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2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6)

1.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葶藶子半兩。以棗肉和。搗為丸。(施圓端效方。名散腫丸。)

雞峰普濟方曰。著作雷道矩病吐痰。頃間已及升余。咳不甚。面色黯郁。精神不快。兆告曰。肺中有痰。胸膈不利。令服仲景葶藶大棗湯。一服訖已。覺胸中快利。略無痰唾矣。

桔梗湯方(原注血痹。當喉痹。然要是後人所續加。)

按排膿散。用枳實。芍藥。桔梗。排膿湯。於本方。加生薑。大棗。是知桔梗有排膿之功。但此間所有。氣味輕淡。不足以抵當大病。彼土古時之品。則恐不如此也。

聖濟。治肺癰涕唾涎沫。吐膿如粥。麥門冬湯方。

於本方。加麥門冬。青蒿心葉。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按麻杏甘石湯。厚朴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皆麻黃石膏同用。麻黃髮陽。石膏逐水。二味相藉。而驅飲之力更峻。不必取之於發表清熱。蓋此四方。緊慢稍異。而其旨趣。則大約相均。要在臨證之際。隨其劇易。以為審處耳。

附方

外臺。炙甘草湯。(外臺。桂枝二兩。阿膠三兩。炙。大麻子仁半升。大棗四十枚。擘。余同。方後云。上九味切。以美酒七升。水八升相和。先煎八物。取四升。絞去滓。內膠上微火烊銷。溫服七合。日三夜一。)

按此方。施之泛泛噁心者。必增嘔逆。溫溫液液。蓋別有義。未考。又此方證。與麥門冬湯證相近。俱系滋養上焦之劑。

千金。甘草湯。

按傷寒類要。以單甘草湯。治炙甘草湯證。其理一致。

千金。生薑甘草湯。

按此方亦治肺冷而萎。猶是甘草乾薑湯之變方。沈氏說欠當。又而渴。當作不渴為妥。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按此方。桂枝去芍藥湯。桂枝甘草湯之意。取之扶胸中陽氣。不和調營衛。蓋亦屬肺冷之痿。

外臺。桔梗白散。

按此條與桔梗湯。證一而方異。蓋所傳之本不同也。然肺癰其膿稍成。正氣隨衰。峻猛之劑。恐不能堪。王氏所據。豈得無錯乎。

千金。葦莖湯。

按此方主證。蓋在虛實之間。

又按蘇敬新修本草白瓜條曰。別錄云。甘瓜子。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最為好。腹腎脾內癰湯要藥。本草以為冬瓜。但用蒂不雲子也。又今腸癰湯中之用。俗人或用冬瓜子。非也。又案諸本草。單云瓜子。或云甘瓜子。今此本誤作白字。當改從甘也。(原本。膿。作濃。藥。作樂。今從證類本草改。)此說可以確瓜瓣之為甜瓜矣。

醫心方。張仲景方。治三十年咳。大棗丸方。

大棗(百枚去核),杏仁(百枚熬),豉(百二十枚)

凡三物。豉。杏仁。搗令相得。乃內棗。搗令熟和調。丸如棗核。一丸含之。稍咽汁。日二。漸增之良。(按此疑雜病論之遺方。仍附於此。)

白話文:

葶藶子半兩,用棗肉和勻,搗成丸藥。(這是施圓端有效的方子,名叫散腫丸。)

雞峰普濟方記載,雷道矩患病,吐痰量很大,咳嗽不太嚴重,面色暗淡,精神不振。診斷為肺中有痰,胸膈不通暢,於是服用仲景的葶藶大棗湯。服用一劑後,感覺胸中舒暢,痰唾幾乎全無。

(原注為血痹,應是喉痹,但可能是後人增補的。)

分析:要排膿散結,要用枳實、芍藥、桔梗,也就是排膿湯。在這個方子裡,加生薑、大棗。由此可知桔梗有排膿的作用,但這裡所用的藥物氣味平和,藥力不足以應對重症,古代的藥材,效果可能更佳。

聖濟總錄記載:治療肺癰,流涕、吐唾沫、膿痰像粥一樣,用麥門冬湯。

在這個方子裡,加麥門冬、青蒿的嫩葉。

分析:麻杏甘石湯、厚朴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都同時使用麻黃和石膏。麻黃發散陽氣,石膏瀉水,兩種藥物相互配合,驅除水飲的力量更強。不必拘泥於發表清熱,這四個方子,輕重緩急略有不同,但其主旨大致相同,重要的是在臨證時,根據病情輕重,做出恰當的處置。

(附方)

外臺秘要記載:炙甘草湯。(外臺秘要記載:桂枝二兩,阿膠三兩(炙),大麻子仁半升,大棗四十枚(掰開),其他藥物相同。方後註明:以上九味藥切碎,用美酒七升、水八升混合,先煎煮八味藥,取四升,過濾去渣,加入阿膠,用小火熔化,溫服七合,每日三次,夜間一次。)

分析:這個方子用於一般的噁心患者,會加重嘔吐,溫溫和和的藥液,另有用意,尚未考究。又此方證狀與麥門冬湯證狀相近,都是滋養上焦的藥劑。

千金要方記載:甘草湯。

分析:傷寒論要旨中,用單味甘草湯治療炙甘草湯的病症,其原理一致。

千金要方記載:生薑甘草湯。

分析:這個方子也治療肺寒萎縮,是甘草乾薑湯的變方。沈氏的說法不妥,又而渴,應改為不渴才對。

千金要方記載: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分析:這個方子,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甘草湯的意思,用來扶助胸中陽氣,不調和營衛,也屬於肺寒萎縮。

外臺秘要記載:桔梗白散。

分析:這條與桔梗湯,證狀相同而方劑不同,可能是所傳的本方不同。但肺癰膿液稍微形成,正氣隨之衰弱,峻猛的藥物,恐怕難以承受。王氏所據,豈能沒有錯誤?

千金要方記載:葦莖湯。

分析:這個方子的主症,介於虛實之間。

另據蘇敬新修本草白瓜條記載:別錄記載,甘瓜子,主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最佳,腹腎脾臟內癰的要藥。本草認為是冬瓜,但只用蒂,不說用子。又今腸癰湯中所用,民間也常用冬瓜子,是不對的。又查閱各個本草,單說瓜子,或說甘瓜子,今此本誤作白字,應改為甘。 (原文中,“膿”作“濃”,“藥”作“樂”,今從證類本草修改。)這個說法可以確定瓜瓣是甜瓜。

醫心方,張仲景方,治療三十年咳嗽,大棗丸方:

大棗(一百枚去核),杏仁(一百枚炒),豉(一百二十枚)

以上三味藥,豉、杏仁搗碎,使之混合均勻,再加入大棗,搗碎至熟透,和勻,製成像棗核大小的丸藥,每次含一丸,慢慢嚥下藥汁,每日二次,逐漸增加劑量。(分析:這個可能是雜病論的遺方,仍然附錄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