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

黃芩

HUANG QIN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黃芩的傳統功效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性寒,自古以來就被廣泛運用於清熱瀉火。其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並從不同角度加以闡釋。

《神農本草經》即指出黃芩「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說明其能治療由濕熱引起的各種發熱症狀,如黃疸、腸胃炎症、腹瀉等。其「逐水、下血閉」的功效,則展現了其利水消腫、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見其清熱的同時,兼具利水和活血功效。 《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黃芩能「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說明其清熱範圍涵蓋了上焦、中焦與下焦,並能治療因熱邪導致的痰熱、胃熱、小腹疼痛等。

《本草圖經》記載張仲景應用黃芩於治療傷寒心下痞滿,以及太陽病下利不止等症,皆因其「主諸熱,利小腸」的特性。 《醫學啓源》則更全面地總結了黃芩的九大功效,涵蓋了肺熱、濕熱、婦科疾病,甚至安胎等方面,顯示其清熱作用的廣泛性。 《本草正》則更細緻地區分了枯芩與條芩,前者清上焦之火,後者涼下焦之熱,說明其清熱作用的部位有所不同,臨牀應用需加以區別。

《丹溪心法》的朱震亨則提到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說明其清熱是通過降低體內火邪來達到消痰止咳的目的。 此外,多部典籍也提到黃芩在治療各種炎症和出血方面的功效,都與其清熱瀉火息息相關。總而言之,黃芩的清熱瀉火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得到充分的論證和應用,並因其應用範圍廣泛,而成為一味重要的清熱解毒藥物。

2. 燥濕

黃芩,味苦性寒,歷代醫家皆認為其具有顯著的燥濕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清熱除濕、利濕泄熱等方面。

從古代醫籍中可以看出,黃芩燥濕的應用十分廣泛。例如,《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名醫別錄》則提到“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這些都說明黃芩能治療由濕熱引起的諸多病症。黃疸、腸僻、洩利等,皆為濕熱蘊結於體內所致。黃芩苦寒之性,能清泄體內鬱積的濕熱之邪,使濕邪得以排出,達到燥濕的目的。

《醫學啓源》中提到黃芩“洽肺中濕熱,除上焦熱及脾濕”,說明其燥濕功效不僅限於下焦,也涵蓋上焦和中焦。上焦濕熱常表現為肺熱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中焦濕熱則可能導致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黃芩能清泄肺胃之熱,燥濕化痰,從而緩解這些症狀。

《本草正》更進一步區分了枯芩與條芩的燥濕作用,指出枯芩善清上焦之火,條芩則涼下焦之熱,說明黃芩的燥濕作用具有部位特異性。 《丹溪心法》中朱震亨也提到,使用黃芩去上焦濕熱時,宜用酒洗,並需注意肺虛者慎用。這也反映了古人對黃芩藥性及應用方法的深入認識,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黃芩燥濕功效的論述,從不同角度闡明瞭其清熱除濕、利濕泄熱的機制,並根據不同的病症和藥材性狀,提出了不同的應用方法,體現了中醫藥的精妙之處。 其燥濕功效的運用,也展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思想。

3.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性寒,自古以來即被視為重要的清熱解毒藥物。其功效在諸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詳細記載,其清熱解毒作用,並非單純降溫,而是針對不同部位、不同病因的熱證,發揮多方面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已記載黃芩「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說明其涵蓋了廣泛的熱證,從表證到裡證,從實熱到濕熱,都能有所涉及。《名醫別錄》則進一步指出其能「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說明黃芩的清熱範圍,包括了肺、胃、腸等臟腑的熱邪。

《本草圖經》中提到張仲景使用黃芩於治療傷寒心下痞滿及太陽病下利不止等症,說明其能清熱利濕,並能針對不同病症調整應用。《醫學啓源》更列舉了黃芩九大主治,包括瀉肺經熱、治上焦及皮膚熱、去諸熱、婦人產後諸證等,顯示其應用廣泛,且能針對不同體質和病理階段進行調整。

《本草正》則將黃芩區分為枯芩和實芩,指出枯芩偏於清上焦之火,而實芩則偏於清下焦之熱,反映了古人對藥物性味和功效的精細觀察。《丹溪心法》中朱震亨也指出黃芩降痰是藉由其降火作用實現的,並提示其用藥需注意肺虛者慎用。

綜觀諸多古籍記載,黃芩的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單一,而是體現了其多層次的清熱機制,能清肺熱、胃熱、腸熱,並能利濕、解毒,應用範圍廣泛,是中醫臨牀常用的重要藥物。 其功效的發揮,也與劑型、炮製方法以及與其他藥物的配伍密切相關。

4. 解毒

黃芩,其解毒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廣泛應用。其解毒機制主要體現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方面。

