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醫學觀點看身體消瘦

儘管在營養過剩的現代,還是有一定比例的人骨瘦如柴,怎麼吃都不會胖,現代醫學認為這通常由多重因素造成。
最常見的是先天體質或基因差異,屬於所謂「體質性偏瘦」族群,他們代謝率天生較高,熱量容易以體熱或活動形式消耗;即使攝取足夠熱量,也難以轉為脂肪儲存。
其次是內分泌或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或胰島素調控異常,使身體能量消耗過快。腸胃吸收不良(例如慢性腸炎、腸道菌失衡、乳糜瀉)亦會導致營養攝入不足。
另有部分人因慢性發炎或疾病導致「惡病質」,即身體在疾病狀態下無法維持肌肉與脂肪。
若排除病理因素,也可能與生活型態有關: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結構不均、運動過量,導致淨熱量攝取不足。
如果以上原因都找不到,也可以從中醫的角度來理解,提供不同角度的改善方向。
從中醫的觀點看身體消瘦
怎麼吃都胖不了,這絕對是困擾中國人千年以上的症狀,古人稱為「消瘦」,這是指肌肉瘦削,體重過輕,甚則骨瘦如柴而言。
遠從《黃帝內經》就「風消」、「破」、「脫肉」等記載,在其他醫籍中又有「脫形」,「肉脫」,「大肉消脫」,「羸瘦」等名稱。
中醫認為,一個人是胖是瘦,跟體內氣血和津液是否充足,以及五臟六腑功能是否協調,有很大的關係。
要維持正常的體態,身體需要各個器官分工合作。胃的功能是負責接收和容納食物;脾的功能是把吃進來的食物轉化成氣血;肝幫助氣的流通順暢;心負責推動血液循環,讓營養傳送到全身;肺則是把精微的物質散布到全身;腎儲藏身體的基本精氣,是人體能量的根本來源。
只要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身體變得消瘦,如果從核心臟腑的角度來分析,消瘦的病機核心在於 「氣血生化不足」 與 「陰精虧耗過甚」 ,其中與脾、胃、肝、腎四個臟腑關係最為密切,分析幾種類型如下:
1. 脾胃虛弱
千古以來,導致消瘦最常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脾胃虛弱。所謂胃主受納、腐熟水穀,是「水穀之海」;脾主運化,將水穀化為精微物質,輸布至全身,濡養肌肉四肢。故中醫有 「脾主肌肉」 之說。
脾氣虛的人,運化功能減退,無法有效將食物轉化為氣血精微。臨床表現為:消瘦、食欲不振、飯後腹脹、大便稀溏、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白。
胃陰不足的人,胃中陰液虧虛,虛火內擾,導致受納腐熟功能異常。雖然感覺飢餓,但由於陰液不足,無法濡養肌肉。
常見症狀是形體消瘦、飢不欲食(感覺餓但不想吃)、口乾咽燥、胃脘嘈雜或隱痛、乾嘔、大便乾結、舌紅少苔。
從臟腑的角度來看是這樣,經絡的角度應該就是脾經、胃經能量不足,至少應該是虛證。
脾胃虛弱的理論,被中醫運用了上千年,可不可以透過現代經絡數據來驗證呢?絕對是可以的。
這就只要找一個非常瘦的人,長年觀察他的經絡型態,就可以知道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雲端中醫有一位會員是經典案例,他長期骨瘦如柴,外觀看起來真的就像是一個骨架一樣。他由於太瘦,所以沒有當兵資格,長達5年的時間裡,他幫自己進行經絡檢測,幾乎95%以上都是脾經虛證(見下圖)。

