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6)

1.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腹滿舌痿黃。

按趙氏曰。黃疸之黃深。實熱之黃。痿黃之黃淺。虛熱之黃。當考。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

按趙氏曰。疸。即癉也。單陽無陰。此說本於聖濟。未確。蓋發黃用癉字。見玉機真藏論。胃熱用疸字。見平人氣象論。此癉疸相同之明徵也。又刺瘧篇。胃瘧者。令人旦病也。太素旦。作疸。注。疸。音旦。內熱病也。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

〔沈〕濁氣內壅。所以心胸不安。不安者。即懊憹熱痛之類也。

茵陳蒿湯方

趙氏曰。蓋茵陳湯。治熱結髮黃。佐梔子。去胃熱。通小便。更以大黃為使。盪滌之。雖然治疸。不可不分輕重。如梔子柏皮湯。解身熱發黃。內熱之未實者。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表寒濕。內有瘀熱而黃者。大黃硝石湯。下內熱之實者。梔子大黃湯次之。茵陳湯又次之。○按梔子大黃湯治上熱。

此方治胃熱。其病位本不同。且此方。大黃二兩。彼則一兩。此方其劑大。彼則劑小。可知此方力重於彼。喻氏亦以此為輕。誤矣。(梔子柏皮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二方。傷寒論述。義有詳說。茲不贅。)

又按尿如皂角汁狀。此濕去之徵。故曰黃從小便去也。

幼幼新書。吉氏家傳。治小兒身體黃。及小便黃。眼白睛黃。即是疸也。宜此方。於本方。加朴硝。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外臺。疸。作癉。本草。圖經引。亦疸。作癉。其腹脹。作腹臚脹滿。)

按發熱而反惡寒。金鑑說為是。尤注難從。

又按此證本是虛因。而更有水蓄腹滿。故云難治。蓋仲景書。其稱難治者。在傷寒論則七見。在本經則五見。

大抵謂病寒熱相錯。虛實互呈。其治不得純一。有所顧慮者。宜深味焉。(余嘗著虛實論。既有詳說。錄在藥治通義中。宜參。)

硝石礬石散方(圖經引。作硝石。熬黃。礬石。燒令汁盡。二物等之合。秘絹篩。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微汗。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也。大麥用無皮者。)

按此方用大麥粥。其理與石膏配粳米相同。藥性論云。硝石。君。惡曾青。畏粥。

本草綱目曰。綠礬。燥濕化涎。利小便消食積。故脹滿黃腫。瘧痢疳疾方。往往用之。其源則自張仲景用礬石硝石。治女勞黃疸方中。變化而來。

聖濟。治赤白痢。礬石丸。白礬(四兩),硝石(一兩半),搗為末。(云云)用米醋浸炊餅心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米飲下。

魏氏家藏方。硝礬圓。治暗風癇病年深者。

於本方。(硝石半兩白礬一兩枯),加赤石脂。(二兩火煅)為細末。糯米粥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食後溫水下。日進三服。

一日一次發者。服之半月。永除根本。

酒黃疸。心中懊憹。(首句。外臺。作酒癉者。)

白話文:

腹部脹滿,舌頭萎縮,皮膚發黃。

趙氏認為,黃疸的顏色深,屬於實熱導致的;痿黃的顏色淺,屬於虛熱導致的,需要仔細辨別。

黃疸伴隨口渴,這種黃疸比較難治。

趙氏認為,「疸」和「癉」是同義詞,單純的陽氣亢盛而缺乏陰氣,這個說法來源於《聖濟總錄》,並不完全準確。 用「癉」字形容發黃,見於《玉機真藏論》;用「疸」字形容胃熱,見於《平人氣象論》。這說明「癉」和「疸」指的是同一個病症。 《刺瘧篇》中提到,胃瘧會讓人早上發病,而《太素》中將早上的病症稱為「疸」,注釋中說明「疸」的發音與「旦」相同,是一種內熱疾病。

谷疸的症狀是寒熱交替,不思飲食。

沈氏認為,濁氣內壅導致心胸煩悶不安,這種不安指的是懊惱、熱痛等症狀。

茵陳蒿湯方

趙氏認為,茵陳蒿湯用於治療熱邪鬱結導致的發黃,輔以梔子清解胃熱,通利小便;再用大黃作為使藥,盪滌腸胃。雖然是用來治療黃疸,但必須區分輕重。例如,梔子柏皮湯用於治療身體發熱、發黃,屬於內熱未盛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用於治療表寒濕邪,內有瘀熱而導致發黃的;大黃硝石湯用於治療內熱實邪的;梔子大黃湯次之,茵陳蒿湯再次之。 ○ 梔子大黃湯治療上焦的熱邪,與此方治療胃熱的病位不同;而且此方大黃用量為二兩,而彼方僅用一兩,此方劑量較大,彼方劑量較小,可見此方藥力較重,喻氏認為此方藥力輕,這是錯誤的。(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二方,在《傷寒論》中有詳細論述,這裡就不贅述了。)

尿液如同皂角汁一樣,這是濕邪被祛除的徵兆,所以說黃疸是隨著小便排出體外的。

《幼幼新書》和吉氏家傳方劑,治療小兒全身發黃、小便發黃、眼白發黃(即黃疸),都適用此方,並在原方基礎上加朴硝。

黃氏所述:每天日暮時分發熱,反而畏寒。(《外臺秘要》中將「疸」寫作「癉」,《本草圖經》也引用了這個寫法,並且將腹脹寫作「腹臚脹滿」。)

發熱而反惡寒,金鑑的說法是正確的,尤注的說法難以採信。

此證本是虛證,卻又有水液停滯導致腹部脹滿,所以難以治療。仲景的著作中,稱作難治的病症,在《傷寒論》中出現七次,在《本經》中出現五次。

總之,此病寒熱錯雜,虛實夾雜,治療不能單純使用一類方法,需要有所顧慮,應該仔細體會。(我曾經撰寫過《虛實論》,其中有詳細闡述,收錄在《藥治通義》中,可以參考。)

硝石礬石散方(《圖經本草》中記載為硝石熬成黃色,礬石燒至汁液乾涸,二者等量混合,過篩,用大麥粥汁調和,每次服用一匙,一日三次,穿著厚衣服以微微出汗為宜,病症會隨著大小便排出,小便呈黃色,大便呈黑色。大麥要使用沒有皮的。)

此方使用大麥粥,其原理與石膏配伍粳米相同。《藥性論》記載,硝石為君藥,惡曾青,畏粥。

《本草綱目》記載,綠礬能燥濕化痰,利小便,消食積,因此治療脹滿、黃腫、瘧疾、痢疾、疳疾的方劑中,經常使用它,其來源是張仲景用礬石、硝石治療婦女勞損導致的黃疸的方劑中變化而來。

《聖濟總錄》治療赤白痢疾的礬石丸:白礬(四兩),硝石(一兩半),搗碎成末。(等等)用米醋浸泡炊餅心做成丸藥,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魏氏家藏方:硝礬丸,治療久病的暗風癇病。

在硝石礬石散方的基礎上(硝石半兩,白礬一兩,枯礬),加入赤石脂(二兩,火煅)研成細末,用糯米粥做成丸藥,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飯後溫水送服,一日三次。

如果一天發病一次,服用半個月,就能徹底根治。

酒黃疸,心中煩悶。(第一句,《外臺秘要》中寫作「酒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