《神農本草經》已記載黃芩「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說明其能治療由熱毒引起的諸多疾病,如黃疸、腸胃炎症等,這與其苦寒的藥性密切相關。《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其可治「風熱濕熱頭痛」,以及各種失血癥狀。 《神農本草經疏》則深入闡述其解毒機理:「黃芩,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 此處將黃芩的解毒作用歸結為其苦寒的特性,能清熱燥濕,從而消除體內熱毒。

多部典籍也提及黃芩在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潔古本草》中記載張元素用黃芩治療「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後重,身熱久不可者」,說明其在治療感染性腹瀉中的作用。《本草匯言》更指出黃芩為「諸科半表半里之首劑」,說明其在治療外感熱毒方面的重要性。《藥品化義》則區分了枯芩和條芩,認為枯芩清洩上焦熱毒,條芩清洩下焦熱毒,體現了其解毒作用的臟腑針對性。

此外,《本草圖經》提到張仲景在治療傷寒時廣泛使用黃芩,說明其在治療感染性疾病中的悠久歷史及臨牀經驗。《醫學啓源》則列舉了黃芩九大主治,其中多與熱毒相關,如「瀉肺經熱」、「去諸熱」、「除上焦熱及脾濕」等,展現了其廣泛的解毒功效。這些典籍共同佐證了黃芩在古代中醫解毒領域的應用與地位,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得到了歷代醫家的認可和臨牀實踐的驗證。

5. 安胎

古籍記載中,黃芩具安胎功效的論述,並非單純倚賴某一典籍的單一記載,而是多部醫籍共同佐證的結果。其作用機理,主要源於其清熱涼血的特性。

《本草圖經》提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說明在古代安胎方劑中,黃芩已是常見藥物。 《醫學啓源》更直接將「安胎」列為黃芩的九大功效之一。 這與《丹溪心法》朱震亨的觀點相符,他認為「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並強調「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胎」,點明黃芩安胎的關鍵在於其清熱涼血的特性,能使血行順暢,避免胎動不安。 《藥品化義》則進一步區分枯芩與條芩,指出條芩「專瀉大腸下焦之火,主治…胎漏下血」,暗示黃芩不同的炮製方法,可能在安胎方面也產生不同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黃芩能安胎,並非憑空臆想。其苦寒之性,能清泄上焦或下焦的熱邪,對於因濕熱或血熱而導致的胎動不安、胎漏下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雖然單方應用黃芩安胎的記載相對較少,但其在許多複方安胎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充分體現了其在安胎方面的臨牀價值。 各家醫籍對黃芩的藥性、功效及使用方法的細微差異,也反映出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需根據不同病症、體質,謹慎選用。

6. 清熱利尿

黃芩,味苦性寒,自古以來就被廣泛應用於清熱利尿之劑。其清熱利尿的功效,從多部古代醫籍中皆可窺見一斑。

《神農本草經》已記載黃芩「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逐水,下血閉」,點明其清熱利尿的根本功效。 《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其能「利小腸」,直接說明其利尿的機制,並提及能治療因濕熱導致的小兒腹痛、女子血閉等症。 《本草綱目》則總結其可治「風熱濕熱頭疼」,說明其能清解上焦濕熱,而濕熱下注則可導致小便不利,此亦是利尿功效的間接體現。

《本草圖經》引述張仲景的臨牀經驗,指出黃芩用於治療傷寒心下痞滿及太陽病下利不止,皆因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 《醫學啓源》則將黃芩的應用歸納為九點,其中包含「瀉肺經熱」、「除上焦熱及脾濕」、「利胸中氣」等,這些皆與濕熱的病理相關,而利尿是排除濕熱的重要途徑。 《潔古本草》提到黃芩可用於治療下痢膿血,這也與其清熱解毒、利濕通便的功效相關,而通便也是利尿的輔助作用。

《本草正》則更精細地區分了枯芩與條芩,指出枯芩清上焦之火,條芩涼下焦之熱,說明黃芩清熱利尿的作用,並非僅限於單一層面,而是涵蓋了上焦與下焦。 《丹溪心法》則提醒,肺虛者需慎用黃芩,說明即使是清熱利尿,也要考慮患者的整體狀況。 綜觀諸多古籍記載,黃芩清熱利尿之效,並非單純的利水消腫,而是通過清熱解毒,以達到疏通水道,排除體內濕熱的目的。

7. 排膿

黃芩,其排膿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依靠單方作用,而是與其他藥物配合,發揮協同作用。

從提供的古代醫籍來看,《神農本草經》即記載黃芩「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惡瘡,疽蝕,火瘍」,已點明其治療熱毒、瘡瘍膿腫的功效。《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療「小腹絞痛」,這也與膿腫相關的腹痛症狀相符。

