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八 (4)
卷四百十八 (4)
1. 傷寒
如脈細沉。而腹痛。過在足太陰脾。手少陰心。刺,穴太白,神門,三陰交
以上數穴。刺三陰腹痛之法也。
灸少陰原救脈法。
治傷寒陰病脈欲絕。當灸太谿穴。太谿者。足少陰腎之原。少陰病屬水。陰氣太盛。陽氣不得營。故瀉陰補陽。陰毒傷寒。體沉四肢俱重。腹痛脈微遲。當灸氣海。或關元。脈屬少陰。故同法瀉陰補陽也。
辨傷寒藥附針灸法。
傷寒經與表合。針與藥自汗出。遂漏不止。刺風府風池。卻與桂枝湯。傷寒經與里合。灸太谿七壯。與通脈四逆湯。此太陽少陰表裡之法。故表可針太陽也。里可灸少陰也。
傷寒刺期門。
太陽病頭痛眩冒。心下痞者。刺肺俞肝俞。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不止。當刺期門穴。頭痛冒眩。太陽經病。可發汗。心下痞滿。邪傳裡也。不可發汗。刺肺俞奪其邪氣。二穴皆在太陽經也。是高下之刺也。妄發其汗。內亡津液。傳屬陽明。故譫語不止。未太實者。當瀉肝經。刺期門。恐傳入於脾胃也。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從刺期門。腹滿譫語。太陰陽明經也。脈浮而緊。肝脈也。故夫乘妻名曰從。當刺期門。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發熱。嗇嗇惡寒者。肺病也。大渴者。上焦有熱也。自汗者。表虛也。小便利者。里和也。妻來乘夫。名曰橫。當刺期門。
灸傷寒咳逆法。
十便良方云。有患霍亂吐痢者。垂困。忽發咳逆。半日之間。遂至困。始有人云。有灸咳逆法。凡傷寒及患疾得咳逆。皆為惡候。投藥皆不效者。灸之必愈。予遂令灸之。火至。咳逆已定。其法。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直骨間陷中。婦人即屈乳頭度之。乳頭齊處是穴。艾炷如小豆許。灸三壯。男灸左。女灸右。只一處。火到當即瘥。若不瘥。則多不救矣。
治脈微細不見。一時無脈者。
以圓利針。刺足少陰經復溜二穴。在內踝上二寸陷中。針至骨順針往下刺之。候回陽脈生大。乃出針。
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穴中脘
治熱病身痹。灑淅振寒。季脅支滿痛。穴刺陷谷。足先寒上至膝。乃出針。
治傷寒氣熱身熱喘。穴三間
治傷寒過經不解。刺足厥陰經期門二穴。使經不傳。凡治傷寒。辨其足三陰三陽經。審而刺之。仲景傷寒傳足經不傳手經。此之謂也。
白話文:
傷寒
脈象細弱而沉,且腹痛,病位在足太陰脾經和手少陰心經,可用針刺太白穴、神門穴、三陰交穴。以上幾穴是治療因三陰經受邪而引起的腹痛的方法。灸少陰經原穴可以救治脈象。
治療傷寒陰證,脈象將絕,應灸太谿穴。太谿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原穴,少陰病屬水,陰氣過盛,陽氣無法運作,所以要瀉陰補陽。陰邪導致的傷寒,身體沉重,四肢皆重,腹痛,脈象微弱遲緩,應灸氣海穴或關元穴。脈象屬少陰經,所以也用瀉陰補陽的方法。
傷寒治療中針灸與藥物的配合方法:
傷寒表證,針刺與藥物治療使病人自汗而痊癒,汗出不止時,針刺風府穴、風池穴,並服用桂枝湯。傷寒裡證,灸太谿穴七壯,並服用通脈四逆湯。這是治療太陽經與少陰經表裡證的方法,表證可用針刺太陽經,裡證可用灸少陰經。
針刺期門穴治療傷寒:
太陽病頭痛頭暈目眩,心下痞滿,針刺肺俞穴、肝俞穴,不可發汗,發汗則會神志不清說胡話不止。應針刺期門穴。頭痛頭暈目眩是太陽經的病症,可以發汗;心下痞滿是邪氣入裡,不可發汗。針刺肺俞穴可以祛除邪氣,這兩個穴位都在太陽經上,這是高下配穴的方法。如果妄自發汗,則會損傷津液,導致病邪傳至陽明經,所以會神志不清說胡話不止。如果病情不嚴重,應瀉肝經,針刺期門穴,以防病邪傳入脾胃。
傷寒腹脹神志不清,寸口脈浮緊,這是肝氣犯脾,稱為「從刺期門」。腹脹神志不清屬於太陰、陽明經的病證,脈浮緊是肝脈的表現,所以稱為「從」(肝乘脾)。應針刺期門穴。
傷寒發熱,惡寒怕冷,口渴想喝水,腹部必定脹滿,自汗,小便量少,這是肝氣犯肺,稱為「橫刺期門」。發熱惡寒怕冷是肺病;口渴是上焦有熱;自汗是表虛;小便量少是裡證和緩。妻子(肝)來犯丈夫(肺),稱為「橫」,應針刺期門穴。
灸法治療傷寒咳嗽逆氣:
《十便良方》記載:患霍亂嘔吐腹瀉,病情危重,突然發生咳嗽逆氣,半天時間病情加重,有人說有灸法治療咳嗽逆氣。凡是傷寒或其他疾病引起咳嗽逆氣,都是凶險的徵兆,服用藥物無效的,灸治則可痊癒。我曾讓病人灸治,灸火到達穴位後,咳嗽逆氣即止。方法是:乳頭下一指寬,與乳頭垂直的骨間凹陷處,婦女以乳頭為準,乳頭齊平處就是穴位。艾炷如小豆大小,灸三壯,男子灸左側,女子灸右側,只灸一處,灸火到達穴位就立刻見效。如果沒有效果,則多半無法挽救。
治療脈象微弱細小,甚至一時摸不到脈:
用圓利針刺足少陰經的復溜穴,位於內踝上二寸的凹陷處,針刺到骨頭,然後沿著針的方向往下刺,等到回陽脈象強盛起來,再拔針。
治療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針刺中脘穴。
治療熱病,身體麻木,寒戰,脅肋部脹滿疼痛,針刺陷谷穴。足部先感到寒冷,然後寒感向上蔓延至膝蓋,再拔針。
治療傷寒氣熱身熱氣喘,針刺三間穴。
治療傷寒病邪滯留經絡不解,針刺足厥陰經的期門穴,使經氣不再傳變。治療傷寒,應辨別足三陰三陽經,仔細審察後再針刺。仲景傷寒論記載足經傳變,手經不傳變,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