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6)
卷上 (6)
1.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又沈氏曰:有竹葉湯加附子,以治產後頸項強,乃陽虛濕盛之痙。此言不核,然其方可借為柔痙裡虛之治。
栝蔞桂枝湯方(按:三升下,似脫「去滓」二字。)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
按:無汗則津液內多,小便當利,而反少者,以其人津燥之故。尤注謬矣。
痓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
按《千金方》曰:「諸反張,大人脊下容側手,小兒容三指者,不可復治也。」此龐氏所據。沈氏曰:「大承氣湯,或見內實,原有疏解,非為攻下而設。」尤氏曰:「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然無燥實見證,自宜滌熱,而勿蕩實。乃不用調胃而用大承氣者,豈病深熱極,非此不能治歟?」
然曰「可與」,則猶有斟酌之意。用者慎之。朱氏曰:「急與大承氣,以下其熱實。則枳朴硝黃,未始非滌熱生津除熱之神品也。」並與《金鑑》相發。
又按汪機《醫學原理》曰:「痙病,方書皆謂感受風濕而致,多用風藥。予細詳之,恐仍未備,當作氣血內虛,外邪干之所致。蓋人百骸九竅,必本氣血榮養,始能運動。觀《內經》云:『足得血而能步,掌得血而能握,目得血而能視』等文可見。蓋筋脈無血榮養,則強直不能運動,痙病之證是也。
但因有數者不同,是以:有氣虛不能引導津血以養筋脈而致者;有津血不足無以榮養筋脈而致者;有因痰火塞窒經隧以致津血不榮者;有因真元本虛、六淫之邪乘襲致血不榮養者。雖有數因不同,其於津血有虧、無以滋榮經脈則一。詳先哲謂汗下過多,及病後、產後,與大耗精耗血之病,皆能作痙。其意可見。學者不可力執局方,專用風藥而療。在乎分因用藥可也。」以上汪說,蓋辨痙之非濕,此為藍本,其見甚卓。惜強分頭緒,稍屬多事。如張介賓專以內因論,似不熟繹經文者,則又遜於汪氏一等矣。
又按柯氏曰:「夫痓之始也,本非正病,必夾雜於他病之中。此說殆佳。蓋其人本有某故,而營血內乏;或外感誤治,而亡其津液,俱使邪火就燥,以著筋脈,遂為勁急也。太陽病發汗太多;風病誤汗下;瘡家過汗,皆是痙之所因。而併產後發痙觀之,則其非徑得之者,可以見矣。其證必備表候,而冠以太陽病,則外邪所觸而致者,亦可以知矣。」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玉函》、《脈經》:「細」作「緩」。《活人書》注曰:「脈細者非也。」此名以下,徐、沈、朱作此名「中濕」,亦曰「濕痹」,其候云云,非是。)
按:濕病有挾風寒者,今此證則純於濕者,故舉為濕病之首。《先後篇》所謂「濕流關節」是也。(成氏既引此句以為解。)此條,尤氏注甚核。蓋濕邪不藉風寒,則更易濡滯,勢必趣里,是以治法不事驅表,但利其小便,則外濕亦隨消除也。煩字,錢注為當,或以為心煩者誤矣。大便反快句。
白話文: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沈氏說,用竹葉湯加附子治療產後頸項僵硬,是陽虛濕盛引起的痙攣。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但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因裡虛引起的柔軟痙攣。
栝蔞桂枝湯方(按:三升以下,似去掉了「滓」字)
太陽病,沒有汗,反而小便減少。
按:沒有汗則體內津液較多,小便應該通暢,反而減少,是因為津液乾燥的緣故,這說明原文記載有誤。
痓病的症狀是胸部滿悶,口不能張開,臥床不能平躺。
按:《千金方》說,凡是反弓張,成人脊背能容下一隻手,小兒能容三根手指的,都不能治癒了。這是龐氏的論據。沈氏說,大承氣湯,有時見到裡實,原本有疏通解表的功效,並不是為了攻下而設。尤氏說,這是痙病中屬陽明瘀熱的一種,但沒有燥實的明顯證據,應該清除熱邪,而不要攻破實邪,所以不用調和胃氣,而用大承氣湯,莫非是病情嚴重,熱邪極盛,非此藥不可治嗎?
但是說可以用,還需要斟酌,用藥者要謹慎。朱氏說,要迅速服用大承氣湯,以瀉去裡面的熱邪實證,則枳實、厚朴、芒硝、黃連,的確是清除熱邪、生津止渴的良藥,這也與《金鑑》的記載相符。
又按汪機《醫學原理》說:痙病,方書都說是感受風濕引起的,多用祛風藥物。我仔細研究,恐怕還不夠全面,應該說是氣血內虛,外邪入侵造成的。因為人體的百骸九竅,都必須依靠氣血的滋養,才能活動。看《內經》說:「足得血而能步,掌得血而能握,目得血而能視」,可見筋脈沒有氣血滋養,就會僵直不能活動,痙病的症狀就是這樣。
但原因有多種不同,所以有氣虛不能引導津液血液,以滋養筋脈而致病的;有津液血液不足,不能滋養筋脈而致病的;有因痰火阻塞經絡,導致津液血液不能滋養筋脈的;有因先天元氣不足,六淫邪氣乘虛而入,導致血液不能滋養筋脈的。雖然原因有多種不同,但都在於津液血液虧損,不能滋養經脈這一點上是相同的。詳見先哲所言,汗出過多,以及病後產後,以及大傷精血的疾病,
都能導致痙攣,其意可見。學習者不能死守方書,專用祛風藥物來治療,應該根據不同病因來用藥。以上汪氏的說法,主要是說明痙攣不是由於濕邪引起的,這是重要的論點,其見解非常精闢,可惜條理略顯繁瑣,有點囉嗦。像張介賓,專從內因論述,好像沒有深入研讀經文,則又不如汪氏。
又按柯氏說:痓病的開始,本不是主要的疾病,一定夾雜在其他疾病之中,這種說法很好。因為患者本來就有一些疾病,營血不足,或者外感疾病治療失誤,耗損了津液,都使邪火乾燥,侵犯筋脈,於是就導致筋脈痙急。太陽病發汗太多,風病誤用汗下法,瘡瘍病人汗出過多,都是導致痙攣的原因。而產後發痙,觀此可知,它不是直接導致的,可以理解。其症狀一定有表證,而冠以太陽病,則是外邪入侵造成的,也可以理解。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躁。(《玉函》、《脈經》、《活人書》注:脈細的,不是這樣。以下徐、沈、朱諸家,將此命名為濕痹,其症狀如此等等,是不對的。)
按:濕病有夾雜風寒的,現在這個症狀則純屬濕邪,所以把它列為濕病之首。《傷寒論》所謂濕流注關節,就是這個意思。(成氏已經引用這句話來解釋了。)這一條,尤氏的注釋很精確,因為濕邪不藉助風寒,就更容易停滯,勢必深入臟腑,所以治療方法不用驅邪外出表,只讓小便通暢,則外濕也會隨之消除。煩躁二字,錢注是對的,有人認為是心煩,是錯誤的。「大便反而通暢」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