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17)
卷中 (17)
1.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按此上條脈沉弦者之治也。
梔子大黃湯(宋本外臺。梔子。七枚。擘。枳實。破。水漬。炙。香豉。一升。綿裹。分溫三服。作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
按桂枝加黃耆湯證。即濕邪表郁者。蓋與濕家身色如熏黃。有陰陽之別。
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按趙氏既引傷寒類要。以證此條之為血燥。然其說冗雜不核。仍不採入。
豬膏發煎方
聖惠。治黃疸。耳目悉黃。食飲不消。胃中脹熱。此腸間有燥糞。宜服此方。
上煎煉豬脂。五兩。每服抄大半匙。以蔥白湯頻服之。以通利為度。
沈氏尊生書曰。有服對證藥不能效。耳目皆黃。食不消者。是胃中有干糞也。宜飲熬豬油。量人氣稟。或一杯。或半杯。日三次。以燥糞下為度。即愈。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按此條不言何疸。殆是谷疸之輕證。否則濕邪內郁所致乎。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
按此條不言何疸。蓋是谷疸之最重者也。自汗出。為裡熱蒸迫之候。諸注以為表和者。非是。蓋此證一屬裡實。故舉表和二字。以徵自汗之非表邪也。
大黃硝石湯方(千金。硝石。作芒硝。難從。宋本外臺。煎取二升半。去滓。內硝石。更煎取一升。先食頓服。)
按硝石礬石散。及此方。不用芒硝。而用硝石者。蓋以芒硝潤品。不宜濕熱。故取於火硝之燥且利焉。繇是觀之。則今之醫。治陽明病。於承氣湯中。換用硝石者。坐於不深研經旨矣。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
〔朱〕此黃疸中之中氣虛寒者。小便色不變。非時下無壅熱。並見虛寒之象。乃自利腹滿而喘。是濁邪橫逆。清氣不運。使醫者誤認腹滿而喘為實熱。反以寒藥除之。益致胃敗而為噦。且以小半夏湯。溫通上焦。以止逆除噦。而後漸次調理脾胃可也。
按陽明篇曰。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正與此條同機。
聖惠方。治陰黃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而不利。腹滿而喘者必噦。噦者。宜服小半夏湯方。
於本方。加人參。葛根。
男子黃。小便自利。
〔趙〕男子黃者。必由入內虛熱而致也。反見小便自利。為中下無熱。惟虛陽浮沉為黃耳(按沉。疑泛字。)故與治虛勞之劑補正氣。正氣旺。則營衛陰陽和。而黃自愈矣。
按趙說是。蓋女勞疸初起之證治也。先兄曰。上條。有手足中熱。膀胱急。少腹滿諸證。而此特舉小便自利者。使人推知其他也。今與虛勞篇相參。其膀胱急。少腹滿者。尤氏所謂陽病不與陰和。則陰以其寒獨行。為裡急。為腹中痛。而其實非陰之盛者。若身體盡黃。手足中熱。亦尤氏所謂陰病不能與陽和。則陽以其熱獨行。
為手足煩熱。而實非陽之熾者。陰陽不相和諧。外生虛熱。而所謂黃病。非土色外呈之候。其用小建中湯者。意在使陰陽相就。而寒以溫熱以和也。
白話文:
這篇文字討論黃疸的脈象、證狀與治療方法。
首先,文中提到一種脈象沉弦的治療方法:梔子大黃湯。接著討論各種黃疸的治療,指出有些黃疸只要利尿即可。文中比較了不同黃疸的成因,例如濕邪表鬱和血燥。
針對耳目皆黃、食飲不消、胃脹熱等症狀,推薦豬膏發煎方,認為是腸道燥糞引起的。文中引用沈氏的觀點,也支持用熬豬油治療此類情況。
茵陳五苓散被用於治療黃疸,但文中推測這是較輕微的谷疸,或因濕邪內鬱引起。
對於黃疸伴隨腹滿、小便不利且發紅的症狀,文中認為是較嚴重的谷疸,並說明自汗是裡熱蒸迫的表現,而非表邪。大黃硝石湯被推薦用於此症。文中比較了硝石和芒硝的藥性,並批評一些醫生不深入研究經方,濫用藥物。
文中還討論了一種中氣虛寒的黃疸,其症狀是小便顏色不變、想腹瀉但瀉不出來、腹滿喘息,這種情況容易被誤認為實熱,而錯誤使用寒藥,導致胃潰瘍。建議使用小半夏湯溫通上焦,緩解症狀。
最後,文中討論了男子黃疸伴隨小便自利的症狀,認為是虛熱導致,並建議使用補益正氣的藥物。 文中引用趙氏和其兄的觀點,說明黃疸的成因與陰陽失調有關,並建議使用小建中湯調理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