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古籍記載「脊痛」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指背部正中肌肉、筋脈、骨節疼痛。出《素問.風論》。多因督脈及足少陰腎經病變所致。《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脊痛,督脈病也。背痛,肺經病也。」「二經虛,感受六淫之邪則害痛。」「脊以髓滿為正,房欲過度,脊髓空則痛。」治宜滋陰補腎,用六味丸。膀胱經脈挾背,分左右上項,賊風乘虛入,倔強不能屈伸。治宜祛風止痛,用羌活、前胡、防風、茯苓。先脊痛,後及於背肩,是腎氣上逆,宜和氣飲。亦有因跌僕損傷、瘀血滯留,脊痛不可忍者,治宜活血通絡,用地龍湯。陽虛脊背常感寒痛者,治宜溫陽補腎,用八味丸加鹿角、狗脊等。參見背脊骨痛、脊強條。本症見於脊柱損害,如脊髓炎、骨結核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等。中醫古代典籍中記載相關穴道如下:

大杼

大杼

1.《針灸大成》:「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鬱鬱,熱甚不已,頭風振寒,項強不可俯仰,痎瘧,頭旋,勞氣咳嗽,身熱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筋攣癲疾,身蜷急大。」


脾俞

脾俞

1.《針灸大成》:「主腹脹,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積聚,脅下滿,泄利,痰瘧寒熱,水腫氣脹引脊痛,黃疸,善欠,不嗜食。」


胃俞

胃俞

1.《針灸大成》:「主霍亂,胃寒,腹脹而鳴,翻胃嘔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脅支滿,脊痛筋攣,小兒羸瘦,不生肌膚。」


白環俞

白環俞

1.《針灸大成》:「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腰髖疼,腳膝不遂,溫瘧,腰脊冷痛,不得久臥,勞損虛風,腰背不便,筋攣臂縮,虛熱閉塞。」


胃倉

胃倉

1.《針灸大成》:「主腹滿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痛不得俯仰。」


束骨

束骨

1.《針灸大成》:「主腰脊痛如折,髀不可曲,膕如結,腨如裂,耳聾,惡風寒,頭囟項痛,目眩身熱,目黃淚出,肌肉動,項強不可回顧,目內眥赤爛,腸澼,泄,痔,瘧,癲狂,發背,癰疽,背生疔瘡。」


中注

中注

1.《針灸大成》:「主小腹有熱,大便堅燥不利,泄氣,上下引腰脊痛,目內眥赤痛,女子月事不調。」


至陽

至陽

1.《針灸大成》:「主腰脊痛,胃中寒氣,不能食,胸脅支滿,身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腹中鳴,寒熱解㑊,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卒疰忤,攻心胸。」


身柱

身柱

1.《針灸大成》:「主腰脊痛,癲病狂走,瘛瘲,怒欲殺人。身熱,妄言見鬼,小兒驚癇。」


大腸俞

大腸俞

1.《針灸大成》:「主腰脊痛,大小便難,或泄痢。」


委中

委中

1.《針灸甲乙經》:「熱病俠脊痛,委中主之。」


肺俞

肺俞

1.《針灸甲乙經》:「肺氣熱,呼吸不得臥,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胸滿脅膺急,息難,振慄,脈鼓,氣隔,胸中有熱,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


合陽

合陽

1.《針灸甲乙經》:「跟厥膝急,腰脊痛引腹,篡陰股熱,陰暴痛,寒熱膝酸重,合陽主之。」


胞肓

胞肓

1.《針灸甲乙經》:「腰脊痛,惡風,少腹滿堅,癃閉下重,不得小便,胞肓主之。」


大鐘

大鐘

1.《針灸甲乙經》:「腰脊相引如解,實則閉癃,悽悽,腰脊痛宛轉,目循循嗜臥,口中熱,虛則腰痛,寒厥煩心悶,大鐘主之。」


承扶

承扶

1.《針灸甲乙經》:「腰脊痛尻脊股臀陰寒大痛,虛則血動,實則並熱痛,痔痛尻脽中腫,大便直出,承扶主之。」


氣穴

氣穴

1.《針灸甲乙經》:「月水不通,奔豚泄氣,上下引腰脊痛,氣穴主之。」


水道

水道

1.《針灸甲乙經》:「小腹脹滿,痛引陰中,月水至則腰脊痛,胞中瘕,子門有寒,引髕髀,水道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