《本草圖經》提及張仲景使用黃芩治療傷寒心下痞滿,說明黃芩能清熱利濕,而濕熱積聚往往是膿腫形成的重要因素。《潔古本草》中,張元素則將黃芩與芍藥、甘草配伍治療「下痢膿血稠粘」等症狀,說明黃芩在此處的作用是清熱解毒,並輔助排膿。《藥品化義》更細緻地區分了枯芩和條芩,認為枯芩善清上焦之火,條芩善清下焦之火,這也暗示黃芩清熱解毒、促進排膿的作用可能因其炮製方法和藥材性狀而有所差異。

《本草正》則精闢地指出黃芩「枯者清上焦之火…治斑疹、鼠瘻,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除赤痢」。這說明黃芩的排膿功效與其清熱解毒的整體作用密切相關,並能根據炮製方法和病竈部位而有所側重。需注意的是,上述諸多典籍均提及黃芩的功效往往是在複方中體現,單用黃芩排膿的效果可能有限,其最佳應用仍需結合具體病情,由專業醫師判斷。

8. 降氣

黃芩,味苦性寒,歷代醫家皆認為其具有顯著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而其「降氣」功效,則多體現在疏理氣機,消除因熱邪或濕熱導致的氣機阻滯上,並非直接作用於肺氣本身。

《本草圖經》記載張仲景使用黃芩於瀉心湯等方劑,治療傷寒心下痞滿,說明黃芩能清熱利濕,消除阻礙氣機通暢的熱邪,從而達到降氣的效果。此處的「降氣」,並非指直接降肺氣,而是指消除因熱邪導致的氣機鬱滯,使氣機得以順暢運行。

《醫學啓源》中提及黃芩「利胸中氣」,以及《藥品化義》中指出枯芩「專瀉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氣」,都暗示黃芩能通過清熱瀉火,解除上焦氣機壅塞的狀態,使之舒展下行,從而達到「降氣」的效果。這與現代醫學中,將某些炎症導致的胸悶氣短視為氣機阻滯的觀點相符。

《丹溪心法》則指出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說明黃芩降氣的機制是通過清熱除濕,消除痰熱壅阻,從而使氣機得以宣通。 《本草正》也提到枯芩「消痰利氣」,進一步佐證了這一點。

總而言之,黃芩的「降氣」並非指直接降低肺氣的活動,而是通過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除因熱邪或濕熱導致的氣機阻滯,使氣機得以順利運行,從而達到調理氣機,緩解胸悶、痞滿等症狀的效果。其作用機制更傾向於「疏通」,而非直接「下降」。

9. 清熱涼血

黃芩,味苦、性寒,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清熱涼血。其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也從不同角度加以闡釋。

《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已將黃芩列為主治「諸熱、黃疸、腸癖、洩利、血閉、惡瘡、疽蝕、火瘍」等症的藥物,並指出其能利小腸、消積等作用。此處「諸熱」泛指各種熱症,而黃疸、腸癖、洩利等,則皆與濕熱有關,說明黃芩具有清熱利濕之效,從而達到涼血的作用。

《本草圖經》記載張仲景使用黃芩於治療傷寒心下痞滿、下痢不止等,說明其在清解裡熱方面的應用。書中提到「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點明瞭黃芩清熱的機理與其利小腸通腑的作用密切相關。 《醫學啓源》更進一步指出黃芩的九大用途,涵蓋肺熱、皮膚熱、婦產科疾病、痰熱等多個方面,再次印證其廣泛的清熱涼血功效。

《丹溪心法》朱震亨則認為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說明黃芩清熱涼血的作用與其降火通絡的功效息息相關,並強調了在使用時需考慮患者肺氣虛實。 《本草正》更進一步區分了枯芩與條芩,前者善清上焦之火,後者擅涼下焦之熱,這也說明黃芩的清熱涼血作用並非單一,而是可以針對不同部位的熱證。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黃芩清熱涼血功效的論述,體現了其多樣而全面的作用機制,並強調了其在不同病症及不同體質下的應用。 黃芩清熱涼血,並非單純降低體溫,而是通過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等多重途徑,達到調理臟腑、平衡陰陽的功效。

10. 止血

黃芩,味苦性寒,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止血。其止血功效,並非單純的凝血作用,而是透過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機制達到目的。

從古代醫籍來看,黃芩的止血作用與其清熱功效密切相關。《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諸熱…下血閉」,《名醫別錄》也提到其能治療「女子血閉,淋露下血」。這些記載說明,黃芩能治療因血熱妄行而導致的出血症狀。 《本草正》更進一步指出,黃芩分枯芩與實芩,枯芩擅長清泄上焦熱,止吐血、衄血等上部出血;實芩則清泄下焦熱,能止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這說明黃芩的止血作用,與其清熱的部位和強度有關。

《醫學啓源》提到酒炒黃芩「主上部積血」,說明炮製方法也會影響其療效。《丹溪心法》則指出,黃芩雖能涼血止血,但肺虛者需慎用,需配合其他藥物,如天門冬,以保護肺氣。此說明黃芩應用需考慮患者體質,避免單純倚賴其寒涼特性,造成其他副作用。

