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云岐子傷寒保命集曰:太陽中暍者,身熱而煩,汗欲出,反飲冷水,灌之汗不能出。水行皮中而脈微弱,表有水也。當發其汗,宜升麻湯。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各一兩)。上銼細,每服一兩,水三盞煎服。

〔余述〕仲景之以痙、濕、暍合為一篇,厥有旨哉!夫天之氣,風寒暑濕燥也。其令之有愆,與人之有虛,皆相感為病。而風寒二氣,傷人最夥,故著傷寒論以盡其理。而他氣之傷人自表而入者,舉之於雜病論,此篇即是也。然則宜云燥、濕、暍,而除燥不言者,何也?蓋燥之一氣,為秋之令,而未見其傷人如風寒暑濕者,是論之所以不及此也。(內經言秋傷於濕,而不言秋傷於燥;又言燥勝則乾者,亦非秋燥之謂;而所謂燥濕寒暑者,是地之燥濕,而非天氣之燥濕。後世有燥疫及秋燥病等說,要是門外揣摩,不足信也。)但痙則以內燥而招外邪,然其情機,則稍異於風寒。故與濕暍為篇,益足以知秋燥之不為病矣。且夫痙也、濕也、暍也,其脈、因、證、治,纖悉具備如此,則知殆是仲景之舊面,而非後人所節略矣。

白話文:

傷寒保命集記載,太陽中暑的人,身體發熱煩躁,想出汗卻出不了,反而喝冷水,灌下去後還是無法出汗,水停留在皮膚裡,脈象微弱,體表有水氣。此時應該讓病人出汗,可以用升麻湯治療。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各一兩,切碎,每次服用一兩,用三碗水煎服。

我個人的看法是,張仲景將痙攣、濕邪、中暑合併成一篇,其用意深遠。天地的氣候,有風寒暑濕燥五種,這些氣候異常,加上人體本身虛弱,就會互相感應而致病。而風寒兩種邪氣最容易傷人,所以寫了《傷寒論》詳細闡述。其他邪氣從體表侵入的疾病,則收錄在《雜病論》裡,這一篇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應該說是燥濕中暑,卻沒有提到燥邪,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燥氣是秋天的氣候,但它不像風寒暑濕那樣容易傷人,所以這篇論述沒有提及。 (《內經》說秋天容易受濕邪侵害,卻沒說秋天容易受燥邪侵害;又說燥邪過盛會導致乾燥,也不是指秋燥,所謂的燥濕寒暑,指的是地氣的燥濕,而非天地的燥濕。後世有燥疫和秋燥病的說法,都是憑空揣測,不足為信。)但是痙攣是內在乾燥導致,進而招來外邪,但它的病機與風寒略有不同,所以把它和濕邪、中暑放在一起,更能說明秋燥並非致病因素。而且,痙攣、濕邪、中暑,其脈象、證狀、治療方法都描述得如此詳盡,可見這大概就是張仲景原本的內容,而非後人節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