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論一首,證六條(按當五條。)方八首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

按產後痙病。其證治。與上經所敘無別。故更不論列。鬱冒。開在次條。但大便難。則不出其方。然不出於脾約丸等潤燥手段也。

又按巢源婦人雜病中曰。張仲景云。婦人經水過多。亡津液者。亦大便難也。恐繫於錯引本條者。

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大便堅嘔不能食七字。脈經。作所以便堅者嘔不能食也。)

先兄曰。明理論云。郁。為鬱結而氣不舒也。冒。為昏冒而神不明也。世謂之昏迷者。是也。此條不言發熱。然後條有更發熱之語。則其有熱者可知。即為草蓐傷風明矣。

按此條文法。稍近倒裝。小柴胡湯主之一句。本當在但頭汗出下。其以先辨鬱冒之理。故更於章末補出三句也。冒家大汗出。即是小柴胡相適之效。亦猶少陽病振汗之比。且以血虛下厥三句。釋頭汗出之理。所以產婦喜汗出者四句。釋前條亡血復汗之理。即血虛邪客之候。陰陽乃復一句。與冒家欲解。必大汗出相應。

蓋喜汗出。頭汗。大汗。三證不同。宜分別看。

又按大便反堅。反字。對嘔不能食而言。蓋嘔不能食。是少陽證。大便宜未至堅。今產後液燥。故大便反堅也。本事方曰。人平居無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已汗過多。血少氣並於血。

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白薇湯。倉公散。白薇湯。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半兩。甘草一分。炙。水煎服。倉公散。瓜蒂。藜蘆。雄黃。礬石。煅。等分。少許吹入鼻中。(按二方。

並非本條證所宜。姑附之。)

又曰。婦人產後。有三種疾。鬱冒則多汗。多汗則大便秘。故難於用藥。唯麻子蘇子粥。最佳且穩。(按冒家汗出乃復。後但腸燥便秘者。此粥為佳。首條所謂大便難者。亦或所宜。)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

按此條證。徐朱以為食復。魏周意亦然。蓋沈氏與此諸家。俱就能食而立說。但尤氏曰。病解能食。謂鬱冒解。而能受食也。至七八日更發熱。此其病不在表而在裡。不屬虛而屬實矣。是宜大承氣以下里。此其意稍異。存考。

產後腹中㽲痛。

千金。治產後虛羸喘乏。白汗出。腹中絞痛。羊肉湯方。

於本方。加桂心。芍藥。甘草。芎藭。乾地黃。(聖惠。羊肉地黃湯。更加人參。)

外臺。許仁則。產後更無他狀。但覺虛弱。欲得補氣力。兼腹痛。宜羊肉當歸湯方。

於本方。(當歸五兩。生薑六兩。)加黃耆四兩。若覺惡露下不盡。加桂心三兩。惡露下多。覺有風。加芎藭三兩。覺有氣。加細辛二兩。覺有冷。加吳茱萸一兩。覺有熱。加生地黃汁二合。

白話文:

產後婦人常見三種疾病:

產後痙病:症狀及治療方法與前文所述相同,不再贅述。

產後鬱冒:脈象微弱,大便乾燥,嘔吐,食慾不振。 鬱是指氣機鬱結不通暢,冒是指神志昏迷不清醒。此症不一定發熱,但若日後發熱,則屬草蓐傷風(產後受風)。 小柴胡湯適用於大汗淋漓的患者,這與少陽病的汗出相似。產婦出汗,可能是血虛或邪氣入侵的表現,陰陽調和後則可恢復正常。 出汗有頭汗、大汗、喜汗之分,需分別診治。大便反而是乾燥的,這與嘔吐、食慾不振(少陽證)不同,是因產後津液不足導致。 若產婦如死人般昏迷,不省人事,或稍微清醒但惡聲,這是因汗出過多,血少氣虛,陽氣獨上而不下,氣機壅塞所致。 此症名為鬱冒,也稱血厥,可用白薇湯或倉公散治療。

產後鬱冒伴有汗出:汗多導致大便乾燥,用藥困難,麻子蘇子粥是最佳選擇。 若病情好轉能進食,七八天后又發熱,則表示病邪已由表入裡,屬實證,需用大承氣湯等瀉下藥物治療。

產後腹痛:千金方、外台秘要等醫籍記載了治療產後虛弱、喘乏、白汗出、腹痛的方劑,如羊肉湯加減方,根據不同症狀(如惡露是否下盡、有無風寒氣熱等)加減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