《本草綱目》中「治諸失血」更廣泛地概括了黃芩的止血功效,涵蓋了各種不同部位的出血。 而《潔古本草》中記載黃芩與芍藥、甘草同用,治療下痢膿血,則顯示黃芩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以增強療效,並降低寒涼之性對人體造成的負面影響。綜上所述,黃芩的止血作用,是其整體寒涼清熱功效在不同出血症狀上的體現,並非單一藥理作用。其臨牀應用需結合病症、體質、以及其他藥物的配伍,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11. 瀉下

黃芩,味苦性寒,歷代醫家多論其清熱燥濕之功,而其瀉下之效則較少單獨提及,多見於方劑之中,且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發揮協同作用。其瀉下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多部本草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黃芩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名醫別錄》則提到“利小腸”。這些記載表明,黃芩能清瀉腸胃中的濕熱,從而達到通便的作用,尤其在濕熱引起的腹瀉、便祕等症狀中有所體現。 《本草正》更進一步區分枯芩與實芩,指出實芩能“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說明黃芩的瀉下作用與其清熱作用密切相關,針對下焦濕熱所致的便祕、血便等。

其次,《本草圖經》中提到張仲景在治療傷寒心下痞滿時使用黃芩,並指出其“利小腸故也”。這說明黃芩的瀉下作用,在某些特定病症的治療中,可以作為輔助手段,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 《潔古本草》中也記載了黃芩與芍藥、甘草同用,治療下痢膿血稠粘的案例,說明在某些腸胃炎症的情況下,黃芩能配合其他藥物,發揮瀉下通便的作用,但並非單獨以瀉下為主。

《藥品化義》更細緻地區分了枯芩和條芩,認為枯芩主瀉上焦,條芩主瀉下焦之火,從而提示黃芩瀉下的部位可能有所不同,需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總而言之,黃芩的瀉下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清熱利濕作用的延伸,多見於方劑中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單味使用黃芩瀉下的情況較少見,其瀉下作用的強度也遠不如專門的瀉下藥物。

黃芩的古代典籍


黃芩的現代功效


1. 保肝利膽

黃芩之保肝利膽功效,現代藥理分析指出其乙醇提取物及主要活性成分黃芩素、黃芩苷,能有效促進膽汁分泌,達利膽作用。在保肝機制上,黃芩顯著抑制脂質過氧化(LPO)所致之血清谷丙轉胺酶(GPT)及谷草轉胺酶(GOT)升高,具抗氧化與保護肝細胞膜完整性之效。預先給予黃芩能保護實驗動物免受半乳糖胺誘發之猛暴性肝炎。黃芩素可顯著降低血清谷氨酸-丙酮酸轉氨酶(r-GTP)、丙氨酸轉氨酶(GPT)及三酸甘油脂(TG),並有助於降低谷氨酸草醋酸轉氨酶(GOT)及肝臟總膽固醇(TC)。黃芩苷亦能顯著降低血清中r-GTP。

2. 抗菌抗病毒

黃芩在現代藥理學分析中,其抗菌及抗病毒功效顯著。其廣譜抗菌能力體現於能抑制多種細菌生長,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及溶血性鏈球菌等,有效涵蓋多種常見感染源。此外,黃芩對病毒亦具抑制作用,研究顯示其可對流感病毒及鼻病毒等常見呼吸道病毒產生抑制效果。這些抗菌與抗病毒活性,藥理研究普遍歸因於黃芩所含的黃酮類成分,其中尤以黃芩素與漢黃芩素為主要活性物質。這些黃酮類化合物透過複雜的分子機制,直接作用於病原體,不僅能有效抑制多種細菌的繁殖,同時也對包括阿米巴原蟲在內的原生動物具有抑制作用,突顯其在對抗病原體感染方面的多靶點潛力。

3. 解熱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芩具有解熱作用,但不同實驗模型和給藥方式可能影響其效果。

  • 酵母菌致熱模型: 在酵母菌所致發熱大鼠模型中,黃芩水提液灌服後能顯著降低體溫,作用迅速且持久,藥後1小時體溫即明顯下降,持續時間超過3小時。 其解熱強度與 50mg/kg 阿司匹林相當,甚至更強。
  • 傷寒菌苗致熱模型: 在傷寒菌苗致熱家兔模型中,黃芩或黃芩湯以 10g/kg 劑量皮下注射,同樣表現出顯著的解熱效果。

4. 其他功效

黃芩所含的黃芩新素Ⅱ、漢黃芩素、黃芩素及黃芩甙等成分,在現代藥理研究中顯示出多方面的作用:

降血脂作用:

