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堅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俞本。證下。有治字。是。)

論一首,脈證十二條(當作十六條。),方十一首

太陽病。發熱無汗。

太陽病。發熱汗出。

按反惡寒。錢注竟屬牽強。蓋反。是而字訛。千金翼可以徵焉。(千金翼。作而反惡寒。竊想反字。後人從本經所補入。)不惡寒。諸注亦不確。巢源無不字。林億等校傷寒論。及總病論。並既引證之。為是。要之此二證俱有惡寒。惟須以無汗與汗出。為表實表虛之分。不繫惡寒不惡寒也。栝蔞桂枝湯條曰。太陽病其證備。亦可以徵。

又按趙氏曰。所謂柔痙者。非不強也。但剛痙強而有力。柔痙強而無力為異爾。此金鑑所本。又聖惠方曰。陽痙即易瘥。陰痙即難瘥。又曰。柴胡散。治傷寒陰痙。閉目仰面。石膏散。治傷寒陽痙。通身熱仰目。此解惑論所本。先兄曰。曲禮剛日柔日。即陰陽之義。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

按脈沉而細。徐錢以為痙病正脈。(然則細是緊細之細。非微細之細。)而痙之必難治。程鑑等以為痙見此脈者。氣少之候。故難治。

夫風病。下之則痓。

按風病。猶言風家。不過與前條均言太陽病。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

按瘡家。謂金瘡家。(瘡。古作創。說詳於傷寒論述義中。)蓋身疼痛。本麻黃湯所主。如金瘡家。軀殼血乏。縱得傷寒。倘發其汗。則筋脈益燥。遂為痙病也。此與破傷風之邪入自瘡口者。其機稍異。

又按以上三條。言痙病所由。醫通每處一方。非是。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原注浛浛字。趙本不復。)

張錫駒曰。頸項強急。則不能轉舒而動搖。故獨頭面搖也。成氏曰。卒口噤。皆不常噤也。有時而緩。

按此條諸證。皆是繫於邪著筋脈。風熱上扇之所致。諸注強為解事。不必然。又軒村寧熙曰。若發其汗以下十七字。蓋濕病中之文。今錯在此也。此說似是。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

〔徐〕痓家之脈。總不離於沉緊。今之伏弦。亦沉緊類耳。

按如故二字難解。王肯堂曰。此痙字。恐當作死字。非是。

夫痓脈。按之緊如弦。

按轉筋篇。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

〔徐〕太陽病其證備者。身熱頭痛汗出也。〔程〕太陽病其證備。言頭痛項強。發熱惡風寒具見也。

按太陽證備。尤引趙氏。其說近迂。徐程為穩。脈反沉遲者。與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證。殆同其轍。

又按栝蔞桂枝湯。為柔痙初治之方。先教諭別有痙病論。曰。剛痙表證。與葛根湯。入胃者。承氣湯。柔痙表證。與栝蔞桂枝湯。倘裡氣亦虛者。桂枝加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真武湯。活人附術散。聖濟附子散之屬。理所宜然。亡血產後。陽盛陰虛。或有不中與附子者。乃參歸湯。人參建中湯。及景岳滋補數方。當採擇而用焉。

白話文: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本書論述一篇,脈證十二條(應為十六條),以及十一種處方。

太陽病,發熱無汗。

太陽病,發熱汗出。

按語:關於「反惡寒」的解釋,錢氏注釋牽強附會。 「反」字應為「而」字誤寫,「千金翼」可以佐證。(《千金翼》作「而反惡寒」,推測「反」字是後人根據《傷寒論》所補入的。)「不惡寒」諸家注釋也不準確,巢源注本無「不」字,林億等校勘《傷寒論》及《總病論》也都引用此說,可見其正確性。總之,這兩種證候都有惡寒,只是需以有無汗來區分表實、表虛,不必執著於「惡寒」或「不惡寒」。《栝蔞桂枝湯》條文記載:「太陽病,其證備」,也可以作為佐證。

另按:趙氏所言「柔痙」,並非指不強,只是與「剛痙」相比,剛痙強而有力,柔痙強而無力而已。這是《金鑑》的論點。《聖惠方》記載:「陽痙容易痊癒,陰痙則難以痊癒。」又說:「柴胡散治傷寒陰痙,症狀是閉目仰面;石膏散治傷寒陽痙,症狀是全身發熱仰目。」這是《解惑論》的論點。家兄說,《曲禮》中所說的「剛日」、「柔日」,就是陰陽的意義。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

按語:脈沉而細,徐、錢二氏認為是痙病的典型脈象。(然而,「細」是指緊細,而非微細。)痙病必定難治。程鑑等認為痙病出現這種脈象,是氣虛的徵兆,所以難治。

風病,下瀉則會引起痓(抽搐)。

按語:「風病」即指風邪引起的疾病,與前條所說的「太陽病」一樣,只是不同的表述。

患有瘡瘍的人,即使身痛,也不可發汗。

按語:「瘡家」指患有金瘡的人。(「瘡」古作「創」,詳見《傷寒論述義》)。身痛是麻黃湯的主治症狀,但如果是金瘡,身體氣血不足,即使患了傷寒,也不可發汗,否則筋脈更加乾燥,就會導致痙病。這與破傷風邪氣從瘡口侵入的機理略有不同。

另按:以上三條論述痙病的成因,醫書中常以單一處方治療,這是錯誤的。

患者身熱足寒,頸項強直。(原注「浛浛」字,趙氏本無此字。)

張錫駒說:頸項強直,不能轉動舒展,所以只有頭面能搖動。成氏說:突然口噤,並非持續口噤,有時會緩解。

按語:此條所述諸證,都是邪氣侵犯筋脈,風熱上擾所致。諸家注釋強行解釋,未必正確。軒村寧熙說:「若發其汗以下十七字,是濕病的內容,錯載於此。」此說似是而非。

腹部突然脹大,是將要腹瀉的徵兆。

徐氏說:痓病的脈象,總離不開沉緊。現在的伏弦脈,也是沉緊的一類。

按語:「如故」二字難以解釋,王肯堂說:「此『痙』字,恐怕應作『死』字」,這是錯誤的。

痓病的脈象,按之緊如弦。

按語:《轉筋篇》記載:轉筋病,患者肢體伸直,脈象上下行微弦。

太陽病,其證候俱全,身體強直。

徐氏說:太陽病,其證候俱全是指身熱頭痛汗出。程氏說:太陽病,其證候俱全是指頭痛項強,發熱惡風寒都出現。

按語:關於太陽病證候俱全,尤以趙氏之說較為迂腐,徐氏、程氏之說比較穩妥。脈象反而是沉遲,與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新加湯的證候,幾乎相同。

另按:栝蔞桂枝湯是治療柔痙初期使用的處方。另有痙病論述,記載:剛痙表證,用葛根湯;裡證,用承氣湯;柔痙表證,用栝蔞桂枝湯;如果裡氣也虛,則用桂枝加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真武湯、活人附術散、聖濟附子散等。失血產後,陽盛陰虛,有時不宜用附子,則用參歸湯、人參建中湯,以及景岳的滋補方劑,應當根據情況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