢晉人多言脫如何。亦或也。胡三省通鑑注云。脫者。或也。又曰。脫者未可必之辭也。此皆可例。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飥。類聚。作飪。)

〔周〕此總內經所著之病。而為之分陰陽悉表裡。合上下內外以立言。庶幾經絡明。腑臟著。所因顯。不致散而難稽也。如三陽在外。病頭痛等六證。則各有所行之經。各顯本經之證。三而六之。非十八乎。而三陰之在裡者亦然。五臟各有十八。合計為九十病。其為病。則於靈樞。

論心脈為瘛瘲。班班可考矣。若六腑則何如。腑居內而合於經者也。故邪之在腑者。合外於經。其受患為淺。而欲散不難。不若五臟之深且甚焉。故曰微也。其為病。內經有分屬。仲景括為一百八病。蓋因腑之六。以為數也。凡此共二百三十四病。統內外而言之也。人之一身。

白話文:

師傅說:病人說話聲音低沉寂靜。

按語:「喑」應該與「韽」通用,《周禮》典籍中記載的官職「微聲韽」,鄭玄註解說:「韽」是指聲音微弱不成聲。

師傅說:呼吸時肩膀搖動的,心中有堅硬之物。

按趙氏所言:這是仲景根據呼吸來觀察病情的方法,與下文「吸」相對應,只舉出一個例子而已。徐氏的註解也基於此。沈氏認為這說明喘息有痰氣、肺脹、肺痿的不同,他的說法似乎有道理,但不如魏氏的精確。只是魏氏關於唾沫的解釋恐怕不對。沈氏說:肺熱葉焦,氣虛乏力,津液轉化為涎,溢於口中,所以吐出涎沫,似乎有道理。古代所說的「沫」,就是現在的痰涎,不一定是白色的泡沫。(應該參看《肺痿》及《痰飲》篇。)又《金鑑》中關於痰嗽肺痿的辨別,不夠妥當。

又按徐氏在《上氣色》條的註解中說:單純依靠觀察法,貴在把握神氣的動靜之間,這句話非常好。如果想要觀察氣息,最應該仔細思考。

師傅說:吸氣微弱而次數少。(沉氏注本中作「息而微數」,並且說「遠」應作「遲」字,都是錯誤的。)

按朱氏將上焦下焦兩句作為虛證不治的註腳是錯誤的。魏氏註解中的「筋脈」二字應該刪除。

師傅說:寸口脈搏動的。

按:此條上文講脈不講色,下文講色不講脈,是互文見意,所以最後以「非其時色脈」一句作結。

問:有還沒到就到了的情況。(「為至而不至也」上,俞氏本、《類聚》都有這個字。)

〔徐氏注〕這段論述的是天氣的到達,有過與不及,並沒有談到醫學,但其中包含著隨機應變的道理。(《輯義》尤氏註解中,「至未得甲子」下,脫落了「而天已溫。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溫。」以及「已得甲子」十九字。)

問:寸脈沉而大且滑。(《脈經》沒有設定問答,卒厥下有「不知人」三字,「口」字沒有,「和上」有「溫」字。)

按:此條,《脈經》題目是《平卒屍厥脈證》(巢源載於《屍厥候》中),而《雜療方》屍厥下原註說:「脈證見上卷者。」徐鎔認為這是扁鵲治療虢太子疾病的記載。又《素問·陽明脈解篇》中說:「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問:脈搏脫落入臟就死了。

按:先兄說:此條諸家註解都錯了,應該是承接上條,進一步闡明道理。「脈」就是血脈,是血氣的簡稱。考查字典,「脫」是或然之詞,應該作為助語來看才恰當。「脫」本來的意思是脫落,用「脫而入」是不協調的。《素問·盛衰論》中說:「脈脫不具,診無常行。」吳崑註解說:「脈或不顯也」,可以相互印證。《吳子·勵士篇》中說:「脫其不勝,取笑於諸侯。」

《後漢書·李通傳》中說:「事既未然,脫可免禍。」宋代趙德麟《侯鯖錄》說:「脫者,可也爾也」,指的是不確定的詞語。漢晉時期的人很多都說「脫如何」,也是「或也」的意思。胡三省《通鑑注》說:「脫者,或也」,又說:「脫者,未可必之辭也。」這些都可以作為例子。

問:陽病十八,是什麼意思?(《飥》、《類聚》作「飪」。)

〔周氏注〕這是總括《內經》所記載的疾病,並將其分為陰陽,詳述表裡,結合上下內外來闡述,以便經絡明晰,臟腑清楚,病因顯明,不至於散亂而難以稽考。例如三陽在外,病有頭痛等六種證候,則各有其循行的經脈,各有其本經的證候,三乘以六,不就是十八嗎?而三陰在裡也是如此。五臟各有十八種病,合計為九十種病。這些疾病,在《靈樞》中有所論述。

論述心脈為瘛瘲,可以一一考證。那麼六腑呢?腑居於內而與經脈相通,所以邪氣在腑者,會外達於經脈,所受的傷害較淺,容易散開,不像五臟那樣深且嚴重,所以說微。其發病情況,《內經》中有詳細分類,仲景將其歸納為一百零八種病,大概是因為六腑的六這個數字。總共是二百三十四種病,是把內外合起來說的。人的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