他在平時確實幾乎都不會感到餓,吃飯的時候,速度非常慢,所以一起吃飯時,常常大家都吃完了,他才吃一點點,最後去乾脆就不吃了。
長期這樣下來,他自然骨瘦如柴,似乎怎麼治療都沒有效果。雖然看了中醫,吃了很多中藥也沒辦法改變,原因其實很單純,因為他這種習慣已經非常多年了,平常都不運動的他,很難產生根本性的改變。
2. 肝氣鬱結,犯及脾胃
傳統中醫認為,肝氣鬱結會犯及脾胃,造成氣機不暢,影響運化,所以脾胃的根源在於肝臟。
由於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長期情緒壓抑、憂思惱怒,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會橫逆侵犯脾胃(即「肝木乘土」),導致脾胃升降失常,運化失職。
患者雖進食,但因消化吸收障礙,依然消瘦。常見症狀是:形體消瘦、脅肋脹痛、煩躁易怒、善太息(喜歡嘆氣)、食欲不振、噯氣、脘腹脹悶、女性可見月經不調。此類消瘦常與情緒波動密切相關。
這個理論,有沒有辦法從現代人的中經絡數據來印證呢?完全是可以的。
2025年,雲端中醫從數十個極端消瘦的經絡數據中發現, 50%都是鐵三角經絡型態。這種經絡型態在雲端中醫定義,就是典型的肝氣鬱結,脾胃虛弱的經絡型態。

所以,這完全印證了古人的看法,肝脾本來就是相互影響的,一個人如果肝臟不好,脾臟也不可能好,長期下來就是脾胃虛弱。
以上面那一個骨瘦如柴的案例為例,也可以看看到他的肝經是實證,可見這已經是一個脾胃虛弱的物理現象,完全可以複製驗證。
鐵三角經絡型態本質上很容易化熱,所以有一定比例的人,他們很瘦弱,但是他們每天卻吃很多,因為這就是體內胃火所造成的,所以他們怎麼吃都吃不胖。
所以中醫認為火氣大的人或陰虛生內熱,都會大量消耗人體的陰液和正氣。這就像用火在鍋底下燒,將鍋裡的水(陰液)蒸乾一樣。
除了以上這兩種經絡型態,中醫還認為「腎精虧虛」、「心脾兩虛」、「肺陰虧虛」...等等會造成身體消瘦。
從經絡數據來看,這都是基於上面兩種經絡型態的基礎,因為絕大多數的鐵三角經絡型態,都是伴隨腎經虛證,而且心經、心包經也是虛證,自然出現腎虛、心脾兩虛。
而「手三陰經」的能量是連動的,所以心經、心包經虛證時,肺經也是虛證。或是三焦經、大腸經實證實,連動肺經實證,所以長期下來出現「肺陰虧虛」。
所以,一個身體很虛弱的人,只要可以提升脾經的能量,改善脾胃的不均衡現象,就可以改善消瘦的窘境。
然而,絕大多數脾經虛證的人,都受制於肝經實證,而肝經受制於情緒,所以絕大多數身材過瘦的人,都有情緒相關的困擾,這個無法單純透過吃藥解決,多數要配合心理諮商,從內心深處釋放那個深深的壓力情緒。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晚上不要熬夜且堅持運動,大量運動可以釋放體內的多巴胺,長期下來也對改善消瘦很有幫助。
2025年10月就有一位會員分享,他說10幾年前他真的是骨瘦如柴,身高170卻只有50公斤,他在連續半年每天跑5000公尺之後,一切都改變了,現在他已經是正常的身材,保持在65公斤附近。
中醫還發現,腸道寄生蟲(如蛔蟲、絛蟲)在體內攫取人體的水穀精微,導致氣血耗傷。這個概念與現代醫學重疊,可以服用藥物來解決。
中醫看待消瘦,絕不僅僅是「吃得不夠」,而是從整個身體的氣血陰陽、臟腑功能平衡來考量。
中醫認為只要健脾益氣、滋養胃陰、疏肝解鬱、填補腎精、清瀉火熱,就可以從根本上恢復人體的氣血生化功能,才能使體態逐漸恢復豐盈。
相關的6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從大量數據中發現,體型過瘦的人通常都是脾經虛證,而最常見的就是鐵三角化熱經絡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