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按傷寒表證,大端有二:曰太陽病,曰少陰病直中。顧濕家亦不過如此。蓋其太陽證治,麻黃加朮湯等條,是已。如前條及此條,俱系表虛寒證。雖濕邪持久,猶是少陰直中之類。而桂枝附子湯、朮附湯、甘草附子湯,亦猶麻黃附子細辛甘草二湯,及附子湯之例矣。尤氏於治濕諸方有總義,殊欠核當,仍不錄。

甘草附子湯方

聖濟附子湯,治中風四肢攣急、身體沉重、骨節煩疼。

即本方,薑棗同煎。

百一選方史氏白朮散,治腰痛。

於本方,去甘草,加芍藥。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按數下之數字,非誤即衍。)

〔趙〕注雖已解過治之失,於當救之道則未明。(按注,言成氏。)予嘗思之,此證屬陰陽俱虛。脈弦細者,陽虛也;芤遲者,陰虛也。所以溫針復損其陰,汗之復損其陽。此證惟宜甘藥補正,以解其熱爾。即《靈樞》所謂: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脫,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剛劑。

按柯氏曰:弦細芤遲,不得連讀。言中暑夾寒之脈,或微弱、或弦細、或芤遲,皆是虛脈。蓋細與芤不並見。柯說為是。然此證雖陰陽俱虛,而暑邪繵緣,津液乏燥,且熱證亦見遲脈,則謂之夾寒,恐不為當。

《活人書》曰:問中暑何故灑然毛聳惡寒?答曰:《經》云:四時八風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近人多不明中暑,或作熱病法治之,復用溫熱藥,必致發黃斑出,更為蓄血,尤宜戒之。

按先兄曰:《鄭玄易通卦驗注》,太陽脈起足少指端,至前兩板齒。云岐子《傷寒保命集》曰:口開前板齒乾燥者,牙乃骨之精,今燥者骨熱也。此說近鑿。又沈氏曰:當以辛涼解表,甘寒清裡。即後人所用香茹散之類,亦非是。蓋此證,清涼(如黃連石膏之類)、滲利(如五苓之類)、溫中(如大順散之類),俱非所適。但香薷實解暑之聖藥,或加一味於潤補方中(如黃耆湯、生脈散之類),未必不為佳。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

按此條與前條,即中暍虛實之別。而暍證之理,無出於此二端。徐氏註上條曰:此即潔古所謂,靜而得之為中暑,為陰證也。注此條曰:動而得之為中熱,為陽證也,誤矣。(潔古所謂中暑,即夏月傷涼之病,張介賓名為陰暑;雖俱名曰暑,其實非暑邪也。又《熱論》所謂病暑者,亦是傷寒,以時而異其名耳,不可援以注本經也。)

又按《山海經》:北囂之山,鳥名𪄀㿐,食之已暍。《莊子·雜篇則陽》曰:夫凍者假衣於春,暍者反冬乎冷風。又方氏曰:暍,傷暑也。《史記》:禹扇暍。《淮南子》:武王蔭暍人於樾下,左擁而右扇之,是也。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

按趙氏、周氏,有中暍統論,欠核,不錄。

白話文: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傷寒表證大致分為太陽病和少陰病直中兩種。濕邪的病症也逃不出這兩種範疇。太陽病的治療,像麻黃加朮湯等,已經在前文闡述過了。前面和這一條所述,都是表虛寒證,雖然濕邪持續存在,仍屬於少陰直中之類,其治療方法如同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附子湯等。尤氏對濕邪的治療方法有總論,但欠缺精確,故不予收錄。

甘草附子湯方:

出自《聖濟總錄》的附子湯,治療中風引起的四肢拘攣、身體沉重、骨節疼痛。此方需與薑、棗同煎。

《百一選方》中的史氏白朮散,治療腰痛,需在甘草附子湯的基礎上去除甘草,加入芍藥。

太陽中暑,發熱惡寒。(文中數字疑為錯誤或贅述。)

雖然趙注(指成氏的註解)已說明治療失誤,但對正確的搶救方法卻沒有明確說明。我認為此證屬於陰陽俱虛,脈象弦細者為陽虛,脈象芤遲者為陰虛。因此,溫針會加重陰虛,發汗則會加重陽虛。此症只能用溫和的藥物補益正氣,以緩解熱症。正如《靈樞》所說:「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脫」,要用溫和的藥物,不可使用峻猛的藥物。

柯氏認為,脈象弦細和芤遲不能連在一起說。中暑夾寒的脈象,可能是微弱、弦細或芤遲,都是虛脈。細脈和芤脈不會同時出現,柯氏的說法是正確的。但是,即使此症陰陽俱虛,暑邪纏綿,津液不足乾燥,而且熱證也會出現遲脈,所以稱之為夾寒,恐怕並不恰當。

《活人書》中問道:為什麼中暑會讓人毛髮聳立、惡寒?回答是:經書上說,人處於四季八風之中,受到寒暑的影響。寒則皮膚收縮,腠理閉塞;暑則皮膚舒緩,腠理開洩。開洩則感到清爽而寒涼,閉塞則感到悶熱。現代人多不明白中暑,往往用治療熱病的方法,又用溫熱的藥物,必然導致黃疸、斑疹出現,甚至淤血,更應警惕。

先兄說,鄭玄《易經通卦驗》注中說,太陽脈從足少指端起,到上前兩顆門牙。岐伯《傷寒保命集》中說,口開前兩顆門牙乾燥,牙是骨骼的精華,乾燥就說明骨骼發熱。這種說法近於牽強附會。沈氏認為,應該用辛涼解表,甘寒清裡,也就是後人所用的香薷散之類,也不對。因為此症,清熱(如黃連石膏等)、利尿(如五苓散等)、溫中(如大順散等)都不適合。只有香薷才是解暑的良藥,或者在潤補的方劑(如黃耆湯、生脈散等)中加一味香薷,或許不錯。

太陽中熱,就是中暑。

這一條與前一條,是中暑虛實的區別,而中暑的道理,都包含在這兩條之中。徐氏註解上一條說,這是潔古(指張介賓)所說的「靜而得之,為中暑,為陰證」。註解這一條說,「動而得之,為中熱,為陽證」。這是錯誤的。(潔古所謂中暑,是指夏季傷寒的病症,張介賓稱為陰暑,雖然都稱為暑,實際上並不是暑邪。熱論中所說的病暑,也是傷寒,因時而異名而已,不能用來註解本經。)

又據《山海經》,北囂山有種鳥叫𪄀㿐,吃了它可以解暑。《莊子》雜篇則陽說:「凍者假衣於春,暍者反冬乎冷風。」方氏說:「暍,傷暑也。」《史記》記載禹扇中暑,《淮南子》記載武王在樹蔭下為中暑的人扇風,就是這個意思。

太陽中暑,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脈象微弱。

趙氏、周氏對中暑有總論,但欠缺精確,故不予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