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醫驗》~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諸血

(案1)一兒,咳咯瑪王形狀之痰,小腹作痛,脾肺脈虛而疾,尺濡軟。水虛金衰之候。戒之在色,庶乎可圖。

麥冬,百合,雲茯苓川貝母紫菀,淮藥,米仁,新會皮,阿膠,白及,童便

(案2)一童,十七歲。因遭兄姐連喪,悲傷抑鬱,忽患吐血,六脈微數。詢其血之來,不咳、不咯、不唾,非關於肺、腎二臟可知。如誤作房勞傷損,陰虛火動,進諸寒涼降火、填補滋膩之品,將絡中所離之血,復結而為瘀矣。宜和血順氣。

丹皮,赤芍藥,知母當歸桃仁泥,生地,元紅花橘紅,貝母,粉甘草,加童便

服五六日後,又吐鮮紅血二碗許,投以後方:

赤芍,柴胡,元參,側柏葉赤茯苓黃芩荊芥川芎,川貝母,枇杷葉

加荷蒂。

(案3)一童於幼年讀書時曾患吐血,服滋陰降火而愈。後因勞頓,復吐血碗許,痰鳴氣促,兩脅作痛。此肝脾鬱滯,努力擾動絡脈故也。

貝母,元參,花粉,新會皮,江枳殼,生地,當歸,藕節,元紅花

服二劑,右脅痛減,痰中帶紫血水,左脅仍痛,是肝氣尚未疏暢,猶有痰涎停滯故也,前方去枳殼,加青皮、丹皮、白芍。又三劑,左脅痛亦除,痰涎紫血仍有,用瓜蔞霜、貝母、蘇梗、麥冬、甘草、桔梗陳皮、當歸、生地、阿膠。

附:吐血論治。

東垣曰:吐血出於胃,成碗成盆是也。胃者守營之血,守而不走,存於胃中。因胃虛不能攝血,故令嘔吐從喉而出於口也。初起宜當歸、生地、桃仁、紅花、丹皮、赤芍、甘草、橘紅、枳殼、知母、童便之類;夏月加黃芩;或有鬱而致者加貝母;挾痰加元參、花粉。如吐不止,不宜多用涼血之藥,當以此方主之。

麥冬,百合,真阿膠,川貝母,紫菀,米仁,甘草,淮山藥,雲茯苓,白及,陳皮,桔梗

金匱湯云:吐血不止,柏葉湯主之。

柏葉,乾薑(各二兩),艾(三把),水(五升)

取馬通一升,合煮一升溫服。

凡吐血不止,則氣血皆虛,虛則生寒。柏葉生而西向,稟兌金之氣,可制肝木。木主升,金主降,取其升降相配,夫婦之道和,則血得以歸藏於肝矣,故用以為君。乾薑性熱,炒黑則止而不走,用補虛寒之血。艾葉溫而能入內,不炎於上,可使陰陽之氣反歸於里,以補其寒,用二味為佐。

馬通者,為血生於心,心屬午,於是用午獸之通,主降火、消停血,引領而行為使。此仲景吐血之準繩,可以觸類而長之。凡吐血後見痰者,是陰虛,滋陰降火主之。

生地,熟地天門冬麥門冬黃柏,知母,陳皮,焦白朮

薑、棗煎,入竹瀝、薑汁、童便少許。如吐血後身熱,加地骨皮、柴胡;不應,加炮姜三分。如盜汗不止,氣血虛也,加黃耆、棗仁;氣急加桑皮、紫菀。凡吐痰後見血者,是積熱也。清肺湯主之。

陳皮,白茯苓,當歸身,生地,白芍,紫菀,天門冬,桑白皮,黃芩,黑梔,甘草,阿膠,烏梅

如喘急去天門冬,加蘇子

又:血出於口、鼻者,犀角、黃芩、黃連以清之,或加茅花、藕節、棕炭、熟蒲黃以止之,或加薑汁、韭汁、童便、山茶花、丹皮以消之。

血出於大便者,槐花、側柏葉、條芩以清之,地榆、荊芥、白芷、茅根以止之。

血出於小便者,瞿麥、麥冬、山梔以清之;滑石木通、大小薊之類行之。

或清、或行、或止,當視其新久。治療之法,總以四物湯為主。

丹溪吐血方:青黛,瓜蔞霜,訶子肉,海粉,黑梔

蜜丸噙化。梔、黛所以降火;瓜粉所以行痰;訶肉所以斂肺。

有氣、有火則咳;有痰、有血則嗽;咳血者出於肺,咳則痰中帶血是也。清痰湯主之。

當歸,白芍藥,桃紅,貝母,焦白朮,丹皮,黑山梔,黃芩,桔梗,小青皮,甘草

吐血而有血屑者,謂之咯血,自腎經也。清咯湯主之。

陳皮,法半夏,雲茯苓,知母,貝母,生地,黑山梔,真阿膠,桔梗,甘草,杏仁,桑白皮

唾血亦出於腎,鮮血隨吐而出也。清唾湯主之。

知母,川貝母,黃柏,桔梗,元熟地,遠志,天門冬,乾薑,麥冬,黑元參

大便血者,因臟腑蘊積濕熱所致,清臟湯主之。

熟地,當歸身,川芎,白芍,川黃連,黃芩,黑山梔,黃柏,槐花,側柏葉,阿膠

如腹痛加陳皮,傷風加荊芥,氣虛下陷加升麻;心血不足加茯苓;虛寒加炒黑乾薑;大虛加參、術。

腸風糞前來,名近血。柏葉湯主之。

側柏葉,當歸,川黃連,枳殼,槐花,地榆炭,荊芥,炙甘草,烏梅

久不止用地榆散

烏梅(一兩,去核),五倍子(五錢),枳殼(一錢半),槐米(二錢),川黃連(三錢),白芷(一錢),椿根皮(三錢),地榆(三錢),荊芥(三錢)

為末,空心酒調服。

藏毒糞便後來者,名遠血。解毒湯主之。

黃芩,黃連,黃柏,黑山梔,炒槐花,連翹細辛,甘草

遠血自小腸來,吳茱萸炒黃連、木通為主。

久不止用槐花散

當歸,地榆炭,元生地,黃芩,升麻,枳殼,真阿膠,側柏葉,槐花,防風

心移熱於小腸,故小便出血。清腸湯主之。

生地,當歸,黑山梔,白芍,川黃連,黃柏,瞿麥,赤茯苓,萹蓄細木通,麥冬,甘草,燈心

如莖中痛。去芩芍,加滑石、枳殼。

血從鼻出者,謂之「衄」。此由火逆於中,血隨火而上也。吐者責之府,衄者責之經。蓋經者走血之經,火氣急,放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直犯清道而上循於鼻也。犀角地黃湯主之。火者,心之所屬,故生地、犀角涼心而退熱。心者,肝之所生,故用丹皮、白芍平肝而瀉母。

又有傷暑吐衄者,可用「河間法」。其症面垢,口渴喜飲,乾嘔腹痛,脈虛,多汗,後二方主之:黃連解毒湯白虎湯

又:當歸,赤芍,黃芩,黑山梔,川黃連,生地,香附,桔梗,粉甘草,側柏葉,藕節

水煎,入童便溫服。

久不止,用麥冬、枇杷葉、側柏葉、生地,傷暑加香薷

又:久不止,氣微力弱者,不可純用涼劑,宜以此方出入治之。

黃耆,赤芍,赤茯苓,當歸身,熟地,阿膠,白芍