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4)

1.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論三首,脈證四條三字。四字。並訛。宜訂。)方十五首五。當作六。)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脈經。千金。又。作數。)

按喻氏曰。肺癰屬在有形之血。血結宜驟攻。肺痿屬在無形之氣。氣傷宜徐理。徐氏沈氏周氏朱氏皆從此說。然肺痿之病。必損血液。則以氣血立辨者。謬矣。

又按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蓋繫於該言稠痰白沫者。本經所謂痰者。非今之所謂痰。次條曰。多唾濁沫。皂莢丸條曰。時時唾濁。桔梗湯條曰。時出濁唾。五臟風寒篇曰。肺中風。吐濁涕之類。皆今之稠痰也。蓋肺萎液燥。而口中有唾涎。故下反字也。(巢源虛勞凝唾候曰。腎液為唾。

上焦生熱。熱沖咽喉。故唾凝結也。此亦稠痰耳。)又脈反滑數。反字難解。稻葉元熙曰。反於肺痿亡津液之脈。或是。仁存孫氏方曰。詳觀肺癰肺痿二證。實難治。要之肺癰則間有可愈者。亦須肺未穿。故可救。但肺痿罕有安者。蓋其肺枯竭乾燥。何由而得潤。所以難愈。

問曰。病咳逆。何以知此為肺癰。(風則之則。原本無之。輯義偶衍。宜刪。)

按此條。列呼吸不利。咳口乾等候。就風與熱。以為分別。然大旨不過云風壅釀熱。以為此病耳。

又按熱過於榮。熱之所過。兩過字。注未了。當讀如詩江有汜。不我過之過。史記淮陰侯傳。信常過樊將軍噲。

魏其侯傳。灌夫有服。過丞相。扁鵲傳。舍客長桑君過之類。亦是。又呂覽異寶。五員過於吳。注。過。猶至也。義殆。相同。辨脈法曰。熱之所過。則為癰膿。

又按脈經平肺痿肺癰中所載。出於本經之外者。凡六條。俱似非仲景原文。姑拈一條於左。曰。問曰。振寒發熱。寸口脈滑而數。其人飲食起居如故。此為癰腫病。醫反不知。而以傷寒治之。應不愈也。何以知有膿。膿之所在。何以別知其處。師曰。假令膿在胸中者。為肺癰。其人脈數。咳唾有膿血。設膿未成。其脈自緊數。緊去但數。膿為已成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按稻葉元熙曰。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是假設之辭。與吳茱萸湯條。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同例。

射干麻黃湯方

按本篇用麻黃者四方。宜為二義看。注家皆謂。其證內飲挾外邪。故用麻黃髮其表。是一義。今驗肺脹證。多是宿飲為時令觸動者。而不必具表候。則其用麻黃。適取發泄肺中郁飲。亦猶麻杏甘石湯之意。是一義。蓋勿拘一隅可也。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

按曾世榮活幼心書曰。肺為五臟華蓋。臥開而坐合。所以臥則氣促。坐則但寬。蓋但坐不得眠。得斯說而其理明矣。

皂莢丸方,〔本草。圖經云。張仲景治雜病方。咳逆上氣。唾濁。得(政和作但)坐不得眠。皂角丸主之。皂莢。杵末。一物以蜜丸。大如梧子。以棗膏和湯服一丸。日三夜一服。〕

白話文: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諸病的脈症和治療方法

關於「三首」的脈證描述,有四條三字、四字的記載,文字有錯誤,應當修正。方劑十五首,應當是六首。

有人問道:上焦有熱,因咳嗽而導致肺痿。(《脈經》、《千金要方》中,也作「數」)。

喻氏認為:肺癰屬於有形的血,血凝結宜迅速攻治;肺痿屬於無形的氣,氣受傷宜緩慢調理。徐氏、沈氏、周氏、朱氏都贊同這個說法。但是,肺痿的病症,必然損傷血液,所以單純從氣血來辨別,是錯誤的。

此外,口中反有濁唾涎沫,大概是指那些記載稠痰白沫的說法。《內經》中所說的「痰」,不是現在所說的痰。下文中提到「多唾濁沫」、「皂莢丸」條文中提到「時時唾濁」、「桔梗湯」條文中提到「時出濁唾」、「五臟風寒」篇提到「肺中風,吐濁涕」等等,這些都指現在的稠痰。因為肺萎液燥,而口中出現唾涎,所以用「反」字。(巢源《虛勞凝唾候》說:腎液為唾。上焦生熱,熱衝咽喉,所以唾液凝結,這也是稠痰)。此外,「脈反滑數」,「反」字難以解釋。稻葉元熙說:「反」於肺痿亡津液的脈象,或許是這樣。仁存孫氏方劑中說:仔細觀察肺癰、肺痿兩種病症,確實很難治療。總之,肺癰還有一些可以治癒的病例,那也需要肺部沒有穿孔,才能夠救治。但是肺痿很少有痊癒的,因為肺部枯竭乾燥,怎麼能夠得到滋潤呢?所以很難治癒。

有人問道:咳嗽逆氣,怎麼知道這是肺癰?(「風則之則」原文並無此句,是輯義時偶然添加的,應該刪除)。

這一條列舉了呼吸不利、咳嗽口乾等症狀,從風和熱的角度來區分。但是總的來說,不過是說風寒壅塞導致熱邪,從而引起此病。

此外,「熱過於榮」,「熱之所過」中的「兩過」字,注釋沒有說明,應當讀作像詩經《江有汜》中的「不我過之過」,《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信常過樊將軍噲」,《史記·魏其侯列傳》中的「灌夫有服,過丞相」,《史記·扁鵲列傳》中的「舍客長桑君過」之類,意思也是這樣。又《呂覽·異寶》「五員過於吳」,注釋中說「過,猶至也」,意思大致相同。 《辨脈法》說:「熱之所過,則為癰膿」。

此外,《脈經》中關於肺痿、肺癰的記載,有六條出自《內經》以外的書籍,看起來不像張仲景原文,姑且摘錄一條如下:問道:寒熱交替,寸口脈滑數,此人飲食起居如常,這是癰腫病,醫生反而不知道,而用傷寒的治療方法,必然不會痊癒。怎麼知道有膿?膿在什麼地方,怎麼才能區別知道它的位置?老師說:假設膿在胸中,就是肺癰,此人脈數,咳唾有膿血。如果膿尚未形成,脈象就自緊數,緊脈消失,只有數脈,膿就已經形成了。

肺痿吐涎沫,但不咳嗽。

稻葉元熙說:如果服用湯藥後感到口渴,屬於消渴,這是假設的說法,與吳茱萸湯條文中「服湯反劇」屬於上焦的情況相同。

射干麻黃湯方

本篇使用麻黃的處方有四個,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注釋者都認為,此病症是內有飲邪,兼夾外邪,所以用麻黃發散表邪,這是個方面。現在驗證肺脹證,大多是宿飲受到時令觸動,而未必都具有表證,那麼使用麻黃,只是為了發泄肺中鬱積的飲邪,如同麻杏甘石湯的意思,這是另一個方面。總之,不要拘泥於一點就可以。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

曾世榮《活幼心書》說:肺是五臟的華蓋,臥則開,坐則合,所以臥下時氣促,坐起時就寬鬆。大概是指只能坐著不能睡覺,明白了這個道理,其理就清楚了。

皂莢丸方,(《本草圖經》說:張仲景治療雜病的方劑,咳逆上氣,唾濁,只能坐著不能睡覺,皂莢丸主治。皂莢,搗成末,一味藥用蜜丸,大小如梧子,用棗膏和湯服用一丸,每日三次,夜間服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