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解剖位置
腰俞穴位於下背部區域
1.在腰部偏下的位置 2.靠近尾骨上方的韌帶中 3.位於背部肌肉層之間
這個穴位附近有幾種重要的血管和神經:
1.來自骶骨中部的小動脈和靜脈分支 2.脊椎骨之間的靜脈網絡 3.尾骨神經的一些分支
這些血管和神經負責該區域的血液循環和感覺傳導。腰俞穴位於下背部的重要位置,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對腰部健康有重要作用。這個區域通常也是很多人感到不適或疼痛的地方,因此在針灸和推拿等治療中經常被用到。
針刺方法
穴道介紹
腰俞穴功效調經清熱,散寒除溼。主治腰脊疼痛,脫肛,便祕,便血,溺赤,月經不調,足清冷麻木,溫瘧汗不出,下肢痿痹,腰骶神經痛,過敏性結腸炎,痔瘡,淋病。
穴道配伍
1. 治腰脊冷痛: 腰俞穴配膀胱俞穴(灸)、長強穴、氣沖穴、上髎穴、下髎穴、居髎穴。此配伍組合以溫經散寒為主。膀胱俞穴與腰俞穴同屬膀胱經,協同作用於腰脊;長強穴為督脈穴位,可引導氣血下行;氣沖、上髎、下髎、居髎穴則共同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溫經散寒、止痛的目的。
2. 治脊強反折,抽搐: 腰俞穴配太沖穴。太沖穴為肝經原穴,具有疏肝解鬱、平肝熄風的作用。此配伍通過疏通肝經,平抑肝陽,以緩解因肝陽上亢引起的脊強反折、抽搐等症狀。腰俞穴則輔助溫腎補益,協調陰陽。
3. 治腹瀉不止: 腰俞穴配長強穴。長強穴位於尾骨尖端,具有固澀止瀉的功效。此配伍通過溫補腎陽,固澀腸氣,達到止瀉的目的。
4. 治盆腔炎: 腰俞穴配次髎穴、中極穴、關元穴。此配伍通過溫補腎氣,疏通經絡,改善盆腔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盆腔炎的目的。次髎穴為膀胱經穴,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中極、關元穴為任脈穴位,具有溫補腎元,益氣固本的作用。
5. 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腰俞穴配長強、膀胱俞、氣沖、上髎、下髎、居髎穴。此組合為上文第一點的簡潔版,功效一致。
6. 治冷風冷痹,髖部寒痛: 腰俞穴配環跳穴。環跳穴為膽經穴位,具有舒筋活絡、散寒止痛的功效。此配伍通過溫經通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寒邪,緩解疼痛。
7. 治經閉,經少,小腹脹墜: 腰俞穴配照海穴。照海穴為腎經穴位,具有滋陰降火、益腎調經的作用。此配伍通過溫補腎陽,滋陰養血,調節氣血運行,改善經閉、經少、小腹脹墜等症狀。
8. 治足痹不仁,足痿軟不用: 腰俞穴配懸鐘穴。懸鐘穴為膽經穴位,具有強筋壯骨、祛風除濕的功效。此配伍通過溫補腎陽,強筋壯骨,改善下肢血液循環,治療足痹不仁、足痿軟不用等症狀。
Youtube影片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痢疾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月經不調
神經系統疾病
- 癲癇
循環系統疾病
- 痔瘡
消化系統疾病
- 大便秘結
- 腸炎
- 脫肛
- 大腸激擾綜合症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坐骨神經痛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腰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不調
- 白帶
- 排尿困難
- 尿道炎
- 前列腺增生
- 月經稀少
艾灸刮痧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腰俞穴方法:
艾灸:
- 準備:
- 艾條:選擇品質好的艾條,最好是陳艾。
- 艾灸盒:方便固定艾條,避免燙傷。
- 灸具:可選用艾灸盒、艾灸筒等,根據個人喜好選擇。
- 其他:毛巾、酒精燈、火柴等。
- 施灸:
- 清潔皮膚:施灸前,用溫水清潔腰俞穴周圍皮膚。
- 固定艾條:將艾條固定在艾灸盒或艾灸筒中。
- 點燃艾條:用酒精燈點燃艾條,等待艾條燃燒穩定。
- 施灸時間:每次施灸10-15分鐘,以感覺溫熱舒適為宜。
- 距離控制:艾條距離皮膚約2-3釐米,避免過近造成燙傷。
- 觀察狀態:施灸過程中,觀察皮膚是否有發紅、起泡等異常現象,如有異常應立即停止施灸。
- 結束:
- 熄滅艾條:施灸結束後,用毛巾輕輕蓋住艾條,使其熄滅。
- 清理殘留物:清理艾條殘留物,並用溫水清洗施灸部位。
遠紅外線加熱(神燈):
- 準備:
- 遠紅外線神燈:選擇功率適中的神燈,避免過熱。
- 毛巾:防止神燈直接接觸皮膚。
- 施灸:
- 保持距離:神燈距離腰俞穴約30-40釐米,避免過近造成灼傷。
- 控制時間:每次加熱10-15分鐘,以感覺溫熱舒適為宜。
- 觀察狀態:加熱過程中,觀察皮膚是否有發紅、起泡等異常現象,如有異常應立即停止加熱。
- 結束:
- 關閉神燈:加熱結束後,關閉神燈,並將神燈放置安全位置。
- 清理殘留物:清理神燈周圍的灰塵等。
注意事項:
- 體質虛弱者慎用: 虛寒體質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
- 孕婦禁用: 孕婦禁用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以免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 避免過度加熱: 注意時間和距離控制,避免過度加熱造成燙傷或其他不良反應。
- 觀察身體反應: 施灸或加熱過程中,密切觀察身體反應,如有不適應症狀應立即停止。
- 諮詢專業醫師: 任何情況下,如有疑慮,應諮詢專業醫師或針灸師的意見。
按摩推拿
腰俞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 定位:雙手拇指指腹置於腰俞穴上。
- 按壓:逐漸用力下壓按揉穴位,持續至產生酸、麻、脹、重的感覺。
- 摩擦:來回摩擦穴位,持續至熱感向內部深透,皮膚潮紅。
- 時間:每次按摩5~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