  • 降低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 黃芩新素Ⅱ可顯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總膽固醇和肝組織甘油三酯含量。漢黃芩素可降低肝組織甘油三酯並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
  • 抑制脂解作用: 漢黃芩素可抑制腎上腺素所致的大鼠睪丸組織脂解作用。黃芩素及黃芩甙抑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脂解作用。黃芩新素Ⅱ能同時抑制腎上腺素和ACTH的脂解作用,並能抑制葡萄糖向脂肪的轉化。
  • 降低血清r-GTP、GPT,並使血清 GOP、肝中 TG 及TC有所下降: 漢黃芩素能顯著降低血清r-GTP、GPT,並使血清 GOP、肝中 TG 及TC有所下降;黃芩素還能減低血清中r-GTP、游離脂肪酸及TG; 黃芩甙並能顯著降低血清中 r-GTP。
  • 抑制脂肪組織脂解: 漢黃芩素及黃芩素均顯著抑制腎上腺素的脂解作用,漢黃芩素、黃芩素及黃芩甙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脂解作用,黃芩甙抑制多巴胺的脂解作用。
  • 改善脂質過氧化: 黃芩素和黃芩甙可使脂質過氧化大鼠血清磷脂明顯上升,肝組織磷脂明顯下降,漢黃芩素也使肝組織磷脂顯著降低。

抗氧化作用:

  • 抑制過氧化脂質生成,清除自由基: 黃芩多種黃酮成分如黃芩甙、黃芩素、漢黃芩素、漢黃芩甙、黃芩新素Ⅱ等能有效抑制維生素C FeCl 或 NADPH ADP 誘導的肝組織生成過氧化脂質,表明對酶促和非酶促途徑生成的過氧化脂質均有抑制作用。
  • 抑制肝臟線粒體和微粒體脂質過氧化: 2,5,5,7-四羥基-6`,8-二甲氧基黃酮對大鼠肝臟線粒體和微粒體由ADP-維生素C 和ADP- NADPH 誘導的脂質過氧化的抑制率大於90%,漢黃芩素對微粒體由 ADP-NADPH 誘導的脂質過氧化的抑制率也達90%。
  • 抑制腹腔注射維生素C-FeCl-ADP所致大鼠肝中 LPO生成: 黃芩的醋酸乙酯、甲醇或水提物均可抑制之。
  • 抑制維生素C-FeCl, -ADP 或 NADPH 所致肝勻漿 LPO生成: 千層紙素A、漢黃芩素、黃芩新素Ⅱ及白楊素、黃芩甙均可抑制之,黃芩甙還可抑制 LPO所致大鼠血清 GPT及GOT 的增高。
  • 抑制離體組織脂質過氧化,提高GSH-Px活性: 黃芩水煮醇沈物對大鼠離體肝、心、腎、腦等組織的脂質過氧化有顯著抑製作用,且隨濃度增加,抑製作用增強,並明顯提高小鼠全血 GSH-Px的活性。
  • 阻斷自由基鏈反應,清除超氧自由基: 黃芩甙在體外還可阻斷鄰苯三酚自氧化的自由基鏈反應。黃芩甙及其銅、鋅配合物還能清除超氧自由基。

對實驗性白內障的防治作用:

  • 延緩、減少白內障形成,逆轉晶狀體混濁: 黃芩煎劑灌服可明顯延緩、減少半乳糖性白內障大鼠的白內障形成,並可使停止注射半乳糖後,晶狀體逆轉為透明。
  • 抑制醛糖還原酶(AR): 黃芩素和漢黃芩素對大鼠或牛晶狀體 AR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黃芩甙元及異金絲桃甙乙酸鹽的作用更強。
  • 降低紅細胞山梨醇含量: 對於鏈脲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黃芩甙可顯著下降紅細胞中山梨醇含量,表明通過抑制 AR 而實現。

抗胰蛋白酶活性:

  • 黃芩及其所含黃酮具有顯著的抗胰蛋白酶活性,黃芩素作用最強。

藥代動力學研究:

  • 黃芩煎劑腹腔注射在小鼠體內呈一級動力學消除,二房室模型。
  • 黃芩甙靜注在大鼠體內呈二室開放模型,消除快,生物半衰期短。
  • 口服黃芩素或黃芩甙後,血中可查得其多種代謝物(如葡萄糖醛酸、磺酸化產物)。
  • 人體口服黃芩吸收緩慢,肌注吸收快,AUC也高。

5. 抗癌

黃芩的抗癌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顯示出以下幾個重點:

