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4)
卷中 (4)
1.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按本篇咳嗽諸條,本為懸飲支飲而設;題目中不須有此二字,疑是後人所誤添,似宜芟去。)
問曰:夫飲有四,何也?
按辻元嵩曰:四飲:云懸、云溢、云支,皆就飲之情狀而命其名,皆是虛字。然則淡飲,不應特用實字。今據水走腸閒一證考之,淡者,蓋是水飲搖動之名。淡與澹通。《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說文》云:澹,水搖也,從水詹聲,並可以證焉。(宋玉《高唐賦》:水淡淡而盤紆;注:淡淡,搖動貌。枚乘《七發》:紛屯澹淡,又湍流溯波,又澹淡之;注:澹淡,搖盪貌。馬融《長笛賦》:頤淡滂流;注:水搖盪貌。《搜神後記》:二月中蕨始生,有一甲士,折食一莖,即覺心中淡淡欲吐。皆淡澹相通之徵也。)以其居四飲之首,故取以題篇目。從來注家,不知痰之為淡,又不知其本水搖之謂,而轉為津液為病之總稱;故其所解釋,皆與經旨不協矣。此說有理。伊澤信恬亦有說,其意相同。且曰:澹、淡,諸書多相通用,而痰用澹字絕少。但《醫心方》引《小品》云:白微湯,治寒食藥發,胸中澹(《外臺》作痰)酢乾嘔煩。又引《效驗方》云:斷膈丸,治胸間有澹水。並是淡痰之正字。此言亦是。(嵩又曰:《初月帖》,淡悶與乾嘔對言,蓋虛煩之謂。)
又按懸飲,據巢源,懸字似懸痛之謂。(巢源又有懸癖候,曰:咳唾則引脅下懸痛,所以謂之懸癖。)然以他三飲例之,則猶宜從前注,為懸掛之義為穩。又成氏注《平脈法》沉潛水蓄、支飲急弦曰:蓄積於內者謂之水蓄,故脈沉潛;支散於外者謂之支飲,故脈急弦。程氏蓋襲此誤。
又按篇中支飲,自有二證:其一上迫胸中,其一壅聚心下。其胸中證,多實結宜疏蕩,而亦有泛漫宜消導者;其心下證,多泛漫宜消導,而亦有實結宜疏蕩者。學者須熟審經旨,勿敢混看焉。
水在心:
先兄曰:堅者,心下堅實也;築者,築築然悸動也。《千金》可證。短氣者,飲抑往來之氣故也。尤注似迂。
水在肺:
先兄曰:涎沫,即咳而吐痰也。
水在腎:(醫碥曰:心當作臍。)
夫心下有留飲:
按此支飲之類證已,蓋初非四飲外別有留飲、伏飲也。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
按「已」亦甚也;「輒已」即「輒甚」,經典中往往有此義。
胸中有留飲:
〔沈〕此明支飲甚則變為溢飲矣。蓋留飲乃氣鬱水積,故謂脈沉者有留飲也。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先兄曰:滿喘二字,疑倒置。)
〔魏〕諸症,皆伏飲內寒,逼陽在外之候。
按病痰二字,當作「之病」為是。此條亦是支飲之類證。其人振振身瞤劇,即與苓桂朮甘湯之身為振振搖、真武湯之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其機相同。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朱本亦無「喜」字。)
白話文:
本文討論咳嗽,其根本原因在於懸飲和支飲。
有人問道:飲分四種,是什麼呢?
有人解釋說:「四飲——懸飲、溢飲、支飲,都是根據飲的症狀而命名的,這些名稱都是虛指。但『淡飲』卻是用實字,這不太合理。根據『水走腸閒』這一症狀來看,『淡』字,應該是形容水飲搖動的狀態。『淡』與『澹』相通,《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提到『心下澹澹』,與許多古代文獻中形容水波搖動的「澹澹」意思相通,因此可以佐證。」 因為淡飲列在四飲之首,所以以此為篇名。以往的注釋者,不明白痰其實就是水搖動的狀態,反而將其解釋為津液病變的總稱,因此他們的解釋都與經文原意不符。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其他人也有類似的觀點,認為「澹」、「淡」諸書多通用,但醫書中用「澹」字形容痰的情況很少,只有少數醫書中記載用「淡」字來描述痰飲。
關於懸飲,有人認為「懸」字像是指懸痛的意思,但根據其他三飲的命名方式,還是將「懸」解釋為懸掛之意比較穩妥。又有人認為,沉而潛伏的水稱為水蓄,脈象沉潛;散佈於外者稱為支飲,脈象急弦。
篇中關於支飲,有兩種症狀:一種是上迫胸中,一種是壅聚心下。上迫胸中的症狀,多為實證,宜疏通;但也有些症狀表現為泛漫,宜消導。心下壅聚的症狀,多為泛漫,宜消導;但也有些症狀表現為實證,宜疏通。學習者務必仔細研讀經文,不可混淆。
水在心臟:心下堅實,或有跳動感;呼吸短促,是因為飲液阻礙了氣機的運行。
水在肺臟:咳出涎沫痰液。
水在腎臟:(有人認為「心」字應作「臍」字)
心下有留飲:這屬於支飲的一種,並非四飲之外另外存在的留飲、伏飲。留飲的症狀是脅下疼痛牽引到鎖骨上窩。留飲嚴重則會轉變為溢飲。留飲是氣鬱和水液積聚的結果,所以脈象沉者,就有留飲。
膈上痰飲病症,表現為胸滿、喘息、咳嗽、咳痰。(有人懷疑「滿喘」兩字的順序弄錯了)這些症狀都是伏飲和內寒,逼迫陽氣在外表現的徵兆。
病人飲水過多,必然會引起暴喘胸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