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5)
卷中 (5)
1.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朱〕此明飲邪有實有虛。而所致異途。脈亦迥殊也。飲水多二句。是言飲之驟致者。食少飲多四句。是言飲之積漸者。如兩手皆見弦脈。夫弦則為減。當以正氣虛寒論治。設一手獨弦。明是病氣有偏著。偏著者為實邪。則又當以攻邪論治矣。皆大下後虛五字。疑屬衍文。(節錄)按喘短氣。
是支飲所有。悸。是痰飲支飲所俱有。又太陽中篇曰。發汗後飲水多。必喘。又曰。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傷寒例。亦論飲水多為喘。稻葉元熙曰。脈雙弦者寒也二句。是客。脈偏弦者飲也句。是主。主客對舉。為以脈斷病之法。朱氏謂為衍文者謬。此說為是。
肺飲不弦。
焦循雕菰集。羅浩醫經餘論序曰。其論金匱。以咳則其脈弦。與弦則衛氣不行。如肺飲不弦。肺飲二字句。謂肺飲之輕者有不弦。但短氣而不咳。其弦則衛氣不行而咳矣。則重矣。非謂肺飲無弦脈也。
心下有痰飲。
〔程〕心下有痰飲。即支飲也。
病人脈伏。其人慾自利。
按此證。亦是心下支飲。而病邪盤結者。與木防己湯。十棗湯證。其機稍近。而其位不均。
甘遂半夏湯方(宋本外臺。芍藥一兩。又云。三枚。)
按趙氏曰。甘草緩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入蜜。亦此意也。此程氏所本。又按此方四味。都以枚稱。徑長之品。恐難以附子烏頭之枚例之。豈甘遂芍藥。亦以如指大准之乎。考醫心方。引小品方云。人參一枚者。以重二分為準。此似宜以為率。蓋二分。即古秤之十二銖。今之二釐九豪也。但半夏在別例耳。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按內痛。諸家無解。豈脅肋內有痛之謂乎。玉機真藏論。有內痛引肩項文。
十棗湯方
本草。圖經。載本方云。病懸飲者。亦主之。胡洽。治水腫及支飲澼飲。加大黃。甘草。並前五物。各一兩。棗十枚。同煮如法。一方。又加芒硝一兩。湯成下之。(按聖濟芫花湯。原於此方。)
醫壘元戎曰。胡洽方。治支飲澼飲。於十棗湯中。加大黃。甘草。同煎服之。故以相反之劑。欲其上下俱去也。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
按二湯證治。徐氏以挾熱伏寒為辨。恐未必是。蓋其別在從病之輕重。分藥之緊慢。而二方俱不過用以散表水也。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本草。圖經。引深師。作其脈沉緊。不愈。作乃愈。復發下。有汗至三日四字。無與字。)
木防己湯方(宋本外臺。石膏。雞子大。十二枚。碎。綿裹。本草引深師。木防己二兩。石膏二枚。雞子大。綿裹。)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本草。無茯苓。)
澤瀉湯方
聖惠。治心下有水不散。是胸中痰飲。不能下食。宜服此方。
於本方。加半夏。生薑。
和劑。解暑三白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陰陽氣逆。霍亂嘔吐。小便不利。臟腑不調。噁心頭暈。並皆治之。
白話文: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這說明飲邪有虛實之分,導致疾病的途徑和脈象也截然不同。 「飲水多」兩句,指的是飲邪驟然導致的疾病;「食少飲多」四句,指的是飲邪積累漸生的疾病。如果兩手都出現弦脈,因為弦脈代表氣虛,就應該從正氣虛寒的角度治療。如果只有一手出現弦脈,說明病邪偏於某處,屬於實邪,則應當採取攻邪的方法治療。「皆大下後虛」五字,可能是多餘的文字。(節錄)關於喘促氣短,這是支飲的症狀;心悸,則是痰飲和支飲共同的症狀。 《傷寒論·太陽篇》也說,發汗後飲水過多,必然喘促;又說,太陽病,小便不利,飲水過多,必然心下悸動。《傷寒論》也論述飲水過多會導致喘促。稻葉元熙說:「脈象雙弦為寒邪」,這是客邪;「脈象偏弦為飲邪」,這是本邪。主客邪對舉,是根據脈象診斷疾病的方法。朱氏認為是多餘文字的說法是錯誤的,這個說法才是正確的。
肺飲不一定出現弦脈。
焦循在《雕菰集》中,羅浩在《醫經餘論序》中都說,金匱要略中說:「咳嗽則脈弦」,以及「脈弦則衛氣不行」,例如肺飲不一定有弦脈。這裡的「肺飲二字句」,指的是輕微的肺飲可能沒有弦脈,只是氣短而不咳嗽;如果出現弦脈,則衛氣運行不暢而咳嗽,病情就加重了。這並不是說肺飲就一定沒有弦脈。
心下有痰飲,就是支飲。
病人脈象沉伏,想拉肚子。
這個證候也是心下支飲,病邪盤踞的症狀,和木防己湯、十棗湯的病機略微相似,但病情輕重程度不同。
甘遂半夏湯方(宋本《外臺秘要方》;芍藥一兩,也有說是三枚)
趙氏說,甘草能緩和甘遂的峻猛之性,使藥力不至於太猛烈,慢慢地追逐病邪,加入蜂蜜也是這個道理。這是程氏的本意。又,此方四味藥都用枚來計量,都是莖幹較長的藥物,恐怕難以與附子、烏頭的計量方法相比擬。難道甘遂、芍藥也像用手指粗細來衡量嗎?考證《醫心方》,引用《小品方》說:人參一枚,以重二分為準。這似乎可以作為參照。大概二分,相當於古代秤的十二銖,現在的2.9毫克。但半夏另有計量方法。
脈象沉而弦,是懸飲內痛。
內痛,諸家醫書都沒有解釋,難道是指脅肋內有疼痛嗎?《玉機真藏》論述過內痛牽引肩項的記載。
十棗湯方
《本草圖經》記載本方說:治療懸飲也可用此方。胡洽治療水腫及支飲、澼飲,加大黃、甘草,與前五味藥各一兩,大棗十枚,同煮服用。另一方,又加芒硝一兩,藥液煎好後服用。(按:《聖濟總錄》中的芫花湯,源於此方。)
《醫壘元戎》說:胡洽的方子,治療支飲、澼飲,在十棗湯中加大黃、甘草同煎服用,因此用相反的藥物,目的是使上下俱瀉。
治療溢飲,應該發汗。
關於這兩種湯劑的辨證,徐氏以夾雜裡熱、外寒來區分,恐怕不一定正確。其區別主要在於疾病的輕重,用藥的緩急,而這兩種方子都只是用於疏散表邪、利水。
膈間支飲,病人喘滿。(《本草圖經》引用深師的記載,寫作“其脈沉緊,不愈,作乃愈,復發下,有汗至三日四字,無與字”)
木防己湯方(宋本《外臺秘要方》;石膏,雞蛋大小,十二枚,打碎,用棉布包裹。《本草圖經》引用深師的記載:木防己二兩,石膏二枚,雞蛋大小,用棉布包裹。)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本草圖經》沒有茯苓。)
澤瀉湯方
《聖惠方》治療心下有水不消散,這是胸中痰飲,不能進食,應該服用此方。
在這個方子中,加入半夏、生薑。
《和劑局方》解暑三白散,治療中暑、伏熱,飲水過多,陰陽氣逆,霍亂嘔吐,小便不利,臟腑失調,噁心頭暈,都可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