  • 直接細胞毒性: 黃芩乙醚提取物對於鼠源性淋巴瘤細胞L1210具有細胞毒性,其半數抑制濃度(IC50)為10.4 pg/ml。從黃芩中分離出的黃芩新素Ⅱ,細胞毒性更強,對L1210細胞的IC50僅為1.5 pg/ml。雖然黃芩新素Ⅱ含量不高(僅佔2%),但研究顯示黃芩乙醚提取物中可能存在能增強黃芩新素Ⅱ抗癌活性的其他成分。
  • 特定成分活性: 白楊素(Baicalein) 表現出對於人體鼻咽癌KB細胞的細胞毒活性,其IC50為13 pg/ml。
  • 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黃芩對體外培養的人肺腺癌細胞AGZY-83株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這種抑制作用呈現一定的劑量-效應關係,即隨著黃芩劑量的增加,抑制效果也會增強。
  • 協同作用: 黃芩與白術配伍使用時,其對肺腺癌細胞AGZY-83株的抑制作用會增強,表明中藥之間可能存在協同作用。

6. 抗病原微生物

  • 抗菌作用: 早期的研究顯示,黃芩的多種製劑在體外實驗中能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變形桿菌、霍亂弧菌、結核桿菌以及鈎端螺旋體等。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黃芩的抗菌效果並不明顯。近期的研究也顯示黃芩及其所含黃酮的體外抑菌活性較低,在體內難以達到有效的抑菌濃度。
  • 抗真菌作用: 有報告顯示黃芩對多種真菌具有抑制效果,包括堇色毛癬菌、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犬小芽孢癬菌等十餘種皮膚真菌以及白色念珠菌。
  • 抗病毒作用: 黃芩對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例如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研究發現,黃芩甙和黃芩甙元能抑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1)逆轉錄酶,並在H細胞培養中抑制HIV-1的複製,同時能保護小鼠免受白血病感染。黃芩甙元對HIV-1和小鼠白血病病毒 (MLV) 逆轉錄酶的抑制作用比黃芩甙更強。另外,黃芩與柴胡配伍使用,可以顯著抑制流感病毒對雞胚的感染,並能明顯減輕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部重量增加,並減少小鼠的死亡。
  • 有效成分作用: 黃芩中的黃酮成分,如黃芩素和漢黃芩素,也被報導對多種細菌和阿米巴原蟲等具有抑制作用。

7. 抗炎鎮痛

黃芩具有抗炎作用,其有效成分黃芩苷和黃芩素能顯著降低炎症狀態下小鼠耳部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亢進,同時也能抑制低氣壓引起的小鼠實驗性肺出血。實驗顯示,腹腔注射黃芩(100mg/kg)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爪水腫具有與阿司匹林相似的抗炎效果。

針對酵母引起的大鼠足腫脹,灌服高劑量黃芩水提液(40g/kg)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黃芩的70%甲醇提取物,以及黃芩素、黃芩苷、漢黃芩素,皆能明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以及化合物48/80引起的大鼠足爪水腫。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提取物對角叉菜膠引起的足腫,以及肉芽組織增生並無明顯效果。

在針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的實驗中,黃芩對繼發性損害具有預防保護作用,可以抑制骨質的退化和破壞。然而,黃芩並不具備治療作用,且對原發性損害也無效。

進一步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和佐劑性關節炎大鼠的血清銅離子(Cu²⁺)濃度顯著升高。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可能與γ-球蛋白在高溫及高銅離子環境下,其巰基(-SH)轉變為二硫鍵(-SS)有關,進而產生類風濕因子。黃芩甲醇提取物對於熱環境中銅離子導致γ-球蛋白變性的抑制作用達到70%,與D-青霉胺(82.2%)的效果相近。

黃芩素是主要的有效成分,其抑制率可達74.7%。灌服黃芩素(300mg/kg)能降低佐劑性關節炎大鼠的血清銅離子水平。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黃酮類的羥基(-OH)與銅離子形成複合物有關,從而避免銅離子對γ-球蛋白的變性作用。

此外,黃芩苷-鋅配合物也顯示出對實驗性炎症的顯著抑制效果。

8. 鎮靜

中藥黃芩的鎮靜功效,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動物實驗顯示,黃芩的鎮靜作用並非僅限於口服,非經口給藥也能顯著減少實驗動物的自發活動,表明黃芩中的活性成分能直接或間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水平,降低其興奮性。

其次,黃芩可以調節動物的條件反射。它能抑制陽性條件反射,意味著能削弱動物對特定刺激的習得性反應;同時,它還能改善陰性條件反射,可能表示能提升動物對厭惡性刺激的應對能力。這些作用反映出黃芩對大腦皮質功能的調節,有助於平衡神經興奮與抑制的過程。

再者,黃芩煎劑能增強戊巴比妥鈉的麻醉效果,提示黃芩可能與戊巴比妥鈉產生協同作用,可能是通過影響 GABA 能神經傳遞,進一步加強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降低其興奮性。

在前蘇聯,黃芩酊被用作鎮靜劑,這也佐證了其在臨床上的鎮靜應用價值。

9. 防癌抗腫瘤

黃芩經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具有抗腫瘤作用。其乙酰提取物含對黃芩新素具抗癌增效成分。體外實驗證實黃芩能顯著抑制人肺腺癌細胞AGZY-83株,呈現量效關係,配伍白朮可增強效果。黃芩素、白藜蘆醇等成分或有助抗癌。唯這些研究多為體外或動物實驗,臨床研究尚不足,對人體抗癌作用仍待進一步驗證。

