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諸注未妥。愚意快者。快調和平之謂。言小便不利者。津液偏滲大腸。法當濡瀉。而今濕邪壅閉。水氣內郁。不敢漏泄。故使大便反如平也。(注家多以濡瀉解快字。然瀉利數行。豈得云之快。且小便不利者。勢必瀉利。則不宜下反字。故知前注之非。)顧如此證。綢繆失治。

必變遍身浮腫。

又按成氏曰。痹。痛也。因其關節煩疼。而名曰濕痹。非腳氣之痹也。此說本於許氏說文。又魏氏曰。濕氣不孤行。必附於彆氣。非風則寒。今感人而關節疼痛。知附於寒者多。而為病於太陽者同也。非是。又黃仲理於此證擬方曰。甘草附子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並不確。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

〔尤〕濕外盛者。其陽必內郁。濕外盛為身疼。陽內鬱則發熱。熱與濕合。交蒸互郁。則身色如熏黃。熏者。如煙之熏。色黃而晦。濕氣沉滯故也。若熱黃則黃而明。所謂身黃如橘子色也。

按此證亦純於濕者。郭氏補亡論曰。宜五苓散。然其病屬外。殆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所宜也。(宜以傷寒論述義濕熱條相參。)

巢源風黃候曰。凡人先患風濕。復遇冷氣相搏。則舉身疼痛。發熱而體黃也。又有風黃疸候。並是別證。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胸上。趙。作胸中。)

〔尤〕寒濕居表。陽氣不得外通。而但上越。為頭汗出。〔朱〕背強惡寒者。以背皆陽經所主。為濕所痹也。〔魏〕欲得被覆向火。惡寒之甚矣。

按此濕鬱之甚者。醫者誤下。以為壞證。噦與小便不利。亦為下冷之驗。胸滿亦為上熱之徵。舌上如胎。注家多於如字費解。然胎本苔字。以氣液蒸釀。積於舌上。恰如苔蘚之布鋪地面。故云如苔。或省云舌上苔。後人改從肉旁。而注家不知其本義。遂至牽湊為說。特成氏曰。

使舌上生白苔滑也。其意可見焉。(或曰。說文。菭。水衣也。舌苔之苔。為炲煤之炲看。卻覺襯著。說文。炱。灰炱煤也。段氏曰。通俗文云。積煙曰炱煤。玉篇云。炱煤。煙塵也。蓋舌苔自薄而厚。自白而黃而黑。有積煙之象。故以名之。一說。謂舌苔多因熱而生。故從火為正者。

鑿矣。)甲乙經。石門。一名丹田。在臍下二寸。任脈氣所發。蓋此所云。泛稱下焦。與關元同例。(關元。見厥陰篇。水氣篇。婦人雜病篇。)太陽下篇五苓散條曰。其人渴而口燥。煩。亦同語例。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

〔徐〕雖仲景有下之早則噦句。似乎太早不可。而後則可下也。不知此為頭汗而表未解者。慮其有內入之事。表邪內入。則可下矣。非言治濕可下也。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

按朱氏曰。以見此證宜桂枝加朮湯。而非麻黃湯之任。值天陰兩句。更示人因時變通意。此說不必。蓋此條示風濕取汗之例。不宜擬定一方。

白話文: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許多註解都不妥當。我認為「快」指的是調和平和的意思。文中說小便不利,是因為津液滲漏到腸道太多,應該用利尿的藥物治療。但現在是濕邪阻塞,水氣在體內鬱積,無法排出,所以大便反而正常。(許多註解都用利尿來解釋「快」字,但瀉下幾次後,怎麼還能說它「快」呢?而且小便不利,必然會瀉下,就不應該用「反」字,所以知道之前的註解是錯誤的。)如果這種情況拖延治療,必然會發展成全身浮腫。

又據成無己說:「痹」是疼痛的意思,因為關節煩疼,所以叫做濕痹,不是腳氣引起的痹症。這個說法來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魏氏又說:濕氣不會單獨出現,必然依附於其他氣,不是風就是寒。現在人感到關節疼痛,多半是附著在寒邪上的,與太陽經受寒邪侵犯引起的疾病相同。這是不對的。黃仲理針對此症所擬定的方劑,如甘草附子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都不準確。

濕邪引起的疾病,全身都會疼痛。

尤其濕邪外盛的人,陽氣必然內鬱。濕邪外盛導致全身疼痛,陽氣內鬱則發熱。熱邪和濕邪結合,相互蒸鬱,就會使面色像煙熏過一樣發黃,熏黃是指像煙熏一樣,顏色發黃而晦暗,這是因為濕氣停滯不散的緣故。如果是熱黃,則顏色發黃而明亮,就像橘子皮的顏色一樣。

按此證也純屬濕邪,郭景正《補亡論》說,應該用五苓散。但此病屬外邪,大概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比較合適。(宜參照《傷寒論》中關於濕熱的論述。)

巢元方《風黃候論》說:凡是先患風濕,又遇到寒冷之氣侵襲,就會全身疼痛,發熱,而且身體發黃。還有風黃疸,這是另一種疾病。

濕邪引起的疾病,病人只有頭上出汗。(胸上,趙氏本注作胸中。)

尤其寒濕停留在體表,陽氣不能外達,只能向上運行,所以只有頭上出汗。(朱氏注:背部強直,怕冷,因為背部都是陽經所經過的地方,是濕邪痹阻造成的。(魏氏注:想要蓋被子靠近火,怕冷得很厲害。)

按這種濕邪鬱結很嚴重的情況,醫生誤用瀉下藥,認為是壞症。呃逆和小便不利,也是下焦虛寒的表現。胸部滿悶也是上焦熱盛的徵兆。舌面上像胎垢一樣,許多註解都對「如」字費解,但「胎」本是「苔」字,因為氣液蒸騰凝聚,積聚在舌面上,就像苔蘚覆蓋地面一樣,所以說「如苔」。或者簡稱舌苔,後人改從肉旁,而註解者不知道它的本義,就牽強附會地解釋,只有成無己說:

使舌面上長出白苔而濕潤。他的意思可以理解。(有人說,《說文解字》中,「菭」是水衣的意思。舌苔的「苔」,是煤炱的「炱」字的異體字,看起來很貼切。《說文解字》中,「炱」是灰炱煤的意思。段玉裁說,《通俗文》中說:積聚的煙塵叫做炱煤。《玉篇》中說:炱煤是煙塵。舌苔從薄到厚,從白到黃到黑,有積聚煙塵的樣子,所以用這個名字。一種說法認為舌苔多半因為熱邪而產生,所以從火為正的說法是錯誤的。)《甲乙經》石門穴,又名丹田,位於肚臍下二寸,是任脈之氣發源的地方。這裡所說的,泛指下焦,與關元穴相同。(關元穴,見《厥陰篇》、《水氣篇》、《婦人雜病篇》)。《太陽病下篇》五苓散條中說:病人口渴,口乾,煩躁,也是同一個意思。

濕邪引起的疾病,瀉下後,額頭出汗。

徐氏說:雖然《傷寒論》中有「下之早則呃逆」的句子,好像太早瀉下不可取,但後來可以瀉下。不知道這是因為頭上出汗,表邪未解,擔心邪氣內入。表邪內入,就可以瀉下了。不是說治療濕邪就可以瀉下。

風濕互相搏結,全身都疼痛。

按朱氏說:由此可見,此證應該用桂枝加朮湯,而不是麻黃湯。文中「值天陰兩句」更說明了要根據時間變化來調整治療方法。這種說法沒有必要。因為這段文字說明的是風濕病用發汗法治療的例子,不應該擬定一個固定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