10. 抗凝血

黃芩的抗凝血功效源於其豐富的黃酮成分。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展現出強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包括黃芩素、漢黃芩素、千層紙素、黃芩新素II及白楊素,它們能有效抑制由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此外,白楊素、黃芩素及漢黃芩素亦能抑制由ADP或花生四烯酸(AA)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顯示其對不同活化路徑的廣泛抑制能力。在凝血途徑方面,黃芩素及黃芩苷能干擾凝血酶的作用,抑制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進一步展現其抗凝機制。現代藥理研究指出,黃芩的醋酸乙酯、甲醇或水提物對內毒素誘導的大鼠急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具有一定的對抗作用,這綜合反映了其在多個層面調節血液凝固過程的潛力。

11. 降血脂

黃芩的降血脂功效已由現代藥理學證實。其主要活性成分黃芩新素II能顯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總膽固醇與肝臟甘油三酯含量,並抑制腎上腺素和ACTH的脂解作用,亦能阻斷葡萄糖轉化為脂肪。另一成分漢黃芩素則可減少肝臟甘油三酯並提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此機制顯示黃芩透過多重途徑調控脂質代謝。

12. 抗過敏

中藥黃芩的抗過敏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多方面的作用機制,尤其針對I型變態反應。其有效成分主要為黃芩苷、黃芩素等黃酮類化合物。

  • 抑制過敏反應的直接作用: 黃芩能明顯抑制致敏豚鼠離體回腸及離體氣管對於抗原激發所導致的過敏性收縮,並且對Schulz-Dale反應,黃芩素的作用強於黃芩苷。口服黃芩苷能對蛋清致敏豚鼠吸入抗原引起的過敏性休克產生明顯的保護效果。此外,黃芩素和黃芩苷也均能顯著抑制豚鼠、小鼠的被動全身過敏反應,以及豚鼠的被動皮膚過敏反應,其中黃芩素的效果更為顯著。黃芩提取物,無論是水提物還是甲醇提取物,都能抑制大鼠的被動皮膚過敏反應,其中甲醇提取物的抑制效果更佳。
  • 抑制介質釋放: 黃芩素和黃芩苷能夠抑制組織胺和SRS-A(慢反應物質A)的釋放,這些物質是I型變態反應中的重要炎症介質。
  • 實驗性哮喘抑制: 黃芩苷對實驗性哮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黃芩素的抑制作用更為顯著,且與麻黃鹼同時使用時,能產生協同效果。
  • 作用機理: 研究表明,黃芩素具有一定的抗組織胺和抗乙酰膽鹼的作用。黃芩苷和黃芩素不影響抗原與抗體的結合,但是能顯著減少致敏豚鼠肺切片在與抗原反應時化學介質的釋放。這種抑制作用可能與抑制巰基酶的活性有關。
  • 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 黃芩所含的多種黃酮類化合物,能顯著抑制化合物48/80所致大鼠腹腔肥大細胞的脫顆粒,其中漢黃芩素、漢黃芩苷、黃芩素、2,5,6,7-四羥基黃酮、2,3,5,6,7-五羥基黃酮及2,5,5,7-四羥基-6`,8-二甲氧基黃酮等成分都表現出較高的抑制率。
  • 影響環核苷酸代謝: 黃芩對大鼠腦組織腺苷酸環化酶的抑制效果較弱,但對磷酸二酯酶則有較強的抑制活性,從而導致肺和支氣管的cAMP水平特異性升高。此外,黃芩還能抑制15-羥前列腺素脫氫酶,導致PGE和PGE升高,進而促進cAMP的生物合成。這些作用都有助於其抗I型變態反應的效用。
  • 對佐劑性關節炎的作用: 黃芩對於佐劑性關節炎的繼發性損害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顯著抑制佐劑所導致的骨質退化和破壞。

13. 抗發炎

黃芩之抗發炎功效源於其富含黃芩苷、黃芩素、芩苷等黃酮類化合物。這些活性成分能透過多重機制發揮作用,例如抑制環氧合酶-2 (COX-2) 及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的表達,從而減少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等促發炎介質的生成。此外,它們還能顯著下調炎症反應中關鍵的轉錄因子,如核因子-κB (NF-κB) 的活化,進而抑制細胞黏附分子、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 介白素-6)及趨化因子的釋放。實驗證實,黃芩能有效降低血管通透性,緩解組織水腫,並改善急慢性炎症模型中的病理損傷。

14. 抗氧化

黃芩具顯著抗氧化作用(http://www.sanqi.com.tw/Chinese_pages/Chinese_Herb_Introduction/Herb_Bioactive/herb_bioactive_03_05_01.htm),透過抑制過氧化脂質生成及清除各式自由基。其活性成分為黃芩苷、黃芩素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黃芩苷除可中斷自由基鏈反應,其銅、鋅配合物亦能清除超氧自由基,顯示複合多樣的抗氧化機制。

15. 降血糖

黃芩之降血糖作用,主要歸因於其所含之黃芩苷、黃芩素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現代藥理研究深入分析其多重作用機制:其一,黃芩成分能有效抑制腸道內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活性,從而延緩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分解為單糖並被吸收,進而減緩餐後血糖的快速升高,此機制類似於臨床上常用的降血糖藥物。其二,黃芩及其活性成分已被證實能促進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亦或透過保護β細胞免受氧化壓力及炎症損傷,來維持並增強胰島素的充足供給。此外,部分研究亦指出黃芩有助於改善周邊組織(如骨骼肌、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細胞對血液中葡萄糖的攝取與利用,從而降低血漿葡萄糖水平。綜合以上作用,黃芩透過減少葡萄糖吸收、增強胰島素分泌及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共同發揮其降血糖之效。

黃芩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黃芩的炮製


  • 揀去雜質,除去殘莖,用涼水浸潤或置開水中稍浸撈出,潤透後切片曬乾(注意避免曝曬過度發紅)。
  • 酒黃芩:取黃芥片噴淋黃酒,拌勻,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每黃芩100斤,用黃酒10-15斤)。
  • 炒黃芩:取黃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為度,取出,放涼。
  • 黃芩炭:取黃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邊緣帶黑色為度,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黃芩注意事項:

  1. 忌蔥實、惡丹砂、牡丹、藜蘆:與這些藥物合用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2. 脾肺虛熱者忌之:體質虛寒者不宜服用。
  3. 中寒作洩、中寒腹痛、肝腎虛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上述症狀不適用。
  4. 孕婦慎用:可能對胎兒造成影響。
  5. 哺乳期婦女慎用:可能透過乳汁影響嬰兒。
  6. 體虛便溏者不宜:可能加重症狀。
  7. 腹瀉、噁心、嘔吐者不宜:可能加重病情。
  8. 藥物過敏者不宜: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黃芩相關的方劑


黃芩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肺結核前列腺炎乳腺炎膀胱炎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腎及輸尿管結石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胃腸出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背部膿瘡乾眼症忽冷忽熱小便疼痛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皮膚顏色發黃大便出血胎動不安感冒咳嗽腹痛胸悶脹頭痛黃疸慢性肝炎膽囊炎高血脂牛皮癬腎炎休克傷寒肺炎脂肪肝嘔吐膽囊疾病舌苔黃膩

黃芩含有的化學成分


黃芩素(Baicalein), 黃芩新素(Neobaicalein), 黃芩黃酮Ⅱ(Skullcapflavone Ⅱ), 黃芩甙(baicalin), 漢黃芩素(Wogonin), 漢黃芩甙(Wogonoside), 木蝴蝶素A(Oroxylin A), 7-甲氧基黃芩素(7-Methoxybaicalein), 黃芩黃酮Ⅰ(Skullcapflavone Ⅰ), 二氫木蝴蝶素A(Dihydrooroxylin A), 白楊素(Chrysin), 漢黃芩素-5-β-D-葡萄糖甙(Wogonin-5-β-D-glucoside), 2-(3-羥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1-O-α-L-鼠李糖基(1→3)-β-D-(4-阿魏酰基)-葡萄糖(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1-O-α-L-rhamnosyl(1→3)-β-D-(4-feruloyl)glucoside), 白楊素-6-C-α-L-阿拉伯糖甙-8-C-β-D-葡萄糖甙(Chrysin-6-C-α-L-arabinoside-8-C-β-D-glucoside), 木蝴蝶素A-7-O-葡萄糖醛酸甙(Oroxylin A-7-O-glucuronide), 去甲漢黃芩素(Norwogonin), 二氫黃芩素(Dihydrobaicalein), 黃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Baicalein-7-O-β-D-glucopyranoside), 左旋聖草素(Eriodictyol), 半枝蓮種素(Rivularin), 粘毛黃芩素Ⅲ-2-O-β-D-吡喃葡萄糖甙(Viscidulin Ⅲ-2-O-β-D-glucopyranosid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滇黃芩新甙(Scuteamoenoside), 滇黃芩新素(Scuteamoenin), 粘毛黃芩素Ⅰ(Viscidulin Ⅰ), 粘毛黃芩素Ⅱ(Viscidulin Ⅱ), 粘毛黃芩素Ⅲ(Viscidulin Ⅲ), 韌黃芩素Ⅱ(Tenaxin Ⅱ), 甘肅黃芩素(Rehderianin), 甘肅芩甙元(Ganhuangen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